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克錦
一個主流執政黨剛剛任命了一位黨內大管家,結果這位大管家接著就在自己的議員選區選輸了,而這屆大選該黨贏得了“絕對穩定多數”議席,并不是日薄西山。
這等稀奇事,就發生在日本自民黨72歲的甘利明身上。他曾被視作“安倍經濟學”操盤手,是現任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倚重的本派大佬,但是他以前的涉嫌受賄丑聞依然沒有解釋清楚。
汗顏之下的甘利明,辭去了干事長要職。不過,有賴于日本選舉制度,失利的甘利明在比例代表區“復活”,依然連任議員。這也成為本次選舉的一個新聞點。
我們可以借甘利明的例子,看看日本的選舉制度及其背后理念。
日本戰后長期實行中選區制,現行的選舉制度1996年才正式采用,是小選區和比例代表選區相結合的方法。今年國會眾議院有465個席位,其中289個是小選區議席,176個是比例代表席位。
全國劃分的小選區共有289個,每個小選區只有一個贏家,各個政黨在每個小選區最多也就提名一個本黨候選人。而全國劃分的比例代表區有11個,各政黨可以在這種選區推出若干候選人,能贏多少主要看該黨在該區的總體得票率。參選的人,可以同時報名小選區和比例代表選區的角逐。
選民投票時,手里有兩張選票,一張是小選區的,選候選人。和其他發達國家不同,日本的選票上并沒有列出候選人的姓名,而是選民自己填寫自己要選的人的姓名。另一張是比例代表區選票,這張選票只填自己要選的政黨。也就是說,小選區選“人”,比例代表區選票選“政黨”。
小選區比較簡單,投完票統計,得票最多者當選。而比例代表區,則基本按各黨得票多少來分配選區所對應的那些議席。
以甘利明為例,這位大佬的小選區,是在東京附近的神奈川縣的第13選區。這個選區有兩大候選人:甘利明和立憲民主黨的太榮志。結果太榮志得票13萬張,甘利明12.4萬張。太榮志上,甘利明下。
失利的甘利明,同時也在比例代表選區南關東區報了名。南關東區共有22個比例代表名額。這個選區內,得票最多的兩個政黨分別是自民黨(259萬張)和立憲民主黨(165萬張),按計算兩黨分別可獲9個和5個議席,剩下8席被其他幾個小黨瓜分。自民黨在這個比例代表選區共有35名候選人,甘利明根據在小選區得票情況(日本稱之為“惜敗率”,就是在小選區敗了,但也斬獲一定比例的選票)排名35人中的第二,所以他在南關東區就成功“復活”了。
自民黨石原派的派首石原伸晃,就沒有這么幸運。他輸掉了小選區,也未能在比例代表選區“復活”,確定落選。
可見,日本的選舉制度會給失利的議員第二次機會,但能不能把握住,還得看個人努力和政黨在比例代表選區的受歡迎度。所屬政黨在當地的受歡迎度高,可以彌補一下個人的運氣欠佳。
這種補救的方法,情理上也說得通。一個解釋就是,在小選區失利的候選人,也有很多支持者。甘利明雖然輸給了太榮志,但他也獲得了12.4萬張選票啊,這些選民的聲音不能不顧,所以在比例代表選區,再給這些聲音一次機會。
這就是甘利明能夠“復活”的一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