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chel Kim Raczka

很大程度上,社交媒體圈子是自己創造的。你可以選擇關注誰,誰可以跟蹤你,你“喜歡”什么,以及你的生活中哪些片段可以透露。但是,如果這些精心策劃的描述突然出現在你的下一個季度考核中,該怎么辦?
在工作場所和個人生活之間劃清界限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這讓我們不得不考慮要不要帶伴侶去參加辦公室聚會,或者在桌上放一張全家福。社交媒體進一步增加了這件事的復雜性,根據《管理學院》(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最近的一項研究,如今許多員工不愿在網上與同事和經理“加為好友”,擔心這種聯系可能帶來職業風險。
研究者表示,對員工而言,邊界模糊是一個“棘手的問題”,迫使他們不得不掌握一項重要的新技能——“數字社交技能”:謹慎地選擇與一些同事分享在線空間,并考慮相關分享會不會增進他們的關系和職業生涯,還是起到反效果。
事實上,一方面,讓同事在線進入自己的個人世界,為更豐富的多元化關系開辟了道路,有助于促進協作和團隊合作。另一方面,在網上與“不合適”的同事分享個人生活方式和信念,可能會給員工的職業生涯帶來不利影響,例如不被聘用、得不到晉升、受到歧視等。
哪些同事讓人覺得和他們在線交流很舒服,哪些不舒服?
首先,研究者查看了2014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數據,發現三分之二的職場人士表示,他們曾在網上與同事聯系。接下來對513名在美國各行各業工作的全職專業人士的調研顯示,79%的人稱自己是同事的Facebook好友,同時稱自己很少發送好友請求,并且拒絕了收到的多達一半的同事好友請求。
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與管理者在線溝通時往往感覺不太舒服,他們覺得向辦公室經常要面對的管理者展示自己的“另一面”是有風險的。
“也許你會邀請你的老板去你家,但你不會邀請他去拉斯維加斯的派對。然而如果你加了老板好友,他將在Facebook看到這些照片。”研究人員說,“在Facebook賬戶上,有些界限是無法控制的,人們可以對你分享的信息做出推斷,并放大彼此之間關系的脆弱性。”
管理者們應該意識到,下屬在與他們聯系時往往會猶豫不決,所以有必要仔細考慮發起一個聯系請求是否會讓某一位員工感到不舒服。研究中的一名參與者在收到經理的好友請求后說:“我覺得(我的老板)試圖顯得很時髦、容易接近,但我也擔心他在監視我。”
與此同時,員工們也會回避現實生活中他們認為冷漠的同事:“我認為他們不夠坦率,所以我不愿意在網上跟他們再聯系。”
人們更愿意接受他們認為熱情的人的好友請求,也愿意透露更多信息,包括那些已經在辦公室分享了很多個人生活的人。具體來說,員工們更愿意與以下人員聯系:
女性。在工作中,與熱情的女老板建立聯系的可能性,是不熱情的女老板的8倍。與熱情的女性交往的可能性是與同類型男性的4倍。總的來說,與女性同事聯系的可能性是男性同事的2倍。
職場同齡人。被同齡人吸引,尤其是那些員工們認為熱情、愿意分享個人生活細節的同事。例如,一位參與調查者這樣描述一位熱情的同齡人同事:“他的妻子剛生了孩子,他現在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所以他在臉書上發了很多孩子和妻子的照片,都非常可愛和迷人。”
無論男老板是否分享個人生活信息,員工們都不太愿意與他們聯系,當然他們也不愿意與不分享個人生活信息的女老板聯系。性格開朗并樂于分享自己信息的女老板更有可能在Facebook上與下屬建立聯系。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人們感覺分享個人信息的女性更加溫暖可親。
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研究能夠揭示工作場所身份的復雜性,以及在不斷深化的數字世界中維持界限所面臨的持續挑戰,尤其在疫情之后,工作和個人生活的界線正在變得模糊。
研究人員說:“我們被告知要‘全身心投入工作’,但這并不容易實現。”因為人們在社會上得到的信息是混雜的:一方面,被告知要模糊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向人們展示你是誰——一個真實的自我;另一方面,一旦真的這樣做,又容易導致別人不喜歡那么真實的“你”,或者因為等級地位、社會角色等被視為“在社交媒體這樣展示真實自我不合適”。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謎題。
由于人們的職業生活和個人生活在網絡空間中不斷發生沖突,人們需要意識到,基于性別和級別的刻板印象可能會影響他們與哪些同事“交朋友”。人們應該仔細考慮自己在網上與同事分享什么不分享什么,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可能需要定制與不同受眾分享的內容。
來源:哈佛商學院? 編譯:王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