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鉞
(中共阿克蘇地委黨校,新疆 阿克蘇 843100)
基于新時代的社會的變化、新經濟形勢的發展,當前一個時期急需統一思想、同一目標,建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展符合社會進步、時代需要的文化。目前的基層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劇烈化,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社會氛圍。為了持續性推進文化工程的穩定建設,政府必須搭建完善的公共文化體系,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發展符合時代需要、群眾呼聲的文化體系,繼承和創新并舉,建立特色文化館、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大力宣傳優秀的民族文化,豐富群眾的文化活動,實現高品質生活。從某種角度來說,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因此,政府相關部門需打造多元化的文化活動,引領民眾積極參與,快樂體驗,從而提升自身文化素養。
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指導思想的關鍵,也是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式。文化建設最大的特點是公共性,體現在社會各類文化活動中,政府需貼合群眾,構建多元的文化體系。文化建設必須根植于社會民眾的日常生活,主要以實踐為主,通過組辦文化交流活動來提升群眾的文化素養。在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群眾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文化需求也更加強烈。針對這一問題,政府必須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舉辦多類型的公共文娛項目,注入新鮮的元素,激發民眾的參與性,積極投身于文化產業建設,切實體會新時代思想,并通過學習感悟總結社會文化發展規律,提升文化素養。
例如,一些地區政府為了滿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專門開設了藝術學習平臺,采取公益辦學的方式來進行宣傳,其中有舞蹈、養身操、舞劍、象棋等,在系統化機制下,群眾會自主性參與,在學習過程中提升文化素養,增強社會的文化實力。在促進社區民族團結事業、豐富基層文化生活方面充分發揮了表率作用,對加大文化能人的培養,帶領全社區居民共同建設美麗鄉村、讓鄉村文明深入人心。又如,為了全面推進文化建設工程,霍爾果斯市打造了家風訓館,其中立體化展示了家譜歷史,并通過家族書屋來傳遞優秀的傳統文化,間接帶動則文化旅游產業的協同發展。政府作為統籌者,要擴大宣傳范圍,將優秀的地域文化進行傳播,如構建新媒體宣傳站,依托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等進行覆蓋,逐漸實現全民文化素養的全面提升。
在當下復雜化的社會環境下,要想促進社會文化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就必須堅持群眾性與可行性原則,設計多樣化的文化活動內容,保證與精神文明同步建設。同時,要合理利用主旋律文化,達到主導性傳播效果。同時,在整個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需正確引導民眾認識傳統文化,培育社會核心價值觀;當然,一些管理部門也可以借助節假日組織相應的知識文化交流會,從而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巧妙推動精神文化發展。考慮到民眾需求的差異化,在這一情況下,相關文化部門必須制定多類別的方案,引領各年齡段人群參加活動,主動深入地認識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逐步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強化文化素質,提升思想道德水平,這是文化建設工程真實的意義,也為社會穩定發展提供基礎性保障。
例如,齊齊哈爾某社區為了更好地建設文化工程,社區小組自發領導居民進行了“環境衛生大掃除、迎新春”的活動,不僅可以整改社區衛生環境,還能夠弘揚中華傳統習俗,營造喜慶、熱鬧的節日氛圍,鄉政府也要“送祝福”,增進與群眾的距離,把握黨群關系,共同實現文明進步的新目標。考慮到各地區的文化符號性,如東北二人轉、云南傣族潑水節,政府需有計劃性統籌,利用這一活動意識,促使群眾創造創新,自主傳承民間文化意識,增強民族凝聚力。2020年德興市增加了“文化惠民、送戲下鄉”的項目,安排了大量的巡演,表演地區特有的采茶戲和黃梅戲,讓更多的人接觸到傳統戲曲,豐富了民族的業務文化生活,增強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社會文化高度是體現人民個人素質的介質,在物質條件逐漸上升的環境下,基層群眾對文娛獲得的追求欲望也更為激烈化。政府文化部門要把握這一點,精細化構思設計,以主導性地位來組織活動,加快文化建設進程,提高質量。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政府要明確文化建設目標,及時更新工作理念與方法,整合社會資源,從而獲取更多的群眾數量,投入到文化建設,從而獲得幸福感。
例如,贛州市區在各街道抖建立了綜合文化站和體育中學,舉辦了多屆漢字聽寫大賽,其中有20000名市民報名參加網絡選拔,少量市民進入復選階段。為了拓寬傳播范圍,電視臺采取了網絡直播的方式,讓全體市民觀看,感受書寫漢字的樂趣。為了迎合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如老年人(廣場舞、體育健身、書畫展);青少年(奔跑吧少年、文化大禮包、暢想閱讀)等,在熱門的項目活動主題下,各類人群都可以參加,潛移默化地輸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續性提升民眾文化素養,這也側面體現著文化建設工程的長久 作用。
當前,整個社會在轉型,階層在分化,市場在放開,觀念在更新,民主意識在增強,利益訴求呈現多樣化。幸福的概念也變得更加復雜和多元化。但是正如汪洋所說,老百姓看待幸福與否的標準并不復雜,一是看跟過去相比生活是不是改善了,二是看我們的工作是不是在為改善他們的生活而努力。只有老百姓從心底真正認可的幸福感,才會是最給力和最長久的幸福感。尤其是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中,如何充分發揮領導干部的領導作用,如何使領導干部的領導才能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就成為一門科學,這不僅要求我們的領導干部要有超乎常人的創新能力,而且要有超乎常人的實踐能力,這也就體現在敢想和會干兩個方面。“敢想”就是要以主觀上的拼搶,來彌補客觀條件的不足,多一些只爭朝夕、敢為人先的朝氣。“會干”就是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問情于民,問意于民,問計于民,問策于民,這樣,才能有正確的思路、決策、手段、措施,才能用一個個經得起實踐、群眾、歷史檢驗的業績,一步一個腳印地把我們的事業推向前進。
綜上所述,文化建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民眾精神的導向。在新時期環境下,要深刻分析文化建設工程的現實價值,根據群眾的實際需求,開展多類型的文化交流活動,為群眾文化素養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了增強民族凝聚力,政府要深入調研,創辦一些具有鄉間特色的社會文化活動,開辟新的文化產業,提高群眾的幸福感,并促進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