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眾多百億元項目相繼落戶儀征這座濱江小城。在產業項目實施數量和體量逐年攀升的背景下,該市人大常委會積極主動作為,重點跟蹤監督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工作,力求推進重大項目強引擎作用。
運用數字說話,調研活動“不玩虛招”。為全面摸清重大項目建設情況,該市人大調研組在開展座談交流、赴先進地區學習等“常規動作”的基礎上,堅持用數據說話,委托全市各園區、鎮面向企業發放營商環境問卷調查表,并同步在政府論壇開展網絡問卷調查。從收回的542 份問卷中看出,22.3%的企業認為全市營商環境一般或不滿意,31.9%的企業認為稅費負擔未減輕,60.9%的企業認為融資成本無變化或不降反升等,直觀清晰地反映出營商環境中存在的薄弱環節。
除此之外,調研組還對全市2016 年至2019 年上半年實施的152 個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的投資額、占地面積、建設周期、開票銷售額等情況進行了比較分析,發現全市83%的項目總投資額在5 億元以下,2016、2017 年新開工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近一半建設周期大于一年……最終形成了一份數據詳實的調研報告,為常委會審議提供了有力參考。
堅持有問必答,專題詢問“不走過場”。“從調研情況看,項目產出效益不夠明顯,請問市政府下一步怎樣提高項目的質量與效益?”去年9月26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徐厚江在專題詢問活動上首先發問。市政府分管副市長隨即應答:“我們將對投資方和引資單位分別進行考核,及時根據項目履約情況調整要素配給,確保重大項目早達產、早見效。”
話音剛落,委員們繼續提問:“據統計,2016 年以來,共有8個完成投資10億元以上的項目竣工投產,但至今年6 月底累計完成開票銷售僅20 億元。請問今后如何對項目投資質態進行把關?”市發改委負責人表示將從立項審查、投資監管等方面加強項目把關工作。
提問、回答、追問、補充回答……其間,共有12位同志分別圍繞項目投入產出比不匹配、人才招引難度大、行政審批效率不夠高等方面發問,市政府及工信局、行政審批局等9個部門一一應詢,作出承諾,整場活動問到了痛點,答出了誠意,見著了真招。
首次表格化呈現,意見督辦“不打折扣”。2020年3月25日,該市人大常委會舉行第二十三次會議,聽取和審議市政府關于重大產業項目審議意見書辦理情況的報告,并進行滿意度測評,持續6 個多月的跟蹤監督工作迎來了“最終檢驗”。
“這次和以往都不一樣,報告后面還附了一份辦理情況落實對照表。”這是該市首次以表格形式呈現審議意見書辦理情況。對照人大常委會提出的3條審議意見,市政府擬定了5條解決措施,列明了探索建立重大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開通環評綠色審批渠道、在揚州地區率先成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綜合窗口等11 條具體實施效果,并分別明確責任部門,一改從前審議意見辦理工作文來文往、責任不清的狀況。可以說,條目化、列表式的行文方式,更加方便與會者了解意見辦理工作進度。至此,該市人大常委會專題監督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