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婕 王育林
在漢代本草文獻的記載中,柴胡與前胡在性狀上是互資鑒別的,如對柴胡的性狀描述是“狀如前胡而強”[1]223,而在對前胡的描述中又是“似柴胡而柔軟”[1]272,二者在現今本草學中并非易混品種,但是卻鮮有學者注意到,在古代方書文獻中柴胡與前胡一度混淆,并輾轉抄傳,始終沒有予以厘正和說明,在古方小(大)前胡湯中以前胡替代柴胡是否合理這一問題上的探討目前尚缺,為了充分發揮方書文獻的臨床價值,避免因分歧而成附贅懸疣,有必要對這一問題予以解答。
雖然前胡正式被本草書籍記載始于南朝齊梁間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但其最早出現在醫方中可見于魏晉時期王叔和編撰的《脈經》。《脈經》中對醫方的記載凡兩處,一為《脈經·卷二·平三關病候并治宜第三》(以下簡稱《平病第三》),有前胡湯,而無小柴胡湯;一為《脈經》的卷七、卷八和卷九,此為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基本內容,有小柴胡湯而無前胡湯。仔細對比《平病第三》中的前胡湯,很有可能即小柴胡湯。一方面《平病第三》是王叔和搜集的兩漢時期的方書,而《傷寒論》是張仲景廣集兩漢醫方而來,二者密切相關,并且《平病第三》中先后出現的醫方依次是的桂枝湯、麻黃湯、前胡湯等,這和《傷寒論》中的次序完全一致;另一方面,逐一考察前胡湯的所主病癥,與小柴胡湯基本一致,如“寸口脈滑,陽實,胸中壅滿,吐逆,宜服前胡湯”[2]23,小柴胡湯的主證有“胸脅苦滿,嘔吐”;又如“關脈浮,腹滿不欲食,浮為虛滿,宜服平胃丸、茯苓湯、生姜前胡湯”[2]24,小柴胡湯的主證有“默默不欲飲食”,且《本經》中柴胡功效即為“主心腹,去胃腸中結氣,飲食積聚”[3]35,可見前胡湯,很有可能就是小柴胡湯。
《外臺秘要》(簡稱《外臺》)引《崔氏方》十一首,載小前胡湯一方,其主證為“療傷寒六七日不解,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寒疝腹痛方”[4]19,與《傷寒論》中小柴胡湯主證基本相同,且二者方藥和劑量亦基本相同,可知此小前胡湯即小柴胡湯。《外臺》轉引大前胡湯凡兩處,一引自《崔氏方》,除前胡八兩外,其余方藥和劑量均與《傷寒論》之大柴胡湯完全相同。《崔氏方》在小(大)前胡湯條文后均有注文“胡洽云出張仲景”[4]193,考胡洽為南朝道人,素好醫方,卒于劉宋年間?!锻馀_》卷第十六又引錄《刪繁方》之大前胡湯,此方主治、方藥、用法皆與孫思邈《千金要方》轉引的大前胡湯完全相同,卻皆與《崔氏方》之大前胡湯略有小異,疑崔氏所引或從胡洽來。考《刪繁方》為南北朝時期謝士泰所撰,生活年代約在北齊。可知,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小(大)前胡湯與小(大)柴胡湯皆存在混用的情況。清代莫枚士在《經方例釋》中即指出:“《外臺》以經方大、小柴胡湯二方,改作大、小前胡湯,諸藥皆同?!盵5]99
有學者逐一統計歷代前胡湯凡85首,涉及中藥107味,而其核心藥物前六位依次是:前胡、甘草、生姜、半夏、黃芩與人參[6],如果易前胡為柴胡,即小柴胡湯是也,這深刻的說明,前胡湯的方源就是小柴胡湯,在歷代醫書的輾轉傳抄中,出現個別藥物的增刪劑量的加減是符合醫方的客觀發展規律的。
在方書中,不僅僅是小(大)前胡湯與小(大)柴胡湯前胡與柴胡混淆,在其他方藥中亦?;煜!斗锻舴健分休d大吳茱萸丸云:“柴胡(一方用前胡)?!盵4]195《古今錄驗》中載烏頭續命丸云:“前胡(五分一云柴胡)。”[4]197《千金要方》中“治月經不利,手足煩熱,腹滿默默不欲寤,心煩方”的七熬丸中“前胡(一作柴胡)”[7]58。《千金翼方》中補虛寒調五臟的淮南五柔丸中用柴胡三兩[8]285,在《千金要方》中則作前胡三兩,治療婦人瘕結脅肋下疾的干姜丸中前胡一兩[8]630,在《千金要方》中則作柴胡一兩,如此等等。每多混淆,如不加以厘清和說明,十分不便于臨床應用。
同藥異名現象在本草文獻中是一個較為常見的現象,時常造成不必要的混亂甚至用藥差錯。雖然小(大)柴胡湯與小(大)前胡湯方源相同,前胡與柴胡也每多混淆,但二者并非同藥異名。
在馬王堆醫書《五十二病方》中既有藥物“茈”的使用[9]593, 與治療“癰”病相關,東漢時期的武威漢簡中有使用“茈胡”治療久咳上氣[10]29, 最早正式記錄的本草書見于《神農本草經》, 列為上品, 漢末張仲景《傷寒論》中柴胡已經成為治療少陽病之主藥,廣為應用,在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中更將其列為常備藥材之一,可見,古時醫家對柴胡的認識和應用都相對較早,且為常用之要藥。與之相比,前胡則相對晚出,始載于南北朝時期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經集注》一書,記載為:“根似柴胡而柔軟,為療殆欲同, 而本經上品有柴胡而無此,晚來醫乃用之?!盵1]223可見,在南北朝時期前胡才逐漸開始應用,并與其功用和性狀都近似的柴胡為參照對象,就其出現而言就與柴胡密切相關。
結合前文小(大)柴胡湯易柴胡別做前胡而成小(大)前胡湯,以及柴胡與前胡的混淆情況,筆者認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前胡應為柴胡的替代品種,是臨床應用柴胡的品種之一。饒高雄先生亦持此觀點,認為前胡從早期與柴胡混用替代而逐漸演化成一個新的的中藥品種[11]。古時中草藥替代應用的現象也是常見的,如《肘后備急方》:“若無樸硝者,芒硝代之皆可用”[12]100“蔓荊根一大握,無,以龍葵根代之”[12]104,《新修本草》中以方解石代石膏,以理石代寒水石,以徐長卿代鬼督郵等也是屢見不鮮的。
在中藥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因藥材性狀、植物形態的相似而出現一些代用品種、地方習用品種混用,是拓寬藥源、發展品種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造成品種混亂的主要原因之一。前胡能夠成為柴胡的使用品種之一,首先基于二者性狀相近,前胡“狀如柴胡而軟”,而柴胡則“狀如前胡而強”,二者互資鑒別,相輔相成。直至陶弘景時期才將二者根據質地軟硬而勉強區分,但仍然十分容易混淆,這種情況直到唐宋時期,隨著對藥物認識的進一步深入,柴胡逐漸過渡到三個明確的品種:“莖青紫,葉似竹葉稍緊”“似斜蒿”與“似麥門冬而短者……與他處者不類,根赤色,似前胡而強,蘆頭有赤毛如鼠尾”[13]101三種,前胡亦有多個入藥品種,由此,前胡和柴胡才得以明確區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方書中前胡與柴胡每多混用,到了唐宋以后,除了轉引前代的方書外,二者基本不再混淆。有學者亦指出在唐朝之前,中醫使用的柴胡應為功效相似的一類柴胡屬植物[14],根據藥用情況來看,早期前胡也應該是作為柴胡的一個品種而使用。
此外,功效相當也是前胡成為柴胡使用品種的原因之一。中藥的治療作用,緣于藥性之四氣五味?!渡褶r本草經》記載柴胡味苦平,而《本草經集注》認為柴胡味苦微寒,根據柴胡退熱以及歷代醫家經驗來看,柴胡微寒的觀點是符合臨床的,《本草經集注》載前胡味苦微寒,因此,二者性味相同,這是功用相同的基礎,陶弘景認為前胡與柴胡“療殆欲同”?!睹t別錄》中記載前胡的功用為“味苦,微寒,無毒。主治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二月、八月采根,曝干”[15]40,柴胡的功效為“味苦,平、微寒,無毒。主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臟間游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亦可作浴湯。久服輕身,明目,益精。一名地薰,一名山菜,一名茹草葉,一名蕓蒿,辛香可食。生洪農川谷及宛朐,二月、八月采根,曝干”[15]122,二者作用部位都在胸脅、心下或心腹,藥性皆趨下行,都用以治療痰證、郁結逆氣、寒熱邪氣、推陳致新、明目益精等,二者功用基本相同。
因此,在南北朝時期,前胡與柴胡性狀相近,性味相同,功效亦基本相當是其作為柴胡藥用品種之一的原因所在。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前胡應為柴胡的使用品種之一,常代替柴胡應用。性狀相近,性味相同,功效亦基本相當。唐宋之際隨著對本草的進一步認識,柴胡逐漸形成數個明確品種,前胡亦已成為一個獨立的藥品,甚至此時前胡亦出現了諸多混淆品,基本已不作為柴胡的替代品使用。但柴胡與前胡在功效上仍基本繼承了南北朝時期的觀點,《千金翼方》《新修本草》《證類本草》等亦相繼沿襲。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前胡此時功效上已經明顯傾向其下氣,消痰的作用,而柴胡新出現的除虛熱、療熱癆和消食化疳等功效乃系是石竹科混淆品銀柴胡所有,非柴胡正品,至明清時才區分出來。
金元時期,在易水學派的推動下,藥性理論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進程,與南北朝時期出現明顯分化。張元素的藥性歸經理論,經王好古進一步闡發,其認為柴胡“氣味俱輕,陽也,升也,少陽經藥,引胃氣上升??嗪园l散表熱”[16]126,柴胡治療少陽證,歸入肝膽經,是足少陽,足厥陰要藥,屬東方肝木,其性生升,故有升舉陽氣的作用,柴胡藥性由南北朝時期主降變成主升。而前胡則歸入肺經,是手太陰要藥,屬西方肺金,其性肅降。因此,柴胡與前胡由此一升一降,一肝木一肺金。明清時期繼承金元舊說,如《本草通玄》記載:“柴胡、前胡均為風藥,但柴胡主升,前胡主降,為不同耳。”[17]13在方書文獻中,前胡湯的主治部位也由漢唐時期的胸脅部變成了治療肺部,如《普濟方》曰:“前胡湯治天行壯熱咳嗽,頭痛心悶,病源,熱邪壅于肺,上焦有熱,其人必飲水,水停心下,則上乘于肺,故上氣而咳也”[18]1535,強調了前胡主入肺,治療水飲咳嗽?,F今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臨床中藥學》將柴胡納入解表藥中,歸于肝膽經,其功效為“疏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19]53,臨床主要應用于表證發熱與少陽證寒熱往來證、肝郁氣滯證和中氣下陷之臟器下垂證。而前胡則被列入了止咳藥中,歸于肺經,其功效為“降氣化痰,疏散風熱”[19]195,主要治療熱痰咳喘和風熱咳嗽。
至此,前胡和柴胡從南北朝時期的性味相同,功效相當,隨著歷代醫家經驗的總結和對藥性理論的發揮,功用逐漸分化,形成今天幾乎難以等同替代的兩個品種。但是,這完全不影響現代醫家對古方的應用,不能用今人對藥性的認識來強解漢唐時期醫家對藥性的理解,古方小(大)前胡湯中以前胡替代柴胡是合理的。
根據南北朝時期方書文獻的的記載來看,前胡應為柴胡臨床應用的品種之一,可替代柴胡使用,古方小(大)前胡湯與小(大)柴胡湯方源相同,今天應用古方柴胡湯,用前胡亦無妨。隨著陶弘景將前胡著錄于本草文獻,前胡成為正式的藥用品種,但此時仍與柴胡互資鑒別,容易混淆。直至唐宋時期,柴胡與前胡均逐漸過渡到數個明確的品種,二者才徹底分清,臨床應用時不再混淆。晉唐時期,前胡與柴胡性狀相近、性味相同、功效相當。自金元時期在易水學派推動下藥性理論快速發展,柴胡屬肝木其性由降變升,前胡屬肺金其性肅降,形成一升一降的藥性,到今天二者已經明顯分化。因此不能用今天對藥性的認知去強解古代醫家對藥性的理解,前胡與柴胡就是一個很好地例子。后學者很難把柴胡與前胡替代使用,但在宋以前就可以互相替代,這也為今后重新認識中藥藥性提供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