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衛良 錢振華
綜觀各地探索與實踐,人大代表履職積分制的實行目前還大多停留在筆頭記錄、紙面積分、上墻公示的傳統方式上,存在與“互聯網+”融合度不深,積分公示范圍不廣泛、內容不詳細、公布不及時以及監督剛性不凸顯等不足。為適應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筆者認為,具備條件的地方及基層人大要以“智慧人大”建設為契機,積極推動代表履職積分管理與“互聯網+”相結合,助推人大代表履職質量和水平提升。
基于“互聯網+”的代表履職積分制模式。如果說,以往人大代表履職積分制好比是1.0 版本,那么通過與“互聯網+”的疊加就相當于升級到了2.0版本,可以讓積分管理做到公開透明、及時有效,避免流于形式主義,可有效提升量化積分成效,增強代表履職管理工作的規劃性、預判性和科學性。該模式對代表履職情況進行分類量化和實時統計并同步公示,通過經常曬一曬代表的履職動態,進一步增強代表履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不僅填補了代表履職管理模式的空白,也抓住了解決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問題的關鍵。
圍繞人大履職目標設置積分指標體系。人大代表履職積分制,是將代表履職的事項予以細化量化公開化,通過外部加壓的方式來強化組織監督和人民監督,是激勵機制與懲戒機制的復合疊加。筆者認為,“互聯網+積分制”模式可創新采取“正面清單+負面清單”的形式,緊緊圍繞人大中心工作和代表履職責任同步展開。
在“正面清單”設置方面:將代表參加各類會議、大會期間審議發言、提出議案建議、閉會期間參加小組活動、聯系原選舉單位和人民群眾活動等指標列為積分項目,并設置一定數量的加分項目。在“負面清單”設置方面:通過設置負面約束指標,鞭策后進代表。代表履職積分制規定人大代表若干項“負面清單”,作為代表量化積分的一票否決項,只要觸及“負面清單”任意一項,該代表的量化積分評價即為“不合格”,切實對代表主體作用發揮進行“兜底”。
健全配套機制實現履職全程閉環管控。職責的履行僅靠個人的自覺是遠遠不夠的,內生的動力必須和外部的壓力相結合才能形成有效合力。筆者認為,增加代表履職外部動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監督”,這就要求監督務必有剛性,讓“互聯網+積分制”模式“長牙”“帶電”,形成集記賬、報賬、結賬于一身的體系化監督制約機制。
首先,及時對代表履職積分進行“記賬”。對代表履職情況要按照“誰組織,誰登記”的原則進行登記,人大常委會各專委、各工委(室)和各鄉鎮(街道)人大、代表小組根據權限分工分別計分并錄入代表履職平臺。其次,通過“互聯網+”技術實時對積分統計情況進行“報賬”。利用移動“互聯網+”手段,實現代表量化積分實時申報、審核、排名,從而加強過程信息反饋與過程溝通,推動代表時刻緊繃“比學趕超”這根弦,克服年終一次性考評的弊端。再次,通過強化積分結果運用進行“結賬”。把積分情況作為代表向選民述職和選民對代表履職情況進行測評的重要依據,對積分暫時較低的代表及時溝通、談話、做思想動員,多策并舉助力交上一份不負新時代的履職“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