蔣宇航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學者們圍繞著如何理解馬克思哲學變革的實質展開了深入研究,使哲學由傳統教科書的統治模式轉化到哲學改革模式,這不僅是一場哲學理論變革運動,也引發了人們對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中歷史唯物主義的不同理解。基于此,我們應該立足于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圍繞著人的歷史性存在話題,細致研討歷史唯物主義涵蓋的歷史內容和實踐問題,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研究價值。
立足于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歷史唯物主義體現出三個轉向趨勢:第一,“人的問題”的轉向趨勢。這種轉向主要表現為歷史唯物主義從強調階級到關注人的問題,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基于中國近代歷史的時代原因,比如和平與發展時代、商品經濟時代、生態文明時代,是個體、階級以及人類的綜合變化表現。第二,“生活實踐”的轉向趨勢。這種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基于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下的政策原因,比如從鞏固政權到構建和諧社會、小康社會、科學發展觀以及和諧社會的提出。第三,“世界歷史”的轉向趨勢,這是一種全球化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知轉向。
在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下,歷史唯物主義的構建需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實踐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和人民性原則。首先,從把握社會的實踐性原則來分析,社會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展開形式,社會、人、實踐活動三者的同構性關系,在中國近代歷史理論體現為三個主要理論命題:第一,人與實踐的同構性,這個命題主要研究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第二,人與社會的同構性,這個命題主要研究“劇中人”和“劇作者”。第三,社會與實踐的同構性,這個命題主要研究社會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展開形式,也就是對象性的存在。總之,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實踐是社會生活的發源地,它以濃縮的形式包含了全部社會觀。其次,從歷史唯物主義的主體性原則來分析,人類主體地位源自認識和把握社會。人是在實踐活動中確立為主體的,實踐活動的概念結構具有雙重屬性、雙重維度、雙重旨趣和雙向運動。其中雙重屬性表現為物質性和精神性、形上和形下、肉與靈;雙重維度表現為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雙重旨趣表現為科學取向和價值取向、自在性和自由性;雙向運動表現為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最后,從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性原則來分析,人民群眾是創造社會歷史的決定力量。在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下,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也就是從實踐性、主體性到人民性三者的一致性,這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可以較為全面的概括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中的存在和表現[1]。
雖然近年來很多學者針對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中的歷史唯物主義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研究仍然不夠全面,無法充分體現歷史唯物主義對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的發展影響。基于此,我們應該針對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視野中,有待拓展的空白研究領域展開深入分析,以期提高分析結果的完整性與科學性。
唯物主義分為三個基本形態,除了歷史唯物主義之外,還有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但是從目前的分析研究來看,大部分學者只分析了歷史唯物主義,而鮮少將歷史唯物主義與其他兩種基本形態進行對比,導致唯物主義三個基本形態的觀點、局限性或優點無法完整體現出來,最終影響對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下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的客觀性和全面性。首先,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但是這種觀點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它把哲學的物質概念等同于物質的具體形態,沒有科學根據,對于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研究的參考意義不大。其次,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在自然科學領域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這一觀點的優點是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具有機械性和形而上學性,局限性體現為在社會歷史觀上持唯心主義觀,從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來分析,這一觀點仍然有失偏頗。最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具有能動作用。以中國近代歷史理論的視角來看,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前兩種唯物主義基本形態相比較,這一觀點更加適用于中國近代歷史理論研究。
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的理論研究,最關鍵焦點的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對立。首先,立足于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域,我們應該深入思考四個問題: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什么?如何看待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歷史是否有必然性?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是否存在根本對立?結合中國近代歷史理論研究,我們可以對這些問題進行粗略解答:第一,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第二,傳統觀點以唯物論角度看待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以實踐論的角度剖析這一問題,結論是社會存在于物質活動,社會意識源于精神活動。第三,對于歷史是否有必然性,在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下,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承認歷史有必然性,但與自然規律不同,它認為歷史規律生成于人的自覺活動當中,這也可以體現出人的主體性。第四,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是否存在根本對立?答案是肯定的。以中國近代歷史理論進行分析,英雄史觀和群眾史觀是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2]。
從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下的社會發展需求來看,歷史唯物主義的傳播、演化、應用具有明顯的客觀必然性。首先,在歷史唯物主義傳入中國的初期,中國正處于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凌霸和侵略之中,當時國內先進的知識分子都在努力尋求民族復興、拯救國家的思想指導。分析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馬克思主義不僅是愛國人士在改造中國實踐道路上的主要依據,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哲學答案,這為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中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次,從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來看,中國最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是以李大釗、陳獨秀和毛澤東等人為首的,從他們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來看,他們最先接觸的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其中關鍵的兩個理論是社會革命和階級斗爭理論。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與其他改造中國的理論主張相比較,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第一,對于彼時的中國社會現狀來說,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具有針對性和適用性,它推動了中國人和社會全面解放的進程。第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為當時飽受摧殘的中國人提供了深刻且清晰的思想指導,開辟了一條明確、廣闊的解放道路。基于此,堅實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實踐效果,也讓我國近代歷史理論研究更加完善,所以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中廣泛傳播是客觀且必然的。
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關于社會存在的現象反映,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由社會存在的變化以及發展情況而決定。社會意識具有非常明顯的相對獨立性,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會領先于社會存在進行獨立的變化和發展,這體現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從中國近代歷史來看,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路途是曲折的。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社會基本矛盾經歷了不斷解決的過程。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助燃劑。
立足于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傳入多年,從其在社會發展的實踐應用方面來看,它既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結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也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朝著中國特色方向的轉化,使中國近代歷史理論體系經歷了一個覺醒、成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中國近代歷史理論體系的構建輝煌與茫然并存,成功與失敗同行。但是通過對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原則的堅持,我們最終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果[3]。基于此,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中占據重要地位,以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僅進一步完善了中國近代歷史理論體系的構建,也有效推動了中國近代革命、改革和建設進程,從而彰顯出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理論研究和社會發展的積極 影響。
綜上所述,自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傳入中國,給中國近代歷史理論研究帶來了非常深遠的現實影響。立足于中國近代歷史理論視野,歷史唯物主義產生了明顯的轉向趨勢,有待拓展的空白研究領域逐漸凸顯出來,也指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研究過程中凝聚的焦點。基于此,我們應該將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近代史有機整合,明確歷史唯物主義對于歷史理論研究和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