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利



土地革命時期,在國民黨政府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醫療工作的開展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和挑戰,根據地的黨組織和人民政權帶領醫務人員克服重重困難,積極開展各項醫療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有效的醫療保障促進了根據地各項事業的發展,為抗戰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位于山地、丘陵與平原的交接地帶,大別山雄峙中央,自西向東橫亙于鄂豫皖三省邊界,復雜的地形與崎嶇的山路為革命事業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條件。由于重要的戰略地位,它的醫療工作受到中國共產黨和根據地政府的高度重視。群山環繞的地理環境,國民黨政府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醫療工作的開展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醫療工作面臨的困境
生存環境惡劣。鄂豫皖根據地創建后,國民黨當局提出“血洗大別山”的口號,對根據地肆意破壞。1929年6月,羅霖獨立旅攻入鄂豫皖根據地的中心區域黃安縣七里、紫云兩區,將“民眾糧食搬運一空,房屋燒毀無數,老弱被殺者數百人”。1931年5月,國民黨當局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每攻一地,就“搶群眾的糧食,把搬不走的糧食倒在糞窖里,或把馬放在麥子豌豆田里,在田里挖戰壕,屠殺農民,損壞農具,農民望著田地糧食不敢回去耕種收割,導致群眾忍饑挨餓,甚至連菜根也找不著(羅山縣宣化區)”。國民黨當局采取軍事圍剿的同時,也進行著嚴密的糧食封鎖。致使根據地部分地區發生糧食恐慌,“皖西蘇區沒有糧食吃的人達兩萬以上”。
多發疾病盛行。根據地的周圍都是國民黨統治區域,紅軍部隊整天處于被“圍剿”中。在千山萬壑、縱橫交錯的大別山區活動,體力消耗大,遇到條件艱難的時候,部隊斷糧,僅靠吃野菜、樹皮度日,長期露宿、饑寒交加。長此以往,患腸炎、痢疾、爛腳跟的戰士日漸增多。當時部隊中流行著“爛腳不是病,行軍要老命”的傳言,根據地流傳的《衛生讀本》對此病也有記載:“下腿前端筋肉少,生瘡中毒不易好,若此處紅腫發癢,速用干凈布纏裹沸腿。勿用指頭亂抓,開水綻燙,抓破了上皮,燙破了組織,就發生了回血管瘡,痛癢不堪,難以醫治”。1932年9月,紅四方面軍向皖西轉移途中徐向前致電中央報告轉戰情況提到:“敵分路合進……我軍最大困難即補充人員不易,醫院中現有近萬戰斗員,四分之三系爛腳病,生爛腳病者仍在增加,缺醫少藥……”。足以說明其危害。
醫療條件差。鄂豫皖根據地醫務人員甚為缺乏,僅兩位中醫戴淑先和劉典初隨軍醫傷治病,且各類藥品奇缺,特效藥幾乎無存,常用藥數量也不多,有時連“抗瘧藥喹啉粉(片、針)也沒有”。醫務人員為了救治傷員,只能借助自然條件醫治傷患,“用南瓜藤、葉、籽、瓤作為止血藥止血消腫;用陳艾、苦棟樹的籽、皮或食鹽等來作為消炎藥;用谷子作發汗藥代替阿司匹林;用構樹皮代繃帶、樹葉代紗布敷料;用豬油加黃蠟代凡士林等等”。此外,醫務人員還“自制脫脂棉、繃帶、紗布、敷料、各種丸劑、膏劑等,用來補充戰傷外科、消毒殺菌和皮膚病等常用藥品”。根據地的醫療機構大都設在民房里,十分簡陋,且地址經常變更,遷徙不定。有時為傷員做手術就在群眾家里或山溝里,在地上鋪些稻草或用幾塊平整些的石頭排列起來當手術臺用,沒有燈,就用松油節照明,沒有麻醉藥就在傷員忍受著劇痛的情況下進行手術,沒有床鋪,傷病員就睡在墊著稻草或麥秸的地上。
解決醫療工作困境的具體措施
建立健全醫療機構。1927年11月黃麻起義至1929年5月商南起義前,鄂豫皖根據地沒有建立起一所專門的軍醫院,重傷員只能安置在一些支持起義的私人藥鋪或者群眾家里。隨后安置傷病員比較集中的村鎮就成為部隊的臨時醫療點,由部隊派遣軍醫為傷病員服務,箭廠河(今新縣箭廠河)、王家灣(今新縣陳店鄉)和姜家崗(今屬紅安縣檀樹鄉)等地都屬于早期的臨時醫療點。隨著根據地局勢的穩定,1929年5月,中共鄂東北特委和紅三十一師在黃安縣紫云區劉家園創辦了鄂豫邊紅軍醫院,這是在鄂豫邊區創建的第一所紅軍醫院。起初醫院十分簡陋,根據地政府設法派人購買藥品和醫療器械完善醫療設施,兩個月后紅軍醫院就初具規模,可收容70名傷病員。1930年4月,紅軍醫院遷至檀樹崗王家沖改名為紅軍總醫院,內設有手術室、藥房和五百多個床位的病房,醫生有五十多名,能搶救和醫治重危傷病員,進行腦外科手術、截肢手術。1931年至1932年,紅軍醫院有了更大的發展,除鄂東和皖西兩個總醫院外,還在潘家河和新集等地建立了分院和衛生所。據1931年6月的統計:“皖西北紅軍醫院,傷病員四百四十五,院長、政委、醫生十三,衛生隊八十七,看護三十七,事務、會計、交通三十四,伙夫二十七,米夫四十一,抓煎藥、輸送、馬夫等若干,總計七百三十六人”。
政策支持。重視醫療工作一直是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在1929年12月的古田會議上,毛澤東就提出全軍優待傷病兵的提議,號召全軍關心傷病員,重視醫療工作的開展,將紅軍醫療工作納入革命日常軌道上來。在黨的指示下,根據地政府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相關的政策。1931年9月1日,根據地政府頒布《優待醫生暫行條例》,規定:“在蘇維埃政府注冊的醫生,無反動的政治派別,遵守法令,忠實工作者,享受與蘇維埃公民同等利權,他們及遷到根據地的親屬可分得土地、免費住房,子女教育和醫療也可免費到相應的蘇維埃學校和醫院。”醫生們在根據地也享有很高的待遇,可享受小灶,出行配有白馬代步,部分醫生還配有專門的通訊員和衛生員。
為解決藥品稀缺這一限制根據地醫療工作發展的困境,政府除提倡充分利用中草藥外,還頒布促進藥品貿易的規定。1931年2月,曾中生在鄂豫皖蘇區臨時特別委員會的擴大會議上對根據地藥品貿易問題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放任對外貿易,幫助茶、藥等物運出,……原料與藥品及軍械等物的輸入。”政策中提到運出的藥是指根據地內的中草藥,輸入藥品是根據地緊缺或急需的西藥。為落實政策,蘇區政府創辦了販賣合作社和消費合作社,消費合作社將收購的藥材和土特產運往國民黨政府控制的區域進行交易,販賣合作社則將從蘇區外購得的西藥和日常用品進行出售。此外,蘇區政府還規定:“如果商販每個月的營業額達不到150元,可以免稅,凡是藥材、糧、布等物資輸入蘇區內一律不征稅”。以此鼓勵小商販將根據地的土特產和中藥材運往合肥、武漢等大城市進行販賣,再從這些地方購回西藥、食鹽和其他軍用品,解決根據地醫療物資匱乏的問題。
改善醫療條件。由于缺乏醫務人員,根據地政府十分重視醫務人員的延攬和培養。主要通過上級派遣、吸收當地思想進步、支持革命的醫務人員和留用投誠或被俘的國民黨醫務人員三種方式延攬醫務人員。上級派遣的這類醫務工作者數量較少,但他們皆擁有較高的醫療水平,能獨當一面,如蘇井觀、邵達夫等人。吸收當地思想進步、支持革命的醫務人員是根據地政府延攬醫務人員的重要方式,如戴舒先、劉典先等人都是當地有名望的醫生,因支持革命毅然投身于革命隊伍中。留用投誠或被俘的國民黨醫務人員也是根據地政府延攬醫務人員的重要方式之一,“曾在國民黨十四軍第十師的錢信忠就是在第四次反‘圍剿’河口戰戰役中投誠過來的,后被分配到阪孝北紅軍后方醫院工作”。“1930年3月的雙橋鎮戰役中,被俘獲的國民黨三十四師的全部醫務人員在經過蘇區的政治教育后,大多數留在了蘇區工作”。自己培養是充實鄂豫皖根據地醫療隊伍的重要方式,根據地政府優先選擇部隊中初識醫藥的戰士、列寧學校中的學生以及農村中略識字的男女青年作為重點培養對象,通過辦培訓班、半工半讀以及醫生帶徒弟的方式培養新人,為革命根據地的醫療隊伍輸送新鮮血液。
根據地政府在加強醫療隊伍建設的同時,也通過具體的措施積極解決藥品和醫療器械短缺問題。開展采購和內外貿易。1931年2月上旬,中共鄂豫皖特委和特區蘇維埃政府召開會議決定“放任對外貿易,促進根據地中藥材等輸出,白區的西藥等輸入”。同年9月1日,鄂豫皖蘇維埃政府內務委員會發出通知,要求各級蘇維埃政府、革命團體設法買西藥到蘇區交易,交通便利的地方組織盡量幫助其他各地革命團體和群眾買藥。而且還通過輸入藥品、醫療器械這類商品“完全免稅”鼓勵商販進行貿易。戰爭中繳獲。1929年就把“占城市注意收集機器醫藥”作為紅軍十條紀律之一。就地自給自足。大別山山區中藥資源豐富,各地蘇維埃政府組織醫務人員和藥農上山采集中藥進行加工,盡量用中藥醫治傷病員。
醫療工作中的主要成就
為部隊建設提供醫療保障。戰斗的頻繁與激烈,生存環境的惡劣,致使傷病員不斷,部隊減員影響著戰斗力和革命的勝利。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鄂豫皖根據地的醫療工作被提到重要位置上,經歷了從臨時醫療點發展到健全的紅軍總醫院,從醫務人員極度缺乏到紅軍每個營設有隨軍醫務所這樣矚目的成就。根據地醫療工作的發展,為鞏固根據地,保障部隊戰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為日后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的部隊建設提供了醫療保障基礎。
摸索出了一些治療常見病的土方。由于西藥和醫療器械的匱乏,根據地的醫務人員結合實際情況摸索出了治療常見病的一些土方。“服用半夏、柴胡做成的藥丸,輔以大蒜、艾葉灸療治療瘧疾;用葛根、桔梗治療感冒;黃芩、蒲公英等治療腸炎、痢疾;用防風、黃芩、桂枝治療關節痛等等”。醫療器械代替品方面,制作了一些簡單的醫療器械,“把竹簽削細代替探針,把竹片削薄在火上烤捏成弓形后代替鑷子;用絲線代替腸線;用割腳刀磨利消毒后割膿瘡”。這些土辦法的采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有效控制和減少了疫病的發生與流行。黨和政府在根據地通過貼宣傳標語、印發宣傳材料等方式積極開展預防疾病的宣傳普及工作,以通俗的語言給戰士們普及疾病發生的病理及相應的預防措施。為預防“病從口入”,利用《衛生讀本》宣傳冊對全軍炊事員提出具體要求:注意個人衛生,廚房里要保持清潔,米菜要洗干凈,吃水要吃河中流動的水,不吃刺激性食物和生肉,冷飯冷菜熱了再吃。為預防感冒頻發,對全軍戰士明確指出“野操、上山或走路,身上發汗時衣服脫不得,脫了衣服閉了汗,易于患傷寒。”通過宣傳普及疾病發病的病理及相應的預防措施有效地控制和減少了疫病的發生與流行。
戰爭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醫療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缺醫少藥到自給自足,醫治護理了一批又一批的傷病員,使根據地廣大群眾、士兵和干部的身體健康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為戰斗在前線的士兵們提供了較好的醫療服務,也帶動了根據地的政治、經濟以及醫療事業的發展,為新中國誕生后醫療事業的發展提供指導借鑒,也為當今的社會主義醫療事業的發展提供了經驗借鑒。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 歷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