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瓊 甘斌 黃德弘
頭痛是臨床多發病、常見病,通常局限于頭顱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突連線以上部位的疼痛。引發頭痛的病因眾多,大致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不能歸因于某一確切病因,常見的如偏頭痛、緊張型頭痛;后者病因可涉及各種顱內病變,如腦血管疾病、顱內感染等。疼痛性質常見脹痛、悶痛、針刺樣痛,部分伴有血管搏動感及頭部緊箍感;繼發性頭痛還可伴有其他系統性疾病癥狀或體征,如感染性疾病常伴有發熱。頭痛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導致臨床療效欠佳,且病情易反復發作。西醫治療主要是口服止痛藥,緩解當下癥狀,常用的止痛藥物有非甾體抗炎止痛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中樞性止痛藥(如曲馬多)和麻醉性止痛藥(如嗎啡、哌替啶),長期口服此類藥物易出現耐藥性、依賴性,部分藥物具有成癮性,且多出現不良反應,如腹部不適、心律失常等。筆者在臨床跟師期間立足《內經》“陽化氣,陰成形”理論[1],認為“陽化氣”不足,陽氣不化,清氣不升,清竅失養,不榮則痛;“陰成形”太過,形成水飲、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阻滯經絡,不通則痛。本文基于“陽化氣、陰成形”理論探討頭痛發病機理和臨床治法,以期為臨床辨治頭痛提供理論依據與新的思路。
“陽化氣、陰成形”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開篇即論:“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2]。這一理論高度濃縮概括了陰陽本質,二者統領萬物,乃天地之道、萬物綱紀、變化父母、生殺本始,代表著自然界的法則和規律,是一切變化的根本,包括疾病的發生發展。張景岳在《類經》中注:“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3]他認為自然界萬物的產生、發展和變化,離不開陰陽的相互作用,陽主動而散,可促進萬物的氣化;陰主靜而凝,可推進萬物的成形。陽具有活動、溫煦且布散無形的特征,可推動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運行;陰具有凝靜、冷滯且聚而成形的特點,可使氣血津液凝聚而成形?!段烈哒撗a注》中云:“陽氣愈消,陰凝不化,邪氣留而不行”[4],強調了當陽氣不足以氣化時,則出現體內痰、飲、水、濕、瘀等陰邪凝而不化,留而不行?!峨y經》有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5],從積聚本質上闡述了陰陽形態,積是固定有形, 疼痛有定處;而聚是不固定,時聚時散,痛無定處,恰如陰主靜而凝,陽主動而散。
名老中醫李可[6]認為五臟六腑的正常運行離不開陽氣的溫煦、推動和氣化,陽氣宣通則陰霾自散,周身不??;陽氣虧虛則氣化失常,導致濕熱痰濁水飲瘀滯。其提出“一切肥胖皆寒濕瘀濁堆積三陰,陽光一照,陰霾盡消”理論。凡痰濁、水飲、血瘀等病理產物的堆積,造成堵塞脈絡、脈道不利,均需要陽氣的溫化方得以運化。通則不痛,脾陽、腎陽溫煦全身,腦竅得養,則頭目清利。先天與后天相互資生、相互促進,若腎陽衰微,可致脾陽不振。腎主一身之陽,脾陽根于腎陽,陽氣化生不足,溫煦推動力弱,脾不升清,精微物質輸布失常,清氣不出上竅,頭竅失榮,故見頭痛。腎乃先天之本,臟腑陰陽之根,生命本源。腎陽不足,失其潛藏相火之功,虛火循經上擾則致頭痛。脾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喜食寒涼,或寒邪日久入脾,脾胃虛寒,脾土不運,陽氣虧虛,氣血不足,難以灌溉四旁,上不能達巔頂,下不能至四末,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發為頭痛。若腎陽虛衰,內生寒邪,外感寒邪,內外相合而為病,腦絡凝滯,發為頭痛。脾腎陽虛,氣化不利,導致濕熱痰濁水飲瘀滯故見頭痛。
1.2.1 濕熱蘊結 濕邪為長夏的主氣,濕邪侵襲人體,多由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傷于霧露,或水中作業、久居濕地所致。濕邪阻滯氣機,清陽不升,在上則頭重如裹、昏蒙眩暈、重痛。熱因濕阻而難解,濕熱膠結,濕受熱蒸而使陽氣損傷,氣化不利,易出現水濕濁穢的病癥。陽氣不足,化濕不及,加之易外感風熱邪氣,濕熱蘊結,焦灼凝滯,脈絡不暢,澀滯不通,發為頭痛。
1.2.2 痰飲中阻 《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曰:“痰之為物,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頂,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鳖^為諸陽之會,居于人體最高位,五臟陰經之血、六腑清陽之氣皆朝會于高巔。若水飲上犯清空,遏阻清陽,或飲停脈絡,津液不達,勢發頭痛。痰飲為陰邪,得溫則化。脾陽虧虛,無力溫化痰飲,有形之痰粘滯脈絡,阻塞不暢,阻于腦絡,則頭痛。脾臟喜燥而惡濕,中焦乃是升降樞紐,痰飲阻塞氣機,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竅被蒙,發為頭痛。
1.2.3 瘀血阻絡 《醫林改錯》云:“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為瘀”,表明氣虛載血乏力,“陽化氣”不足則不能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出現血行遲緩澀滯、血脈閉阻不通、血液離經停積等瘀積不通,發為頭痛。頭部是髓海所在位置,聚五臟之精血,匯六腑之氣。脈絡閉塞,精微物質無法出于上竅,氣血精津液匱乏則腦竅失養,發為頭痛。
張景岳曾言:“凡診病施治,必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盵7]他認為陰陽是醫家認識疾病最基本的思維工具,八綱辨證以辨陰陽為首。筆者認為頭痛首辨陰陽,以“陽化氣”不足、“陰成形”太過為入手點。腎為生氣之根,脾為生氣之源,脾、腎協調配合可使先后天之脾腎陽氣正?;G宕螇衄帯夺t碥·雜癥·氣》:“陽氣者,溫暖之氣也?!标枤鈱θ梭w的生長發育、各臟腑經絡的生理機能、精血津液的生成和運行輸布等具有激發、興奮、促進等作用,正所謂“得溫而行,得寒而凝”。若陽氣不足,溫煦作用減退,產熱過少,可見虛寒性病變,表現為臟腑生理活動減弱,精血津液代謝減弱、運行遲緩等。故基于“陽化氣”不足、“陰成形”太過探討以溫陽化氣法治療頭痛。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說:“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如果陽不勝陰,陰氣相對旺盛,就會使五臟不和,以致九竅不通,不通則痛,故可見頭痛?!毒霸廊珪るs證謨》:“陽虛頭痛,即氣虛之屬也,亦久病者有之……頭必沉沉,遇陰則痛,逢寒亦痛?!币郎鲜隹梢婎^痛本為陽氣不足,標為陰寒凝滯、血脈不通。臨床運用溫陽益氣法,溫補脾腎,益氣升清,使血運常化,頭竅清利。秦伯未[8]認為氣虛頭痛主要是陽化氣不足,清陽不升,不榮則痛。用補氣升陽法,以補中益氣湯加減,其中升麻、柴胡益氣升清。楊志敏教授[9]認為陽虛頭痛的病機為陽虛寒凝,腦府失養,可從陽氣的升降相因論治,在治療上注重扶陽抑陰,運轉樞機,引導氣機升降。
南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頭痛證治》闡述了水飲之邪是頭痛的病因。飲邪致痛多見頭身困重,四肢酸楚,面垢,眵多,脘痞腹脹,食欲減退等。《景岳全書·腫脹》有云:“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在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比舴?、脾、腎及其他臟腑的機能失調,則會影響津液輸布和排泄,破壞津液代謝平衡,導致水液停滯。飲為陰邪,得陽則化,治療更應注重溫補脾腎之陽。孟穎舟[10]提出凡符合停飲陽虛病機,可予苓桂術甘湯治之,或加以溫化之品于組方之中,遵循“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之旨。
痰之為病,無處不到,若痹阻腦絡,則氣機不暢、血運凝滯、蒙蔽清竅,出現頭痛、頭暈目眩、視矇。腎陽不足,蒸化無權,水濕內停,上泛為痰。臨床眾多醫家以溫陽益氣、利水化痰法治哮喘、咳嗽、胸痹、腫瘤等有形痰邪,效果甚佳。筆者認為痰濁頭痛主要機理為脾腎陽虛,緣腎陽是機體陽氣之主,腎陽虛則無以溫煦脾陽,水液運化障礙,最終生痰。腎為先天之本,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所主,腎陽充沛,精氣化生充足,五臟所主安和,神機健旺。筆者受多位醫家臨床經驗啟發,治痰濁頭痛以溫陽利濕、升清降濁為法,方以苓桂術甘湯加減,加升麻、牛膝,一升一降,達到通陽化痰散結之效。
《靈樞·癰疽篇》:“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薄夺t林改錯·積塊》:“血受寒則凝結成塊?!毖脽釀t行,得寒則凝,陽虛則脈道失于溫通而滯澀,氣血運行不暢,頭竅失養發為頭痛。外感寒邪、內生寒凝致痛乃氣血難達巔頂之“陽化氣”不足與血液凝滯頭竅之“陰成形”太過所致,治宜溫陽化氣,活血化瘀。臨床常以溫陽化氣、通絡活血法治痛經、糖尿病足、下肢動脈閉塞、冠心病等,筆者臨床從師以來,常以溫陽化瘀法治療頭痛、中風、不寐、眩暈等腦系疾病。唐農[11]認為各種原因致使人體陰陽平衡遭到破壞,陽不在位,失去溫煦和化生作用,導致“本虛”而致病?!氨咎摗碑敎仃栆鏆?,“標實”當化瘀活血,他基于《內經》“陽化氣、陰成形”理論著眼于陰陽,首次提出“五臟陽虛、痰瘀阻竅”理論,并創制五臟溫陽化瘀湯治陽虛血瘀病證。
宋祺[12]認為濕邪困遏中焦,陽不化濕,導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腦絡失通,發為頭痛,以清震湯加減。其中柴胡佐助升麻、葛根升舉陽氣,荷葉升陽利濕,使陽氣得化,氣得升清,頭竅得利,故頭痛得解。喬明亮[13]認為水飲內停、上犯頭目可致頭痛,予柴胡桂枝干姜湯治之,其中桂枝、干姜、柴胡溫中升清,更有制附子溫腎陽之火,火陽得旺,上飲得化,則飲邪散,頭痛減。佟梁[14]認為水邪停聚致頭痛,方以桂枝湯;小便不利者,予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君藥桂枝溫經通脈、通陽化氣,陽溫水利,水邪去,經脈通,頭痛則緩。郭正剛[15]認為頭為精明之府,諸陽之會,外感風寒濕熱之邪,內傷痰飲瘀血邪火,均可上犯清竅,閉阻脈絡,重則頭痛,以溫陽利水、化濁散結為法,用五苓散加減治之。
患者,女,49歲,2020年1月9日初診。主訴反復頭痛3年余,加重1周。頭痛部位以巔頂及后枕部為主,呈隱痛,平素自服布洛芬膠囊可緩解。一周前患者夜間疼痛致醒,后枕部呈針刺樣疼痛,持續約2小時??滔乱婎^痛遇風、感寒時加重,伴有雙肩酸痛,時有清涕,畏寒肢冷,納眠一般,大便調,小便清長。舌暗紅,邊有瘀點,舌底絡脈顯露,苔薄白,脈弦細。中醫診斷:頭痛,寒凝血瘀證。西醫診斷:血管神經性頭痛。治宜溫化寒凝,活血通絡,方以溫陽化瘀湯加減。處方:益母草15 g,桂枝10 g,細辛3 g,干姜15 g,熟地15 g,當歸10 g,川芎10 g,赤芍10 g,莬絲子15 g,地龍10 g,桃仁10 g,丹參20 g,黨參10 g,白術10 g,茯苓15 g,甘草6 g。4劑,每日1劑,水煎服。
2020年1月13日復診,訴服藥后頭痛癥狀有所改善,疼痛次數較前減少,且針刺感減輕,持續時間縮短至1小時,夜間可眠,無流清涕,畏寒癥狀減輕,雙肩勞累時仍有酸痛,口干欲飲,舌暗紅,舌邊散在瘀點,舌底脈絡顯露,苔薄白,脈弦細。處方:上方加葛根30 g,天花粉10 g。3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2020年1月16日復診,訴服藥后頭痛癥狀明顯改善,服藥期間頭痛未再發作,畏寒肢冷持續減輕,雙肩酸痛消失。處方:守第一方,14劑,每日1劑,水煎服。
按 患者中年女性,絕經前后期,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腎氣虧虛,日久氣虛及陽,且病程較長,已出現見風、遇寒加重、畏寒肢冷、小便清長、白帶清稀等“陽化氣”不足之癥,頭痛已由隱痛漸至發展成固定不移針刺樣痛,更有舌暗紅,邊有瘀點,舌底絡脈顯露等瘀血形成的“陰成形”太過之象?!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撈氛f:“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被颊吣隁q漸長,腎氣日漸虧虛,氣虛則無力推動,清陽不升,不能溫陽頭目,陽化不及,則生命活動失去應有的動力,機體功能減弱,呈現出臟腑功能低下的病理變化,如凝結、瘀滯等有形之物阻滯之象。《素問·生氣通天論篇》:“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人類生、長、壯、老、已循序漸進,與陽氣的盛衰變化密切相關。腎陽為一身之陽的根本,若腎陽虧虛,人就會減損壽命或夭折,生命機能亦暗弱不足。腎陽如灶中火,溫化寒凝,溫煦全身臟腑、形體官竅、四肢百骸,“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腎陽充足,頭竅得以溫煦,則機能旺盛,精神振奮。故治宜溫補腎陽,溫陽化瘀。溫陽化瘀湯方中益母草通行瘀血、生新血,桂枝、細辛、干姜溫陽散寒化瘀,莬絲子、熟地黃補肝腎、益精髓,川芎上行頭目,為治頭痛要藥,與赤芍合用利血活血,當歸溫陽養血活血,地龍通經活絡,丹參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桃仁活血化瘀,黨參益氣生津,白術、茯苓補益脾胃,甘草調和諸藥。此方共奏溫陽、化氣、補虛、化瘀、活血、通絡之效,可供臨床醫者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