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越
俄羅斯19世紀詩人涅克拉索夫說過:“你可以不當詩人,但要做個公民。”俄羅斯作家不僅創作時筆桿子硬,而且有保家衛國的正義感。他們在國家遇到危難時,會手握槍桿,挺身而出。
普希金的詩歌《致恰達耶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上尉的女兒》等,在我國早已家喻戶曉。普希金曾于1892年奔赴俄土戰爭最前線,在俄陸軍元帥帕斯凱維奇麾下服役。有人說,普希金參軍上前線,是因為向娜塔莉亞小姐初次求婚未果,心中憋悶而意氣用事,但普希金卻實實在在地走過了一段槍林彈雨的歲月。
那時,普希金與俄軍士兵在土耳其索甘魯加山脈堅守陣地,抱定了與土耳其人殊死作戰的決心。有一次,部隊正在休整,突然槍聲大作,彈雨橫飛,正是土軍來襲。普希金一躍而起,飛身上馬,抽出戰刀與俄軍將士一起向前沖殺。俄軍統帥部在戰斗結束后,出于保護天才詩人生命安全的考慮,將普希金撤出戰斗地域,送往梯弗里斯專事寫作。帕斯凱維奇元帥在與普希金告別時,特地向他贈送了戰利品,一把明晃晃的土耳其軍刀,以表彰他作戰勇敢。
托爾斯泰的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都是世界文學寶庫的瑰寶,但他也是個渾身散發著火藥味的作家。1851年,23歲的托爾斯泰決心效仿哥哥尼古拉當兵打仗。他報名參軍后,便與哥哥并肩開赴高加索參加剿匪戰爭。
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托爾斯泰先被派遣到多瑙河戰場作戰,后又奉命轉戰黑海之濱的塞瓦斯托波爾。他在部隊服役十個月,曾親自指揮炮兵營,還參加了馬拉霍夫保衛戰和圍城之戰。
托爾斯泰因為作戰英勇而受到獎勵,榮膺數枚勛章和獎章,如鐫刻著“勇敢”二字的“圣安娜四級勛章”。俄皇尼古拉二世最愛讀他的《塞瓦斯托波爾的故事》,特別是其中的戰斗片段,俄皇百讀不厭。
在俄羅斯文學史上,握筆從戎的知名作家還有很多,比如著名詩人、俄文學白銀時代阿克梅派“詩歌旗手”古米廖夫,他曾出版《珍珠》《異國的天空》等作品集。還有流亡海外的,著有《死人的太陽》《朝圣》等作品的知名作家什梅廖夫等。
邦達列夫的名字,20世紀50年代便載入蘇聯文學史。他的小說《指揮員的青春》《營隊請求炮火》《最后的齊射》《熱的雪》等,早已成為蘇聯文學必讀書。邦達列夫1943年作為迫擊炮預備團炮手,開赴斯大林格勒前線參戰。1943年8月13日至17日,他在波羅穆爾村的一場戰斗中,以精準炮火消滅德軍3個火力點,擊斃德軍官兵20人,擊毀汽車1臺,反坦克炮1門,因此獲得“斯大林格勒防御”獎章一枚。
1944年,邦達列夫又獲“英勇”獎章一枚。授獎令寫道,該獎授予第4營炮長、近衛上士邦達列夫。“當敵軍企圖奪取城市,在坦克掩護下實施反沖擊時,邦達列夫以其炮火迎擊德軍坦克和步兵,擊毀坦克1輛,致敵步兵潰散。”
蘇聯時期的軍人作家可謂恒河沙數,比如蘇聯兒童文學大師蓋達爾、著名長詩《瓦西里·焦爾金》的作者特瓦爾多夫斯基、蘇聯諷刺作品之王左琴科和《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作者瓦西里耶夫等,都曾浴血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