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敏,吳荊莎
(景德鎮陶瓷大學古陶瓷研究中心,景德鎮,333001)
高校作為高等教育機構,擁有優秀的科研人才和雄厚的科研力量,掌握業界前沿科技信息,有義務有責任組織和支持科普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1]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作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景德鎮陶瓷大學古陶瓷科技研究與傳播基地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黨建引領科普教育基地高質量建設。
古陶瓷科技研究與傳播基地依托校古陶瓷研究所,充分利用研究所及全校的有利資源,對高校學生及社會公眾進行陶瓷科學知識普及。以古陶瓷研究所為主要支撐的校科技史博士點是我國長江以南唯一一個以古陶瓷為特色的博士點學科平臺,在科學研究之余,成功申報省、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基地成立的意義就是為弘揚我國古陶瓷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培養更多的陶瓷文化受眾人群,將景德鎮最有魅力的“陶瓷文化”發揚光大。學習陶瓷文化,研究陶瓷科學,講好陶瓷故事是我們科普基地的宗旨,更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而科學的指導思想才是行動的指南,只有以黨建引領為抓手,高校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設發展才能找準定位,把握方向。黨建引領高校科普教育基地正是將黨建與教學、科研以及提升公眾科學素質深度融合,其核心要義是依據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不斷提升高校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設質量,把正確的政治方向、優良的價值導向,貫穿到立德樹人的全過程,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體系,充分調動科普工作者的積極性,使高校優秀科研人才和科學技術資源得以最大化利用,最終促進全民科學素質的不斷提高。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2]歷史的經驗反復證明,學習關乎一個國家的前途,影響一個民族的命運。高校科普教育基地更應不斷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科研工作者的頭腦,健全和完善理論學習制度機制。通過深入持續學習、結合實際學習、帶著問題學習,同時將集體學習和個人學習相結合、線上學習和線下學習相融合、政治學習和技術學習相聯合,切實增強科研工作者的學習本領。
對于青少年大學生而言,高校第二課堂與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緊密相關,學生參與程度高,其相應的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越顯著,但對其不同方面的影響各有側重。[3]大學生正處于人生階段的“拔節孕穗期”,用科普教育和黨建引領打好他們人生的底色,是新時代賦予高校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使命。將“高質量黨建”嵌入高校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設中,有助于提升高校第二課堂教育活動真實性、趣味性、針對性,不僅能夠豐富大學生的課外生活,還可以激發大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進而提升高校第二課堂的教育實效。
傳承紅色文化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實踐要求。習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堅持將紅色基因融入高校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深入發掘紅色歷史印記,傳承紅色歷史基因,增添科普教育基地的文化深度和厚度。讓廣大師生和社會公眾與歷史對話、與英雄同行、與革命重逢,感悟紅色文化,砥礪拼搏精神,培育高校科普教育基地的紅色內涵。
古陶瓷科技研究與傳播基地依托景德鎮陶瓷大學古陶瓷研究所,2019 年被授予“景德鎮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20 年被授予“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其主體景德鎮陶瓷大學古陶瓷研究所成立于2007 年8月,位于江西省景德鎮市三寶村陶瓷藝術研修苑內,占地21 畝,全部為仿古明清古建筑風格,內有大型柴窯1 座、類古窯環形院落兩幢、仿古門樓1 幢、拉坯機等陶瓷設備200 余臺。研究所主要從事古陶瓷與傳統陶瓷的物理化學基礎、陶瓷科技史、古陶瓷科技鑒定、古陶瓷工藝再現、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以及科學技術史和考古學碩士點、博士點的教學和學科建設工作。為了更好的對外開展各項科普活動,2019 年,為了更方便的開展科普活動,經學校授權,以研究所為主體,專門成立黨支部,將黨建工作與科研、科普工作有效的結合起來。
科普基地不僅配備了可用于古陶瓷科技研究與鑒定的國內最先進的超大樣品室能量色散X 熒光能譜儀、熱釋光儀、顯微鏡和高溫氣氛爐等大型儀器設備,還按照古代陶瓷生產工藝流程要求,建造了一個完善的古代名瓷工藝再現實驗基地,建設有恢復古代名瓷工藝所需的水碓、拉坯機、柴窯、大型燃氣梭式窯等設備設施,為向廣大陶瓷愛好者,青少年朋友科普古代優秀制瓷技藝提供了保障。
2019 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三寶瓷谷的景德鎮陶瓷大學古陶瓷科技研究與傳播基地舉行。本次活動既是為新中國成立70 周年獻禮,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舉措,通過系列活動,增進相關兄弟單位的了解和友誼,共同為推進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事業而努力。同年7 月,景德鎮“北京大學實驗考古暑期課程古代制瓷工藝實踐班”圓滿落幕。本次暑期課堂在景德鎮陶瓷大學古陶瓷科技研究與傳播基地舉辦了多場精彩的講座,讓公眾對中國陶瓷史、景德鎮制瓷科技、歷史、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憑借優秀的科普師資及軟硬件條件,2021 年7 月,科普基地又一次承接“北京大學實驗考古暑期課程實踐班”相關活動。諸如此類的陶瓷文化傳播以及陶瓷知識科普教育活動舉不勝舉。
黨建理念與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息息相關,古陶瓷科技研究與傳播基地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緊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旋律,嚴格要求科研工作者將黨建深度融入日常的科普教育工作中,不斷活化科普形式、突出教育實效,推進黨建工作與科普教育緊密聯系,共同發展、相互促進、取得共贏成果。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重要職責”。古陶瓷科技研究與傳播基地為更好地普及陶瓷知識,大力發揮陶瓷專業的優勢,堅持把“三全育人”融入壯大科普隊伍的各個環節。始終堅持以黨建育人為引領,針對科學知識普及的不同階段,采取有針對性的導航服務,積極實踐全過程育人。古陶瓷科技研究與傳播基地近年來積極組織師生參與如“江西省科普講解大賽”相關科普人才培養活動,獲得景德鎮賽區二等獎1 項,三等獎4 項。
景德鎮是千年古鎮,也是世界瓷都,這里燒造的反映各個時期風格特點的紅色陶瓷,就是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形式與內容上通過陶瓷這一物質載體,可以展現出濃郁的精神內涵。景德鎮陶瓷大學古陶瓷科技研究與傳播基地以陶瓷修復為載體,弘揚紅色精神、傳承紅色文化、培育紅色基因,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精神激勵青年學子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促進“黨建+科研+教學”建設,讓青年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感悟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以來所取得的成就。
2021 年4 月-7 月,古陶瓷科技研究與傳播基地出版了漫畫集--《景德三寶陶瓷故事》,該漫畫集總共10 集,近500 副漫畫圖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科普陶瓷技術,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同時,該漫畫集還配備了英文版,在黨建的指引下,更好的向海內外傳播中國特色的陶瓷文化。
我國高校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設和發展任重而道遠,以黨建引領高校科普教育基地建設,以基地建設推動黨建工作,切實破除黨建和基地建設“兩張皮”的現象,需要依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總目標,將初心使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高校科普教育基地成為提升科研水平、培育時代新人的戰斗堡壘。景德鎮陶瓷大學古陶瓷科技研究與傳播基地將進一步發揮自身的優勢,把建設和發展科普教育基地、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養列入工作體系范疇,逐步摸索出符合科普教育及基地建設與黨建發展的正確路徑,構建基于黨建引領的科普教育基地,助力在陶瓷文化的傳播與推廣中形成講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為陶瓷文化的傳播打造“科普之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