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認為,通過制定“轉型路線圖”,全球參與者和中國等新興市場都將從中受益,這有助于各經濟體取得積極成果,確保有序轉型。鑒于不同行業的特殊情況,轉型路線圖應按照不同屬性分組,明確地概述挑戰、進度和解決方案:
A.能源行業,即化石燃料、煤炭等;
B.其他行業,即建筑、化學工業等;
C.可持續行業,即風能、太陽能等。
所有這三個分組都需要由專家委員會進行全面規劃,針對相關組織列出合理且實際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
投資者、企業和機構需要考慮幾個關鍵問題,從而協助切實落實與凈零排放承諾和必要轉型路線圖有關的目標。
投資者應通過盡責管理和投票政策傳達明確表達他們的ESG目標,可衡量的成果目標。這意味著納入更多、更好的ESG和影響評估,并就實施與ESG相關的投資和盡責管理活動制定明確的目標。
投資者需要圍繞ESG和盡責管理在教育、培訓和能力建設方面進行投入,以實現:投資組合和投資層面的長期價值創造;不同參與策略和工具的有效實施;(可持續)投資技術的有效利用。
投資者應考慮與其他投資者合作,支持或推動(在適當的情況下)企業向凈零排放轉型。氣候行動100+(Climate Action 100+)等組織可以促進企業更成功地“參與”。
投資者應該更好、更準確地利用投票權,將其作為安排ESG優先事項的一種工具。這些優先事項應在投票政策中加以介紹。
優化投資者關于ESG投資、參與和投票活動的報告有助于識別更高質量的、“參與”中的ESG的風險信息。資產所有者可以依據授權要求披露這一信息,尤其是涉及長期風險管理,資產管理人可以為其提供更加透明度的信息,像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等報告框架可以很好揭示這類風險。
企業需要改善ESG報告以及涉及環境、社會內部的目標設立和進度評估。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國有企業應尋找與國務院國資委和其他國內機構的合作機會,以便在該領域展開能力建設。
同時,私營企業應尋找與國內、國際投資者及其他機構的合作機會,以便在該領域展開能力和信譽建設。
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都需在ESG報告和管理領域開展培訓和能力建設(尤其是與氣候變化相關的),以便其可以更好地代表中國立場參加與凈零排放相關的全球討論。
企業尤其需要重點建設管理層和董事會層面的ESG能力,以便更加有效地與投資者溝通關于長期風險戰略的重要性。
從總體上來看,企業應通過更有效的報告(即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等公認框架)和參與策略,加強與金融機構(銀行、保險和資產管理)的互動,并將這些互動關系視為可以實現更低成本的戰略機遇。
對于實現可持續轉型和凈零排放目標,監管機構和中國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建議制定國家和具體行業的“轉型路線圖”,其中包括針對投資者的具體“轉型分類法”和“轉型融資指南”。中國證監會(CSRC)等機構是制定這類計劃的關鍵。
“中國公司治理守則”和“中國盡責管理守則”將成為定義中國視角下“良好”實踐的關鍵指導性文件。
地方評級機構和股市在推動報告和透明度方面的最佳實踐,以及為特定市場設定基準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推動其他間接排放(Scope 3)的披露。
社會組織在全球和本地市場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這類組織有宏大的目標,并能夠為無法提出自身主張的當地利益相關者發聲(例如,代表性不足的區域或大自然本身)。
合作是全球和中國落實切實可行地轉型路線圖的關鍵因素。具體而言,投資者、企業和機構主體應展開如下三種類型的合作:
地方與地方合作:地方主體需要與其他地方市場和非市場參與者建立合作。例如,地方投資者的代理投票制度的使用和與此類投票相關的公開透明可以促進投資者、企業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重要決策。
地方與國際的合作:地方主體需要持開放態度,與國際主體展開對話,這些對話可能會為可持續轉型的實施帶來寶貴的專業知識和想法。同樣地,在向國際主體解釋和說明地方市場特點、慣例和最佳實踐時,地方主體的發聲是必不可少的。
地方與全球合作:全球和國際倡議是地方與國際主體未來合作的關鍵。地方主體需要考慮的關鍵全球計劃包括“聯合國的‘奔向零碳’倡議(UN Race to Net Zero)”和“氣候行動100+”。后者對于盡責管理和參與實踐的能力建設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