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景德鎮陶瓷大學藝術文博學院第二黨支部創新黨史學習形式,組織黨員和相關專業學生開展了“紅色”陶瓷藝術作品修復成果展活動。首次以陶瓷修復為路徑,通過運用各種修復技術,使一件件具體可感、承載歷史內涵的殘破“紅色”陶瓷作品重現往昔風采。在此基礎上,黨員師生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技分析、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選題研究,撰寫了多篇具有創新價值的系列研究論文。本期《陶瓷研究》開設特色欄目《“紅色”陶瓷保護與研究》,其中收錄了例如,楊柳青以“《白毛女》陶瓷雕塑保護與研究”為題,樹立了陶瓷藝術作品保護修復及其背后歷史價值發掘、闡釋的經典個案;吳軍明的“高校黨建與業務有機融合的路徑研究——以紅色陶瓷文物修復展為例”一文,提出了高校黨建+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共促共建的新思路;劉喆“精育良工,文物修心——古陶瓷修復第二課堂實踐課程體系建立初探”,為高校培養“又紅又專”的陶瓷修復人才提出了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吳凡沁的“美術基礎在陶瓷無痕修復中的運用”,以專業研究生的身份參與保護研究工作,總結了陶瓷修復經驗,并升華為理論成果,展現出此次活動在修復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意義。
本期《大家與世家》欄目特邀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校長呂金泉老師撰稿,講述了其在蓋罐系列創作的工藝過程及藝術表達方式,通過自己的創作過程為愛好陶瓷創作的讀者提供指導和經驗。
本期《理論與探索》欄目中華中師范大學呂楓韻教授所撰寫的“生生不息、恣意釋放——湖北土陶中有關生命主題的表現”講述了湖北土陶是如何利用紋飾表達楚人從物質到精神的追求,陶瓷大學陳寧教授的“20 世紀以來中國陶瓷典籍的德譯本及其對德國陶瓷業的影響研究”描述了中國陶瓷典籍是中國陶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對外的重要傳播媒介;《歷史與考古》欄目中黃榮撰稿“貴州明代移民對遺存陶瓷影響的研究”對移民對陶瓷文化的發展進行了剖析;《青年學者》欄目中收錄了劉捷的“淺析巴蜀彩陶藝術資源開發與文化產業發展理念建構”,該文表達巴蜀彩陶對當地陶瓷產業的影響,放眼全國各地區,陶瓷文化對當地陶瓷產業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本期“紅色”陶瓷保護與研究欄目的設立,益于加強“紅色”陶瓷藝術品保護修復和展示傳播,深化“紅色”陶瓷藝術品價值挖掘和利用創新,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貢獻。獻禮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