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龍 陳健 王繼升 代恒恒 趙琦 馮雋龍 李海松
絡病學說萌芽于《黃帝內經》,成形于《傷寒雜病論》,成熟于《臨證指南醫案》,現代臨床、基礎研究學者將絡病學說逐漸應用于臨床,為臨床探索疑難雜病提供了新思路,并通過先進的科研技術,使絡病學說與現代醫學接軌。而目前關于男性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與絡病學說的相關探討卻鮮少可見。其實究其本質,男科的一些常見病的病因病機也與絡病理論具有極高的相似性及關聯性,譬如陽痿、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癥等疾病的發生其本質就是一種絡病,臨床醫生在男科疾病治療上往往會使用相應的行氣活血,化瘀通絡的藥物,療效顯著,故本文就行氣活血的治法對于男科常見疾病的治療意義進行相關探討,以期更好地服務于臨床。
絡病學說是從病因病機及臨床辨證論治方面所論述的范疇。絡病的承載體為絡脈,其包括兩層涵義,狹義之絡指的是“經絡”之絡和“血絡”之絡,前者運行經氣,后者又稱為脈絡,主血氣的運行輸布,兩者交貫融合,分工合作,共同發揮“血隨氣動,氣動血行”的作用。
王永炎等[1-2]總結絡脈及絡病的生理病理特點為:全身氣血津液集中于絡脈系統,在經絡脈系統進行臟腑組織間的溝通交換,達到外輸入內,內可達外的作用,總結生理功能主要是融匯貫通營衛之氣、周身環流及滲灌經氣血氣、絡脈內津血互化相生;絡病的病理機制總結為內生之邪與外侵之邪或單獨致病,或共同致病,客于絡脈,阻滯絡脈氣機,影響血行通道,氣血瘀滯,抑或津痰凝聚,絡毒蘊結,脈道失養致絡脈所行臟腑精微不充等病理變化。所謂絡病就是絡脈發生氣血痹阻瘀滯進而產生一系列病理變化的一類病證[3]。故氣滯血瘀可被看作是絡病的基本病機,葉天士認為絡病“初為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提出“久病入絡”這一概念,所以人體絡脈氣滯在先,日久導致血瘀,終成絡病。葉天士形成了一系列絡病的理論體系,對后世臨床醫家運用絡病學說的理論進行臨床診療意義重大。
絡脈如同周身毛細血管,生理結構細小,網狀分布于周身各處,故絡脈中的氣血易形成瘀滯。從現代醫學生理學來看,絡脈的氣滯血瘀的病理變化主要由血管生物活性受損引起,包括內皮細胞功能障礙、血管活性物質調控異常以及血管平滑肌細胞凋亡損傷等[4]。究其本質其實就是臨床所說的血流動力學的微循環障礙。故絡脈生理特性“以通為用”,臨床治療絡病時,在結合具體辨證基礎上,應配合以行氣活血通絡為關鍵治法治則。
絡脈在人體內是廣泛分布于各臟腑組織中,以經脈為紀,支橫別出,進而形成一個聯絡全身的絡脈分布網,進行著溝通臟腑內外的氣血陰陽及交換體內外信息的重要作用,具有維持機體穩態,并協調機體適應外環境變化的重大意義。氣與血兩者關系密不可分,所謂“人之所生者,氣與血”。氣血相互依附,共同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在病理狀態時氣與血既可單一致病,又可合而致病。正氣虧虛及氣機郁滯無法推動絡中精血,日久終形成血瘀阻于絡脈,瘀血既成后,反過來阻滯氣機運行通道,則氣滯更甚。然在疾病不同階段,“氣滯”與“血瘀”對于疾病的影響各有側重,正如付玉等[5]在論治慢性萎縮性胃炎時一樣應該對疾病進行分階段治療,針對疾病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病機有所側重。男科疾病亦是如此,患病初期邪入絡脈,壅塞氣機,阻滯絡道,或者正氣虧虛,導致絡脈氣機升降出入變化失常,絡氣郁滯,絡脈受阻。《內經》云: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敝衅谡粍傩埃瑒t絡脈空虛,故患病初中期主要以氣虛、氣滯為主,后期因病邪累及絡脈日久,血瘀痰凝,痰瘀互結,成為“瘀毒”或“濁毒”,瘀滯絡中,壅塞絡道,絡脈損傷,疾病后期血瘀為主抑或氣滯血瘀同見,所以在疾病的各個階段,應該分清“氣滯”及“血瘀”的主次,分階段論治。
男科疾病多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P)、陽痿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等本質其實均為絡病,肝、脾及腎臟功能失調均可致病,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若脾腎陽虛,則全身陽氣不足,陽氣主溫煦、推動及固攝之功,陽氣虛,無力推動血行,致瘀血內停,抑或腎陰不足,陰虛陽亢,虛火內生,營陰乏源兼虛火煎灼,血液粘稠,運行不暢,亦可致血瘀,瘀濁毒邪首先阻于局部絡脈;長期不良的情緒所致肝郁氣滯,如前所述,也必將產生不同程度血瘀。人體不同的病機并非單獨存在,肝郁、濕熱、血瘀等病理因素往往合而為病,互相影響,然血瘀多為最終的病理趨勢,絡脈細小的結構決定絡脈為病,易滯易塞,常在疾病初始階段即受內外邪侵襲。有學者認為絡脈一定程度上是基于體內的一些微小血管淋巴管為基礎,進而發揮其生理作用[6]。男性泌尿生殖系統血管多為較細小的毛細血管,血流不暢,故男科疾病多伴不同程度氣滯血瘀。
綜上,基于絡病學說,男科疾病診療時應分階段辨證論治,配伍行氣活血藥物,可使氣機通暢,瘀血得除,絡脈暢通,細小絡脈暢通無阻,則男科泌尿生殖系統局部經脈自通,濕熱瘀毒等外邪排出有道,氣血精微物質濡養局部臟器通暢無阻,疾病得痊,自然向愈。
李海松教授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提出,在當今社會,陽痿的病理特點往往是肝郁,而血瘀則是貫穿陽痿病程的核心病機,日久終致腎虛[7]。從經絡學說層面上分析,肝經在會陰部環繞,陰莖為肝之經絡所屬,局部絡脈氣血失充或瘀阻可致陽痿,多年臨床觀察得出陽痿的血瘀阻絡的核心病機,李海松教授提出針對陽痿應從瘀從絡論治,并結合陽痿與腦中風的特性,首次提出“陰莖中風”理論,論述了兩者在病因病機、發病特點以及現代研究等多個方面具有極大相似性,認為陽痿即是風中陰莖絡脈的表現[8],從上述論述可以看出,陽痿本質即是絡病。
中醫所謂“氣為血之帥”,無論是脾臟氣化不利所致氣血運行淤阻于前陰,從而導致痿而不舉,抑或是長期不良情緒致肝郁,肝經絡脈氣滯血瘀阻于前陰,最終的病理結局均是前陰局部絡脈產生血瘀之邪,氣血運行不暢,宗筋不舉,陽痿遂發。相反,局部絡脈已形成的瘀血之邪對于局部氣機的循行又產生阻礙作用,新血難生,宗筋不榮,無力挺舉,病情隨病程遷延而加重,辨證單一,治法簡單往往無法顯效。故臨床針對陽痿的治療應重用行氣活血,化瘀通絡之中藥,其中應堅持活血為主,行氣兼之的治療思路。
眾多中醫男科專家的行氣及活血藥的使用經驗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參考。李海松教授[9]治療陽痿時經常使用活血經典藥對蜈蚣、水蛭。二者皆為血肉有情之品,均可行活血通絡之功,然亦各有所長,蜈蚣能攻血結,水蛭善逐瘀消徵,主瘀血停滯,兩藥相伍,可治瘀血內停、癥瘕惡結等癥,兩者化瘀通絡之力專,較普通植物類活血化瘀中藥功效甚強,故為治陽痿常用配伍。
CP屬于具有病程長、病情纏綿等特點,這些符合絡病“久病入絡”“久痛入絡”的特點。前列腺生理特點體現“以通為用”的思想,西醫學認為前列腺由腺泡組成,與細長小管相通,小管之間相互連接形成排泄管道,前列腺液經此排出,其解剖結構亦體現“以通為用”。六腑的生理特征亦強調“以通為用”,兩者在生理功能上類似,從前列腺的局部血液循環特點來看, 前列腺體的供血動脈多相對粗大, 而從前列腺回流全身的靜脈則相對細小迂曲纏繞,這一特點易造成前列腺局部的微循環瘀滯,如此一些炎性物質等內外毒邪不易排泄及吸收,易致血瘀,故出現疼痛明顯,且CP病程常遷延不愈,不良的生活方式及情緒可誘導反復發作,上述表現均與絡脈淤阻相關,前者為絡脈“不通則痛”,后者纏綿難愈則“久病入絡”,與絡病理論相通。由此可見,慢性前列腺炎的基本病機是瘀阻,且病程遷延易反復,其治療的根本大法為行氣活血,祛瘀通絡,堅持不懈,療程往往較一般疾病延長,以防疾病反復。
目前已有相關研究,對于臨床CP患者的證型分布進行了統計指出氣滯血瘀證在CP的所有證型中占了絕大部分,比例高達89.76%[10]。這也證明氣滯血瘀是CP的核心病機之一?;诖?,李海松教授[11]指出CP的治療應“從瘀從絡論治”,此法臨床常能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 譚毅等[12]臨證治療CP選用黃芪配莪術,以上行氣活血中藥配伍常取得良好臨床療效。張春和[13]針對CP運用疏肝氣,解肝郁的原則,亦能取得理想的療效。李曰慶教授[14]針對CP的治療常選用王不留行與川牛膝,前者擅入血分,行而不停,活血通絡,后者逐瘀通絡兼有利尿通淋功效,配伍使用共走肝脈血分,通利下竅,活血通絡。另一常用藥對為橘核和青皮,二藥均入肝經,行疏肝理氣止痛之功,肝氣疏,血自通。
BPH又稱前列腺肥大,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加,年老者陽氣漸衰,絡脈中血液循行無力,如同小溪流水,日久必成死水,瘀濁毒邪阻于精室絡脈,發為本病;又可因憋尿憋精,水液敗精停聚,影響膀胱氣化功能而發病。究其根本,BPH的病機為本虛標實的典型代表,正如賈靜等[15]在治療薄型子宮內膜時提出絡病分虛實,以通為要,BPH的臨床治療也應該分清虛實,患者年老氣虛,此為發病之本,久之氣滯及瘀血濁毒內生,腺體腫大,阻礙水道,此為標實,故在BPH的治療中應予行氣活血之法,兼以扶正補虛,方能使行氣活血法行之有效。現代解剖學提示前列腺生理特性為分泌及排出前列腺液,李海松教授[16]認為前列腺生理特點以排泄為主,可認為是“奇恒之府”之一,兩者生理特點相似均是“亦藏亦泄”,由于前列腺本身結構特點及處于會陰易受壓迫部位,故其易阻易瘀。現代藥理研究提示: 活血化瘀藥具有顯著的擴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以及改善紅細胞變形能力等作用,使腺體微循環得以改善,前列腺上皮細胞膜通透性增加,同時隨證配合補益、清熱、利濕之品,促使體內瘀濁毒邪得以迅速通泄,纖維疤痕組織軟化、吸收,腺小管通暢[17],局部絡脈自通,諸癥得減。
行氣活血法對于男科疾病意義重大,故有相關研究對于臨床采用行氣活血療法的文獻進行總結以期發現常用藥物組成規律及藥對組合,研究結果顯示木香、香附、川芎、當歸、丹參等藥物臨床使用頻率較高[18]。其中丹參—紅花、當歸—川芎為常用活血藥對,延胡索—香附、延胡索—當歸為臨床常用行氣活血藥對,這都體現了臨床醫家們在使用行氣活血治法時的用藥思路,對于日后臨床針對男科疾病的氣滯血瘀病機的治療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醫在治療男科疾病方面經驗豐富,且治療過程中可以采取個體化的綜合治療,隨著人們飲食結構和生活工作環境的變化,血瘀、肝郁、濕熱致病日益增加,患者常以復合證型出現,單一證型的患者很少。在日后的臨床診療工作中,各位臨床工作者應當積極采用行氣活血的治法,結合患者自身情況,分階段,巧辨證,各種治法配合相須為用,也許可以對臨床常見的男科疾患產生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