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平
(中共阿克蘇地委黨校,新疆 阿克蘇 843100)
隨著我國農村建設的全面發展,農村經濟逐漸呈現出經營產業化、結構多樣化以及主體多元化的趨勢。農民與農村基層黨組織之間的利益關系不再緊密,取而代之的是各類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等,黨組織的管理職能逐漸弱化。上級的決議、決定以及黨的政策、路線和方針無法貫徹落實到基層。群眾利益協調和利益表達機制的發展和健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使得基層黨組織帶動作用的發揮受到了更多的挑戰。
我國黨建工作的開展是為了更好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時代化、中國化,有效促進黨務工作的開展。而基層黨組織的工作任務則是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從實際出發幫助農村基層人民解決問題。但現階段,我國農村外出黨員、低學歷黨員以及老黨員成分較多。一些外出黨員組織觀念已經逐漸變淡,先進性的意識被弱化;部分老黨員在經營方式和生產手段等方面無法適應當前的經濟形勢,缺乏現代農業、高優農業的優勢和能力。更有甚者忙于自己致富,缺乏服務群眾、共同富裕的先進意識。以上黨員的存在使得黨員模范作用的發揮缺乏有效的平臺和載體,沒有形成整體合力。
傳統的小富即安、小農意識以及“要”“靠”“等”的定式思維的存在,使得一些農民習慣了自由發展的個體經營模式。而現階段的一些新型合作組織大多是由群眾自發組建的,缺乏紀律性和整體性。對于接受黨組織引導和領導的自主意識不強,也不具有農村黨組織的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很難在農民群眾中建立起有效的凝聚力和組織力,很難獲得農民群眾的接受和信任。由于缺乏基層黨組織的有效引領和有力支持,很難充分發揮新型合作組織自身的橋梁作用,無法真正成為農民與龍頭企業、農民與市場、農民與政府之間的練習者和中介者。
農村黨建工作形式的創新主要有三種,一是支部領辦式,根據農業生產產業化和系統化的發展標準,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積極創辦、領辦各種農業協會,打破傳統村級組別的限制。其次是支部介入式。積極開展“三向培養”。讓骨干的黨員干部在農村協會中充分發揮黨員的示范作用和先鋒帶頭作用,讓他們在協會中挑大梁。最后是支部服務式。將農村基層的黨建工作滲透到戶、組、村,在農民和協會之間充分發揮自身的紐帶、橋梁作用,不斷發展壯大農業協會的建設,協調各種環境整治、技術服務以及資金支持等問題,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首先,農村黨支部需要將協會的職能歸位于人才培養上。既要從產業帶頭人、協會骨干成員以及農村致富能手中發展黨員,還要將優秀黨員推選為產業帶頭人和協會帶頭班子成員。其次,重視農村產業和社會各界關系的協調,做好資金技術、政策法規和市場信息等服務,推動農村產業的發展和進步。再次,將農業協會的職能發揮歸位于技術和能力的培訓方面,從而有效確保協會職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在農村產業中構建高效、實用、實際的培訓網絡,制定專門的技術和能力培訓計劃,充分實現電化教育入協會,“流動黨校”進基地的創新建設,有效提升我國農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最后就是將協會的職能歸位于監督和引導工作中。協會的監督職能的定位應該遵循:不坑農害農、不違反協議、不攤派費用、不壓價壓級、不強迫命令的“五不原則”,通過農業經濟人的積極培育,組建一支善經營、懂市場的本土營銷團隊,充分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的穩定性。
在村黨支部和協會組織之間,黨員屬于“雙重管理”的范圍,可以靈活轉換,有利于黨組織人才的換屆儲備。圍繞黨員開展定則設崗活動,使其成為提升農民素質的“教導員”、群眾利益的“守護員”、推動產業發展的“示范員”以及帶領農民致富增收的“領航員”。增加村務公開監督崗、村容村貌整治崗、農業科技示范崗以及發展小吃致富崗等多個崗位,黨員可以根據自身從業的產業特點和自身的愛好、特長來認崗、擇崗,推進農村建設和產業發展,充分發揮黨員的模范先鋒作用,有效促進和推動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最后就是完善基礎工作的建設。為了充分實現黨建工作的創新發展,我們可以強化黨支部產業的建設和管理,夯實基礎工作,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農村在長時間的歷史傳承過程中會形成特色的文化資源,新時期創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資源,重點開發能凸顯當地文化特色的資源,并著重分析其中的文化元素,從而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農村文化建設當中,充分地體現出當地自然文化建設的獨特性,促進當地特色歷史文化元素得到充分的發展與傳承,從而有效的改善農村文化建設的成果。
在創新農村文化建設時,民俗文化、自然景觀文化、歷史文化、群眾文化等都存在著特定的聯系。農村文化建設工作者需要重點把握文化與文化之間的關聯,從多元的角度來整合文化元素,深挖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融合地區特色,將歷史文化與民俗文化融入景觀文化的建設中,凸顯當地文化資源優勢,使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成果得到充分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