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馳
(許昌市對外開放服務中心,河南 許昌 461000)
隨著集約化、規模化養殖技術的推廣,肉雞飼養也逐步從地面平養、網上平養向規?;\養養殖模式轉變。分析籠養和平養模式在肉雞養殖過程中對疫病防控方面的影響,有助于養殖戶更好地選擇合適的養殖模式。該文從飼養密度、溫濕度控制、消毒和防疫、疫病傳播途徑、機體免疫指標五個方面就籠養和平養兩種養殖模式對肉雞疫病防控方面的影響進行分析。
合理的飼養密度既可保證飼養的利潤,也可促進雞群健康生長,減少疫病的發生?;\養模式下,飼養密度大,雞只活動范圍小,動物福利水平降低,多引發雞只骨折、骨畸形等疾病,死淘率較高。平養模式下,雞群的死淘率明顯低于籠養雞,且雞群活動范圍廣,活動量大,可提高雞只免疫性能,促進雞只健康生長;但是,若飼養密度過大時,易引起出現踩踏造成雞只腿病、死亡等。兩種生產模式都要合理規劃飼養密度,根據雞只狀態,合理分群、擴群飼養。
把控好雞舍溫濕度,可減少雞群應激,提高生產性能,降低疫病發生率?;\養模式下,不同層籠內的雞體感溫度是不同的,上層與下層溫度會相差1~2℃;上層籠還要注意進風口的高度,合理設置擋風板,確保風不直接吹到上層籠內,減少冷應激;下層籠要注意濕度控制,避免在夏季出現高溫高濕現象。平養模式下,墊料多為一個飼養周期更換一次,溫濕度控制不當,易引發多種疾病,如濕度過高易引發球蟲病、曲霉菌病、腸炎、腿病等;濕度過低可引起粉塵過多,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在肉雞飼養的不同階段,要將舍內溫濕度把控在一個合適的區間,切忌出現大幅度的變化,避免造成雞群應激,引發疫病。
消毒和防疫對雞群疫病防控起到重要的作用,做好場區環境、雞舍、用具、飲水、飼料、墊料等的衛生消毒管理,嚴格執行合理的免疫程序,可減少雞群的疫病發生率。消毒分為日常消毒和空舍消毒,籠養和平養模式的消毒措施基本一致,但由于籠養籠層較高,如果噴霧線距離籠層較近時,不建議采用噴霧線消毒,避免霧滴垂直落到雞身上,造成冷應激;平養模式涉及消毒的范圍廣,帶雞消毒時易產生衛生死角。免疫程序的制定需要結合本場以及當地疫病發生情況、場區雞群抗體水平情況等?;\養和平養模式的免疫程序基本一致,籠養模式相比于平養模式更加便于操作,不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
明確疫病的傳播途徑,通過切斷疫病的傳播途徑可以縮小疫病的流行范圍,避免疫病的大面積暴發。平養模式下,雞只的流動性大,接觸面廣,通常會造成疫病的大面積暴發。而籠養模式下,減少了雞只之間的接觸,降低了疫病傳播的風險,同時,籠養模式下,可有針對性地通過飲水、飼料治療發病雞群,也可以及時隔離發病雞以及可能感染的雞,有利于疫病的控制。
機體免疫指標主要是指機體的免疫器官水平(胸腺、脾臟和法氏囊的指數)、血清指標(如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血清補體C3、C4,血清細胞因子IL-2,IL-4等)、機體抗體效價等。這些免疫指標的高低反映了機體的免疫性能,有大量的研究對比了不同飼養方式對雞免疫水平的影響。丁亦男等在研究散養和籠養兩種飼養方式對黃羽肉雞生長性能、淋巴器官指數以及血清生化指標等的影響時發現,散養的肉雞胸腺重量和胸腺與活體重比值顯著高于籠養肉雞(P<0.05),評估散養肉雞免疫功能高于籠養肉雞。鄒文斌等研究平養、籠養和果園林下散養對京海黃雞肉品質、肌肉氨基酸含量及免疫細胞因子等指標的影響發現,平養組的IFN-γ濃度極顯著高于其他2組,免疫因子含量較高,有利于提高健康水平。
該文對籠養與平養兩種養殖模式從影響肉雞疫病防控的一些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比較分析,發現兩種養殖模式在肉雞疫病防控方面各有利弊,籠養模式可以降低疫病的傳播速度,免疫性能較低;平養模式免疫性能較高,但疫病傳播速度較快。同時,兩種養殖模式在飼養密度、溫濕度控制、消毒等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利弊點。因此,在肉雞養殖過程中,要綜合考慮養殖環境、市場需求等因素,從養殖環境、消毒程序、日常飼養管理等方面充分發揮不同養殖模式的長處,選擇合適的養殖模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