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進武,許 可,陳鑫權,袁 楓
(景德鎮陶瓷大學古陶瓷研究中心,景德鎮,333000)
古陶瓷修復技藝作為傳承悠久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其傳承和推廣過程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文化傳播形式的變化不斷改變,順應時代發展,使大眾正確認識古陶瓷修復技藝的傳承,普及好、傳承好、發展好中國古陶瓷修復技藝,已經成為文物修復行業的重要任務;同時,古陶瓷修復技藝的傳承與推廣在增強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古陶瓷修復作為中華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發展過程中與陶瓷的出現和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陶瓷的發展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國已有造型風格粗狂、樸實的紅陶和黑陶產品;到了商代有了初具瓷器性質的原始瓷器;至魏晉時期,我國便已能通過高溫燒造出胎質堅實、釉色光潔的成熟瓷器產品;從唐代以后,我國陶瓷制作技藝和燒制技術不斷提升和發展,陶瓷產品愈加精致,具有極高的藝術和文化價值;而陶瓷也因為具有實用性和藝術性等功能,備受世人喜愛。因陶瓷材質和工藝的特殊性,其本身在擁有諸多優點的同時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在受到外力影響時,陶瓷本身極易受損且具有不可復原性。在此背景之下,陶瓷修復技藝便應運而生。關于陶的修復早在新石器時期遺址中便有發現,而瓷的修復則出現于北宋時期;陶瓷修復技藝與陶瓷史的發展是相輔相成,共同進步的關系;瓷業高峰的出現往往也伴隨著陶瓷修復技藝的提升和發展。
2017 年3 月21 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文化部、工信部、財政部聯合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這一計劃是落實《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和《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的重要舉措,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中國傳統工藝振興的總計劃。這就需要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內涵更好地融入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歷史意義與作用,將其作為新時期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組成部分,在深刻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的同時,更多的就文物保護作出重要指示;集中體現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要概括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的要求在發展中不斷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的魅力和時代的風彩。
陶瓷修復技藝在從古至今的傳承和發展中,雖然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但其本身是對物質不發達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服務,其存在建立在當時人們的廣大需求之上。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文化愈加豐富,陶瓷生產技術也越來越發達,人們對于陶瓷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陶瓷修復技藝不再為大眾生活服務,而是以極具專業性的方式出現于博物館、實驗室中,更由此逐漸淡出人們視線。所以,在古陶瓷修復技藝的傳承和推廣中,我們要抓住時代的機遇,勇敢的面對挑戰,通過切實可行的方式,將這一中國傳統技藝更多的展現在大眾眼前。
2021 年,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一百年之際,景德鎮陶瓷大學舉辦了“重現光華——紅色陶瓷修復成果展覽”活動,通過修復展覽的形式向大眾介紹紅色陶瓷中所蘊含的紅色文化,向大眾展示和傳播文物修復知識。在我國陶瓷修復技術人才缺失的情況下,高校作為綜合性技能人才的主要輸出地,加之景德鎮陶瓷大學自身所具有的陶瓷特色,所以其舉辦的紅色陶瓷修復成果展活動便借助陶瓷這一紅色文化的載體,以雕塑、彩繪盤、像章、茶壺等生活用品來展現革命歷史時期和新中國發展歷程中所經歷的重大歷史性事件。如鄧小平會見撒切爾夫人(套組)雕像所展現的便是關于香港回歸這一歷史大事件。通過陶瓷修復這種特殊形式,使廣大師生在感悟紅色歷史的同時,實現古陶瓷修復技藝的傳承與推廣。
近幾年,全國各大博物館也通過多種方式舉辦過諸多關于紅色文物的展覽活動:如2021 年3 月9 日,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文物報社、固原博物館聯合舉辦的“紅色中國——革命文物圖片展”,以文物圖片的形式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奮斗歷程;2020 年8 月21 日由上海歷史博物館舉辦的《不忘初心,偉大征程——從建黨到建國紅色文物史料展》,則通過史料、紅色文物、圖片、珍貴手跡等多種形式展示紅色文化所獨有的魅力;當然,這些優秀展覽在贏得人民群眾的廣大好評之外,也喚醒了廣大群眾內心對“紅色文化”的熱情。
紅色陶瓷修復成果展特點鮮明,是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形式開展修復工作;參展的陶瓷作品均由學生親自修復完成。通過親自實踐修復的形式,培養修復者在修復過程中自己動手去探尋修復器物內在的文化傳達,激發修復熱情、培養陶瓷修復人才;在提高自身技能的同時也能夠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來源。筆者采訪了參與修復的陶大學生,她們表示:“紅色陶瓷修復的過程,是對黨史、革命年代、革命英雄人物、英雄事跡的進一步了解,不僅提高了自身技能,也改變了之前“被動”的學習方式,那些革命偉人身上拼搏、奮斗的精神對自己未來的學習和工作都有重大的影響;雖然我們未曾經歷過那些苦難歷史,但這些凝結著時代精神的紅色陶瓷能在自己手中得到新生,也是為國家作出的一份貢獻。”
高校作為陶瓷修復技藝推廣和傳承的主要陣地,其開展的文物修復實踐活動以及相關展覽的方式,使得古陶瓷修復技藝能夠貼近民生,重現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能夠通過修復的形式來呼吁社會對文物及其他珍貴文物的保護,增強觀者對文物中所蘊含的文化的了解,保護好、發展好、維護好我國的文物資源。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眾多新媒體平臺開始慢慢涌現,如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嗶哩嗶哩、微博平臺等,其具有快捷新穎的傳播方式、豐富多變的內容優勢,在獲得社會大眾廣泛青睞的同時也漸漸成為社會信息的主流推廣方式之一;古陶瓷修復技藝歷史悠久,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傳承和推廣需緊緊跟隨科技發展的腳步,結合時代主題,主動創新、勇于借助新媒體這一快捷便利的文化推廣渠道,形成和社會發展相契合的全新的文化推廣形式。在古陶瓷修復技藝的推廣過程中,陶瓷發揮著極大作用。陶瓷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越來越受到新媒體等現代傳播方式的喜愛。近年來關于陶瓷文化類的記錄片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如《我在故宮修文物》、《手造中國》、《景德鎮》等,這些紀錄片在展現陶瓷悠久歷史文化,傳承工匠精神的過程中,也從正面或側面的展示和記述了陶瓷的修復技藝。其中《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在嗶哩嗶哩視頻播放平臺的播放量達到了百萬級別,其中陶瓷組中出現的技藝精湛的瓷器修復技術,令人嘆為觀止的同時也萌生了探索的興趣,更涉及了如3D打印技術等多種緊隨時代發展進步的現代文物修復方法。這些與陶瓷文化和陶瓷修復技藝有關的紀錄片和視頻在微博、微信公眾、抖音等多個平臺均取得了卓越的佳績。
文創產品在多元化媒介平臺中發揮著激活和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文創產品依托于傳統文化,將無形的文化資源轉化成有形的文化產品;其中博物館在文化轉化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河南博物院出品的盲盒系列在一眾新媒體平臺贏得了大眾的廣泛好評。其中文物修復盲盒《文物修復大師》和《散落的寶物》系列是河南博物院目前推出的最受歡迎的文物修復系列盲盒,兩者均沿用了“動態文創”的概念;而《散落的寶物》更是將青銅器、玉器、陶瓷器、壁畫等“微縮文物”碎片藏進土中,盡最大程度的還原了文物從挖掘、清理到拼裝、粘接、修繕等一系列步驟體驗,使大眾在體驗修復的過程中能夠更深層次的理解文物的文化內涵,在實踐中獲得知識性的認識;正如前文所述,只有將陶瓷修復工藝與大眾的生活相聯系才能達到傳承和推廣的目的,在此之中,創新和發展正是古陶瓷修復技藝保護和傳播過程中所面臨的必不可少的突破性問題。
本文對古陶瓷修復技藝的傳承和推廣方式進行了簡單的探討和概述,分析了古陶瓷修復技藝在當今時代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隨著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與大眾生活習慣的變化,對古陶瓷修復技藝傳承和發展的理念也越來越先進;隨著新興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新媒體技術的產生,人們對古陶瓷修復又有了新的認識。在未來古陶瓷修復技藝的傳承和推廣中,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盡管古陶瓷修復技藝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帶有一定的時代性,但是古陶瓷修復技藝也在不斷的創新和發展,只有提高自身傳承和傳播的吸引力,才能在時代的洪流中走得更遠。作為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所創造的燦爛文化和精湛技藝,它不應也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世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