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扣喜 孫平
從常態化的辦理到深度式的督查,從日常性工作到全景式聚焦,泰州市人大常委會以提升代表建議辦理“滿意度”為牽引,不斷創新代表工作,不斷完善辦理機制,努力挖掘代表議案建議辦理落地見效“真”的維度,使代表工作越來越成為泰州人大工作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以前代表建議辦理也經歷過“交辦—督辦”的過程,雖然表面上代表的滿意率也頗高,但這種滿意更多的是被滿意:代表在承辦單位全方面的感情攻勢面前,即使對不滿意的辦理結果也只能違心“打鉤”滿意。為了打破這種“被滿意”,使辦理結果讓代表“真滿意”,泰州市人大四管齊下,不斷改進完善代表工作,努力從機制上保障“真”的含量。去年在辦理量比前年增加46%的基礎上,實現了辦理態度滿意率和辦理結果滿意率兩個100%。
流程再優化。一是構建一張網,就是構建“交辦—經辦—重點辦—督辦”的工作網絡,每一環節都做到了五個明確,即主辦和協辦單位明確、具體經辦人明確、辦理時限明確、辦理程序明確、辦理要求明確。通過這張網落實工作責任制,形成了“人事對應、雙向互動”工作機制。二是推進“四同三訪制”的落實,一方面要求辦理工作與業務工作有機結合,做到同部署、同檢查、同落實、同考核;另一方面在辦理過程中又要做到辦前拜訪、辦中走訪、辦后回訪,力求通過實質性的辦理讓代表滿意。三是重點建議重點辦,市人大完善了重點議案建議辦理工作機制,實行了市級領導牽頭督辦、常委會工作機構跟蹤督辦工作辦法,三年來已重點督辦了24 件議案和建議,推動了一些難辦但又影響深遠的議案和建議的辦理。與此同時,常委會各工作機構和專門委員會分別對對口聯系部門的辦理情況進行同步跟蹤、序時督辦,確保辦理按時辦結、及時辦復。
嚴防“回娘家”。代表提出建議反而要求代表單位或者代表個人辦理被許多代表自嘲為代表建議“回娘家”。為此,泰州市人大常委會嚴把交辦關,實行“三看三查”制度,構建代表建議辦理“回避制”:一看代表建議內容是否涉及職業性范疇,查交辦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交叉點;二看代表建議內容與主辦會辦單位是否相宜,查是否存在“自提自辦”現象;三看建議答復具體內容,查是否存在隱形式的“回娘家”現象。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泰州市對這些職業范疇性的建議,明確要求上一級政府辦理這些建議和議案,并將辦理結果與代表見面。三年多來,“三看三查”堵住了40 多件代表建議的“回娘家”之路,有力保護了代表的履職積極性。
滾動“回頭看”。以前,代表建議和議案一年一辦,一年一結,代表“滿意度”與“辦結率”也不算低,但幾年下來總結發現,真正的“辦成率”被打了折扣,因為跨年度的原因,雖然辦結但事未了。針對這方面的問題,本屆市人大常委會通過“雙回頭”的辦法,實施滾動式的“回頭看”,努力推動代表建議真辦實辦。一是“小回頭”,就是年底對本年度能辦的“A”類建議答復進行“回頭看”,看是否辦理到位,代表是否真滿意。二是“大回頭”,就是對跨年度辦理“B”類和辦理有難度的“C”類有關建議議案辦理情況進行再梳理,針對存在問題進行專題催辦督辦。滾動“回頭看”防止了“猴子掰棒子”效應,真正使辦理過程尤其是辦理結果取信于代表,讓群眾滿意。
督查“硬核式”。實踐證明,代表建議的辦理怕就怕“認真”二字。過去交辦和督辦純粹是工作程序,現在則是頂真碰硬式的“硬核”過程。一是對滿意度的雙認可,即既有面對面式的評判,也有隨后而來的工作平臺上的背對背式確認,對不一致的結果,市人大常委會相關工作機構及時進行跟蹤督查,防止辦理過程中敷衍現象的發生。雙認可確保了滿意度的“真”。二是辦理結果公開。每年人代會上,市人大常委會將所有代表建議辦理的督查結果向代表公開,同時又通過泰州日報向全社會公開。雙公開確保了滿意度的“實”。三是辦理滿意度被納入到年終機關績效考核中,成為影響機關單位得分的權重項目之一,確保了滿意度的“深”。
提升代表建議辦理工作水平,“辦”是基礎,“好”是前提。這個“好”就是代表所提議案建議有見地有水平,關鍵是要提升代表履職能力。這幾年泰州市人大常委會以創新性思維提升辦理工作,一改以前“被動式”的常規性操作,主動介入超前介入,以日積月累的改進不斷探索代表工作路徑創新,不斷拓寬代表履職平臺,使代表議案和建議關注的重點更多地從修橋鋪路延伸到全局性長遠性的思考。
系統培訓,著力提升履職視野。一是培訓活動經常化。每年初及時出臺年度培訓計劃,既有納入市委統籌管理的培訓內容,也有市人大安排的內部培訓內容,確保培訓活動年年有安排,每次有重點。二是培訓主題多樣化。既有代表如何履職的知識講座,也有對新法規新政策的權威解讀。尤其是近兩年來實施的履職之前先培訓制度,即無論是邀請代表參與執法檢查還是專題調研視察等,活動之前先培訓成為一項硬性規定。每次培訓都突出一個主題,每個主題都從不同方面進行解析,努力以豐富多彩的培訓拓寬代表履職的視角。三是培訓地點基地化。除了到全國人大和國家有關專題培訓基地培訓外,泰州市人大還專題將南師大泰州學院作為泰州市人大代表掛牌培訓基地。通過培訓基地化保證培訓的質量和效果。本屆以來泰州市人大已開展了30 多場次的培訓活動,參培代表2000 多人次。許多代表反映,培訓增長了知識也增長了見識,關鍵是找到了如何當好代表的感覺。
系統組織,著力搭建實踐平臺。代表履職,重在實踐。泰州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一系列組織的實踐活動,不斷提升代表履職的視野和境界。一是通過實行代表列席常委會會議、專題視察活動等制度,每年都組織150 多人次的代表列席有關會議,使代表在直接參與中進一步了解人大如何行使職權、進一步思考自己如何更好地履行職責。二是開展經常性的調研活動,調研課題既有常委會審議的議題,也有各專門委員會研究的議題;既有市人大常委會專題下發的年中和年末組織的專題調研,也有各市區和各代表小組開展的專題調研,每年調研課題近90個。通過專題調研,接觸實際,提高了代表獨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去年和今年開展的全市近8000名五級人大代表“回選區訪選民”活動,把調研活動與專題執法活動和推進民生實事解決有機結合起來,直面問題,問計于基層,形成的256 篇調研報告和2200 多件代表建議成為市委、市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
系統改進,著力拓寬履職渠道。一是請上來,通過召開政情通報會、組織代表依法履職等形式,在知情知政中開闊代表履職視野。二是走下去,通過雷打不動地開展主任接待代表日活動和深化“雙聯”制度,上門聽取意見,暢通聯系渠道,激發履職熱情。三年多來已收集建議意見200 多件,這些建議有的一事一議時效性強,有的反映基層呼聲針對性強,通過“當面聽”“及時辦”,不斷提升代表“我履職我擔當”的主人翁意識。三是微匯聚,通過網絡平臺探索建立“組織代表微調研,匯集民智助發展”工作機制。在主題確定、通知發布、組織開展、意見收集、成果運用等方面,體現“小、快、靈”的特點。“小”就是小切口,微調研主題切口小、活動規模小,不搞大呼隆,不搞大聲勢,不搞讓代表無從下手的大題目;“快”就是通知發布快、組織開展快、意見收集快;“靈”就是靈活,實行“一事一研、一研一通知”,代表可以自行調研,也可以三五成群自由組合,也可以通過小組集中。調研成果通過網絡平臺提交,市人大常委會及時轉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作為工作參考。最近,130多名市人大代表圍繞住宅物業管理條例地方立法開展了微調研活動,提出了200多條意見和建議。
實踐使我們認識到,代表建議辦理,地方人大不能置身于事外,必須從過去“單純辦”的舊模式中走出,努力使監督工作與代表建議的辦理有機結合,通過監督工作推進辦理深化,通過延伸辦理鏈條實現代表建議意見“真”的價值。
著眼長遠,以地方立法體現“真”的價值。三年多來,泰州市人大把地方立法的主攻方向,放在代表普遍關注的熱點議題上,出臺了《煙花爆竹燃放管理條例》,使過去“無依據難辦理”的代表建議落地見效,既凈化了城市環境,又減少了人身傷害;出臺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文明行為條例》,鞏固和推進了全國文明城市的創建。換屆以來出臺的7部地方法規都回應了代表和人民群眾的關切,以地方立法的方式固化了有關代表議案和建議辦理成果。今年,市人大常委會又根據代表和群眾普遍關注的城市住宅物業管理以及泰州獨有的里下河垛田自然風貌的保護,啟動了有關條例的起草修訂工作。尤其是垛田保護條例具有創制性,必將使泰州垛田世界農業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發展。
依法履職,以深化監督體現“真”的價值。一是把代表經常關注的熱點議題列入常委會工作要點中,通過聽取匯報、專題審議、詢問等形式,推進有關問題的解決。前幾年安全生產問題頻出,市人大常委會及時調整執法檢查活動安排,深入基層深入一線開展了執法檢查活動,推動了安全生產“一法一條例”的落實。二是針對工作中的難點持續跟蹤督查,綜合運用視察、日常暗訪等形式,努力使突出問題不解決不放過,代表和人民群眾不滿意不放過。營商環境的改善一直是代表和基層關切點,去年市人大常委會對10 個政府部門和10 家金融單位營商環境進行專題評議,今年又將有關代表建議作為由一把手市長親自領辦、常委會主任負責督辦的重點建議,市人大常委會將專題聽取匯報,針對存在問題開展詢問活動,努力以營商環境的優化促進“六穩”“六保”工作的深化。
與時俱進,以工作創新體現“真”的價值。這幾年泰州市人大以工作創新引領代表建議辦理的深化,通過創新工作思路,努力使代表對辦理結果真心點贊。代表來自人民,對民生的改善總有著天然的情結。為了推進民生實事的改進,泰州市在先行試點的基礎上,在各市區和鄉鎮推行了民生實事票決制。辦哪些實事、怎么辦代表說了算,辦理結果代表來評議,代表們關注多年的一些“老大難”問題迎刃而解。政府重大投資項目一直是代表關注的熱點,為了克服就事論事式的辦理局限,泰州市人大在全省率先出臺了《關于政府重大投資項目監督辦法(試行)》,就項目范圍、監督程序、監督內容與形式等作出了具體規定。這個辦法運行一年多來,對規范政府重大投資項目的建設和管理、強化預算約束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工作制度將辦理成果固化,形成了“辦理—督辦—總結提升”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