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榮成市文化館,山東 榮成 264300)
群眾文化是廣大群眾通過生活時間衍生出的精神內涵,擁有著群眾性、社會性和傳承性的特點,這些特點使群眾文化適合面向社會普通大眾,進而成為國民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基礎因素[1]。由于群眾文化具有較為廣闊的覆蓋面,影響力可以達到社會眾多方面。所以在進行群眾文化活動時,將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緊密聯系在一起。利用群眾文化特性來提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保護和創新貫穿始終,兩者相互依存,文化創新的主要目標是完成傳統文化的繼承。如果非物質文化遺產想要在群眾文化基礎上進行創新具有一定難度,但是不能因為有難度就沮喪放棄,應當根據地方群眾文化特色找到正確的出發點,使非遺在保護和創新方面得到發展,進而滿足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在創新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不能過多地加入現代化因素使得非遺原有的表現形式和特點發生太大變化,進而影響了非遺的群眾基礎,這樣才能富有非遺文化足夠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地方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可以考慮以廣大群眾作為基礎,積極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去,實現群眾文化與非遺文化兩者親切互動,讓相關工作能夠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在這樣的良好氛圍下,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傳承得到有效落實。在相關工作的進程中,地方相關部門可以將群眾或民族特色作為主題,適時地舉辦一些富有民眾基礎的文化娛樂活動,借助群眾力量的凝聚,推動群眾文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良性作用。
為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應當在群眾視野下進行相關設施的建設,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工作不是一個短期工作,具有一定的長期性,所以在進行相關設施建設時的資金和人員應當是可持續性的[2]。為群眾文化和非遺文化工作提供有效銜接工作,進而奠定堅實牢固的基礎。面對這樣龐大的工作,可以派遣責任心強的群眾與政府相關部門進行溝通,以獲得地方政府對非遺相關工作的支持。建議地方政府能夠搭建一個優質的工作結構,在具體的工作進程中,考慮大眾基礎、地區特色等因素,實現民間文化、藝術和風俗的有機融合,這樣可以直接展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與特色。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難度較大,需要要求相關工作人員能夠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及時處理和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保護設施的建設,地方可以利用這一點進行地域宣傳,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掛鉤,為地方旅游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其他地區民眾的喜愛,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擴展了群眾基礎。所以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也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提升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和利用,對具有發展潛力的民族文化給予重點培養。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傳承離不開群眾基礎,但是應當注重這個工作的保護作用,避免傳統文化因過度開發導致質變。例如在我國南方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小村莊,地方政府為了開發傳統民俗文化,將其與當地旅游業綁定在一起進行宣傳,在工作進行初始階段,當地的民俗風情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力宣傳,使更多的人對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過于注重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效益,使相關文化被過度開發,原本的目的與初心被歪曲,所以如何正確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傳承的尺度需要得到重視。在保護古老村落文化時,為了保證傳統村落遺產的真實性,文化根本與傳統特點不會被忽視,需要對古老村落的實體和文化民俗給予足夠保護。挖掘村落文化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判斷宗教理念、生活行為、生產模式、生態環境對非遺文化的影響,確保傳統村落文化不會失去本色。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離不開群眾基礎,除了廣大群眾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和了解,還需要保證專業人員對非遺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培養具有豐富知識和相關技術的現代化管理團隊,在廣泛的群眾中選拔、引進人才,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團隊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專業團隊可以借用現代化設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因素進行研究探討和物品還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溯源、保護和繼承起到推進作用。或者利用網絡媒體開設公眾號、短視頻賬號,在賬號中對非物質文化進行宣傳和解讀,以獲得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皮影戲,民間多地都有著自己特色皮影戲,與當地群眾文化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但是人們對于各地皮影戲的差別知之甚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團隊可以通過拍攝短視頻的方式來進行講解,使廣大群眾能夠對皮影戲有大概的了解。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應當結合現代社會情況,將群眾文化與非遺的傳承和發展進行緊密關聯,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群眾基礎。通過各項活動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讓廣大群眾對非遺資源的保護作用和過程有所了解,進而促進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的有機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