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超,唐惠艷
華北理工大學護理與康復學院,河北063210
隨著全球老年人口激增,虐待老年人問題成為全球公共健康重要議題[1]。數據顯示:全世界幾乎每6 個老年人中就有1 個曾遭受過虐待[2],我國老年人虐待發生率為36.2%[3],且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人口增多,未來我國老年人虐待事件數量可能進一步增多。因此,有必要提高對老年人虐待問題的認識。目前,我國研究者尚未對老年人虐待進行統一定義,在時代發展、理念更新的大環境下,老年人虐待概念也應拓展更新。本研究借助Rodgers 演化概念分析法[4]對老年人虐待的概念及其內涵進行分析,以期為深層次理解老年人虐待、編制相關評估工具和探討其影響因素提供參考。
1.1 確定檢索詞 以“老年人虐待”“elder abuse”“elder mistreatment”為關鍵詞,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PubMed、Web of Science、CINAHL中以老年人虐待為主要研究內容,涉及老年人虐待的演變歷程、概念屬性、先決條件、影響因素、結局及相關概念的文獻。檢索時限為1975 年1 月1 日—2020 年5月1 日。檢索結果顯示:與老年人虐待相關的詞語還包括“年齡歧視”“老年人傷害”“ageism”“elder injury”,故將其作為檢索詞進一步檢索。
1.2 納入文獻 共檢索獲得1 608 篇文獻,閱讀后保留42 篇文獻,其中英文文獻30 篇,中文文獻10 篇,博士學位論文1 篇,碩士學位論文1 篇,符合Rodgers 概念分析[4]文獻數量要求。檢索獲得文獻中直接對老年人虐待進行研究的文獻較少,且多數文獻沒有對老年人虐待進行明確界定。
1.3 分析文獻 應用Rodgers 概念分析框架,對文獻分析后進行編碼,從老年人虐待概念的演變、概念屬性、先決條件、影響因素、結局及相關概念等方面對老年人虐待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整合。本研究資料收集與分析工作由2 名研究人員獨立完成,意見不一致時由第3 名研究人員進行綜合判定。
2.1 老年人虐待概念的演化 1975 年Burston 在“虐待祖母”一文中首次提及虐待老人問題,認為其是公共健康問題[5]。1978 年美國老年眾議院特別委員會(House Select Committee on Aging)舉行第1 次老年人虐待問題國會聽證會,老年人遭受虐待的問題正式受到研究者關注[6]。1995 年英國預防老年虐待組織(AEA)對老年人虐待進行定義,即在本該充滿信任的任何關系中發生1 次或多次致使老年人受到傷害或處境困難的行為,或以不恰當的行動方式致使老年人受到傷害或處境困難的行為[7]。2000 年英國國家衛生署“無秘密”指南將老年人虐待定義為個人人權受到另一個人或團體的侵害,并將其劃分為身體虐待(包括錯誤用藥)、心理虐待、性虐待、經濟虐待、歧視、忽略及其他方面的虐待[8]。2004 年我國學者李超結合以往研究及我國社會文化背景,將老年人虐待定義為在家庭養老或養老機構中,負有責任關系的人的作為或不作為,造成傷害老年人的行為,包括身體虐待、精神虐待、物質虐待和疏忽照料[9]。2015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老年人虐待界定為在任何關系中發生的一次或重復的行為,或缺乏適當的行動,對老年人造成傷害或痛苦的行為。WHO 認為此類行為是對人權的侵犯,包括身體虐待、心理虐待、情感虐待、財產虐待、物質虐待、遺棄及忽視[10]。2016 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將老年人虐待定義為照顧者或另一個人在涉及信任預期的關系中的故意行為或不作為,此類行為會增加對老年人造成傷害的風險[11]。不同國家由于其經濟發展水平及文化背景差異,對老年人虐待定義有所不同。目前,國際上廣泛采用的是2015 年WHO 發布的老年人虐待定義。
2.2 老年人虐待的概念屬性 一個概念所具備的特征或現象稱作此概念的屬性[12]。如Umezaki 所指出的,虐待老年人是一個社會問題,應該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環境加以討論[13]。由于老年人虐待涉及多個學科領域,故結合不同時期和不同領域對老年人虐待的界定,經過反復比較、綜合、歸納,找出老年人虐待的7 個概念屬性。
2.2.1 身體虐待 身體虐待一般指通過暴力或不適當的監禁等手段,造成老年人身體疼痛或健康受損。身體虐待是目前測量老年人虐待最一致的一種類型[3]。由于身體虐待會造成功能狀況惡化、逐漸依賴和進一步的心理衰退等,故被認為是最惡劣的虐待類型[14]。
2.2.2 精神虐待 精神虐待又稱心理虐待、情感虐待,是指語言或行為造成的精神痛苦,包括指責、折磨、脅迫、懲罰,或者剝奪老年人的行動、不理睬老年人或不尊重其隱私以及不為老年人提供友誼、新聞或信息等。精神虐待形式多樣,其會使老年人處于無價值感、尷尬或羞恥等感覺狀態,而這些情緒會導致進一步的社會孤立,其也是常見的虐待形式之一[14]。已有研究表明,1 年情感/心理虐待患病率為0.7%~27.3%,平均為8.8%[95%CI(4.4%,13.1%)][3]。
2.2.3 經濟虐待 經濟虐待指不合法地剝奪金錢和資源,包括濫用老年人收入或經濟資源、剝奪老年人使用及控制個人資金的權利、盜取老年人錢財、脅迫老年人簽訂契約、更改遺囑或授權代理人,以及不為老年人提供維持基本健康和生活所需的資金和資源等[15]。
2.2.4 性虐待 性虐待指強迫與老年人發生性接觸、實施性騷擾、強迫性暴露或拍攝相關照片或視頻等[16]。我國老年人遭受性虐待現象較少,大多研究者將性虐待看作一種身體虐待。但已有研究顯示:“被迫討論性相關話題”“被迫觀看性愛圖片或視頻”“裸體離開”這些行為超出使老年人身體遭受創傷的范疇,也不局限于未經他/她同意的性接觸,因此,將性虐待行為列入身體虐待并不合適[17]。此外,與其他類型的老年人虐待不同,性虐待是最隱蔽、最不被承認和報告的老年人虐待形式[18]。故今后有必要將性虐待作為一個獨立的亞型進行深入研究。
2.2.5 疏于照料 疏于照料又稱忽視,是指法律意義上老年人責任照顧者的不作為[19],具體包括軀體忽視、精神忽視、遺棄、不贍養老人、有意或無意地剝奪食物、藥品或其他生活必需品等不能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行為。
2.2.6 自我忽視 自我忽視指老年人沒有能力或不愿意為自身提供一些必需品或服務來維持安全、獨立的生存[20]。與被動受虐不同,自我忽視是一種主動受虐,包括生活中不能保持自身清潔、在不適當的環境中忽視飲食、穿不適當的衣服、沒有尋求必要的醫療護理、不能與他人互動、不能正確使用金錢或管理銀行存款記錄、無視環境或自己的財物。國外將自我忽視視為老年人虐待的一種亞型[21],隨著老年人人權保障日益加強和自我忽視現象的普遍化,我國學者對自我忽視的研究也逐漸增多。
2.2.7 社會虐待 社會虐待是指切斷老年人與他人的社交聯系,或限制老年人社交活動以使其在社會上孤立,感到被社會排斥。已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在幾十年的社會生活中所建立的良好人際關系網會對其自身生活和精神解脫感產生重大影響[22]。基于保障老年人人權考慮,社會虐待被列為老年人虐待的類別之一[17]。
2.3 老年人虐待的先決條件和影響因素 老年人虐待發生的先決條件分為內在因素(老年人特質)及外在因素(照顧者特質)。老年人功能依賴或失能、身體健康狀況不佳、認知障礙/癡呆癥、心理健康狀況不良、低收入是發生老年人虐待的內在危險因素;而照顧者患有精神疾病、藥物濫用及生活不獨立是發生老年人虐待的外在危險因素[3]。同時,老年人的性別、年齡、共同的居住環境、社會孤立、缺乏社會支持;照顧者是配偶或成年子女、社會孤立、失業或存在經濟問題以及承受重大壓力也是老年人虐待的影響因素[23]。此外,社會因素,如年齡歧視、社會文化生活規范[3]、種族/民族[14]等對老年人虐待也有影響。
2.4 老年人虐待的結局 已有研究表明,遭受虐待的老年人生活質量低下,虐待行為會給老年人身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導致老年人終身傷殘、軀體功能下降、慢性病患病率增加、營養不良、焦慮、恐懼、抑郁,甚至使老年人出現自殺傾向、死亡率增加等不良結局[24];在衛生保健服務利用方面,受虐待的老年人住院風險、急診科就診率均高于未受虐待的老年人[1]。
2.5 老年人虐待相關概念
2.5.1 年齡歧視 年齡歧視指根據年齡差別對人的能力和地位做出的貶低評價,或者以年齡為依據對人做出負面價值判斷,同時也包括政策上的不公平對待[25]。年齡歧視發展至極端時,在行動上極易出現老年人虐待[26]。我國現階段社會處于快速轉型期,老年人年齡歧視現象增多,對老年人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傷害,同時也是對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一種侵害。
2.5.2 老年傷害 傷害指當機體突然或者短暫地承受超過其耐受水平的能量后所引起的身體損傷,可以是急性暴露于某種超過生理閾值的能量所引發的機體損害,也可以是由于缺乏水、空氣、溫度等一種或多種生命所必需元素而導致的機能損傷,如溺水、窒息或者凍傷[27]。老年人由于身體功能衰退、社會角色退化等成為發生傷害的高危人群。對老年人實施虐待會導致老年傷害現象發生,老年人虐待屬于老年傷害行為之一[28]。
2.6 老年人虐待概念框架 通過對老年人虐待進行分析,本研究將老年人虐待定義為任何關系中發生的一次或多次對老年人造成傷害或痛苦的行為,或因缺乏適當行動而對老年人造成傷害或痛苦的行為。此類行為是對人權的侵犯,包括身體虐待、精神虐待、經濟虐待、性虐待、疏忽照料、自我忽視和社會虐待。
2.7 典型案例 對典型案例進行概念分析,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識別概念內涵。①案例:76 歲的張阿姨是名退休工人,育有1 子2 女,患有糖尿病和風濕性關節炎,常年吃藥。2 個女兒遠嫁,不能經常探望,張阿姨與小兒子李某一起居住。張阿姨因患病,生活不能自理,退休金僅能維持基本生活。李某無固定工作,且嗜好賭博,經常向張阿姨索取錢財,如未能索取便會對張阿姨進行謾罵,甚至毆打。張阿姨患有糖尿病,醫生建議應以粗糧為主,但李某以粗糧不好吃為由,不給張阿姨提供適當飲食,導致張阿姨血糖控制不良,身體狀況越來越差,鄰居勸張阿姨去醫院進行規范治療,但張阿姨考慮到經濟原因未就診。李某還經常將自家門反鎖,不讓鄰居與張阿姨來往。某次,李某未及時為張阿姨買降糖藥,導致張阿姨出現糖尿病酮癥酸中毒,被鄰居送至醫院救治。張阿姨住院期間,李某不顧他人在場,經常裸露張阿姨身體。②分析:李某對張阿姨的虐待符合老年人虐待的典型特征,即李某經常跟張阿姨要錢的行為屬于對老年人的經濟虐待;李某對張阿姨謾罵、毆打行為屬于對老年人的精神虐待及身體虐待;李某不給張阿姨提供適當飲食和及時購買降糖藥屬于對老年人疏于照料;張阿姨考慮到經濟原因未至醫院就醫屬于老年人自我忽視;李某不讓鄰居與張阿姨來往屬于對老年人的社會虐待;李某在張阿姨住院期間不顧他人在場裸露張阿姨身體屬于對老年人的性虐待。張阿姨生活不能自理、健康狀況不佳、低收入以及李某對張阿姨經濟上的依賴是發生虐待的先決條件;女性、高齡、與兒子共同居住、女兒不能經常探望、兒子“身份”及無固定工作是老年人虐待的影響因素;張阿姨健康狀況越來越差,被送到醫院救治屬于老年人虐待的不良結局。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對存在類似情況的老年人應進行重點關注。
由于地區及文化差異,人們對老年人虐待內涵的理解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厘清老年人虐待的概念、內涵至關重要。國內老年人虐待研究主要涉及身體虐待、精神虐待、經濟虐待和疏于照料,國外研究除上述虐待類型外,還涉及性虐待、自我忽視和社會虐待。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變革,我國越來越重視老年人虐待問題,但對老年人虐待的相關研究還不夠全面、深入。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應結合國外研究成果,立足于我國國情,深層次、多方位探究我國老年人虐待內涵,編制適合我國老年人虐待的評估工具,積極探索影響因素,實施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降低老年人虐待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