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雙
(中共開原市委黨校,遼寧 開原 112300)
環境無小事,針對農村現存的環境問題而言,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因此治理環境成為首當其沖的目標,相關部門要結合當地實情,完善監督體系,建設環保規章制度,尋求最高效的治理措施,以便使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如火如荼開展下去。
據統計,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生活生產垃圾產生量已接近城市,幾乎達到1億噸左右,但是和城市的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相比,農村明顯呈現落后趨勢。農村垃圾治理問題意義重大,關乎著村民健康和生活環境的宜居度,如若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后期就會消耗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環境恢復與治理,大大減少了當地的經濟效益,基于鄉村振興戰略下開展的垃圾治理工作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促使經濟與農業獲得同步發展[1]。
很多村民的生活理念依然是以往的自給自足、自產自銷,這就使得他們難以改變亂扔垃圾的習慣,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除此之外,農村處理垃圾的方式不夠科學,大多采用焚燒式,這就對空氣環境造成極大損害。
很多環保工作流于形式,缺少宣傳力度,而且農村不像城市那樣,有專人管理生活垃圾,由于是一種公益性的環保行為,農村環境治理工作缺少投資資金,所以環境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村民作為環保工作實施主體,有環保監督權利,對于村內的一些工廠,如果排污環節沒有達到環保標準,村民有權利反饋事實,如果喪失這項權利,農村環保問題則呈現無人監管的現象。
村民缺少正確的環保意識,再加上傳統的生活模式,使得他們難以改變亂扔垃圾的習慣,隨著垃圾的大量堆積,嚴重影響了村內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村民受教育時間短、覺悟低,沒有意識到環保重要性。改善農村環境,收益最大的屬于村民,再加上村民是當地生產生活的直接參與者,只有自身提高環保意識,才能有效杜絕環境問題的產生。因此村民要有意識轉變生活方式,重視對環境的保護,但是這種思維轉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培養,這就顯出村內領導干部的重要性,干部們要發揮榜樣作用。
比如組織公益活動,號召全體村民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列中,宣傳渠道可以借助互聯網,也可以借助村內廣播站宣傳環保知識,以聲音媒介或者短視頻媒介進行傳遞,增強村民環保意識,與此同時還要普及相關法律,讓村民意識到污染環境屬于違法行為,而且也關乎著個人利益。通過這些措施,逐漸提高村民對環保工作的重視,以便在未來的生產生活中,積極配合村內領導的環境治理工作[2]。
農村環境治理是一項大工程,需要當地政府和村干部共同加入環境治理工作中,以便進一步推動振興鄉村的進程,然而實際的環境治理工作流于表面,環保宣傳工作力度有待加強,環保方式有待完善。
比如通過大字報、拉橫幅進行宣傳,獲得的效果很不理想。此外,農村受條件的限制,沒有專人管理村內垃圾,而且在農村環境治理的過程中,沒有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資金渠道的來源主要通過政府的環保資金,所以農村的社會資金吸引力非常低,也就使得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在農村環境治理過程中,村民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工作中處于實施主體地位,所以在組織宣傳活動時,要以提高村民關注度為主,設計宣傳內容要以村民感興趣的方式,讓村民積極參與環保工作中。除此之外,還有加大鄉村文明建設,讓村民意識到亂丟垃圾是一種不良行為習慣,以便在治理的同時能夠進行預防,村干部要發揮榜樣作用,提高村民對環境治理的積極性[3]。
環境治理沒有終點,這是因為生產生活始終在繼續,為了進一步提高環境治理效率,有必要構建完整的環保制度體系,在環保方面,我國頒布了很多法律,起到了明顯的維護與治理環境效果,但其內容主要針對城市環境和工業污染,涉及農村的內容少之又少,這就致使村民沒有較強的環保意識,對于亂丟垃圾所引發的嚴重后果缺少正確認知,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之下,要不斷提高村民環保意識。
比如借助云計算等一些新型的信息技術手段,將環保設備與相關信息相整合,這樣就形成一個高效地環保系統,能夠分析出引發環保問題的根源。村民作為環保工作實施主體,有必要將自己的環保需求上傳到環保系統中。比如發現村內河流被一些工廠的化學廢棄物所污染,村民有權利將違規行為上傳到系統中,相關部門通過取證,對污染環境工廠進行處罰,在全民監控之下,農村環境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理。
環境治理是一項大工程,但是前期的預防更為關鍵,結合農村環境問題而言,主要是由于村民缺少環保意識,在處理垃圾時方法不夠科學,限制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影響了村民的個人利益。因此當地政府要對此引起重視,加大宣傳力度,學習先進的環境治理理念,通過多渠道獲取環境治理資金,不斷補充農村環保設備,將各項環保政策進行落實,使農村環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并且最大限度地杜絕環境污染現象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