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波
(西華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西華 466600)
豬細小病毒病在養豬業較為常見,一旦感染母豬將引發繁殖障礙,可造成母豬出現流產等問題。初產母豬由于身體較為虛弱,容易感染豬細小病毒,將產生死胎、僵化胎等情況,也可能產下弱仔豬,給養殖戶帶來較大損失。為此,加強疾病綜合防治研究,能夠有效降低疾病發生率,為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在配種前感染豬細小病毒病,母豬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臨床上多表現為延遲發情、屢配不孕等癥狀。如果處于懷孕早期,感染后母豬胎兒會死亡,胚胎將被母體迅速吸收。懷孕30~50d感染,可能產出黑色枯萎樣木乃伊胎。懷孕70d后感染疾病,母豬可以正常生產,但產出的仔豬帶毒,將成為傳染源。母豬身體較弱,也可能出現發熱癥狀,情緒不穩、暴躁,食欲減退,甚至因營養不良發生死亡。
感染豬細小病毒病,通常死亡率不高,但將造成母豬繁殖性能下降,甚至出現不孕癥狀。實施病理剖檢,可以發現子宮內膜存在輕度炎癥,胎盤發生鈣化現象,胎兒呈現被溶解吸收癥狀。對受感染胎兒進行檢查,發現畸形、骨質溶解、腐敗黑化等癥狀,伴隨著充血、水腫等癥狀。在診斷時,為了與豬偽狂犬病、藍耳病等疾病區分開來,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采集流產、死胎的血液或體腔液制作樣本,通過抗體熒光檢測等手段進行確診。
母豬細小病毒病具有較強的感染性,不僅可以通過交配和胎盤感染,患病豬排泄物對環境、食物造成污染后,病毒也可以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傳播,未能及時、科學處置容易造成仔豬整窩死亡。在疾病治療方面,首先應加強診斷,結合地方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進行綜合判斷,及時進行患病母豬隔離,將疾病帶來的損失降至最低。確診后對患病母豬用藥,由于目前尚未開發出特效藥,治療時以消炎為主,同時要求加強護理,預防并發癥產生。具體來講,可以使用黃芪多糖注射液或板藍根注射液,每日用藥2次,采取肌肉注射方式,連續用藥3~5d。如果母豬延時分娩,可以注射前列腺烯醇注射液引產,以免因胎兒在母體中腐敗引發子宮內膜炎和不孕癥狀。發現母豬出現機體脫水癥狀,需要及時補液,心功能差時需要使用強心藥物。產下的帶毒活仔豬不作留種處置,避免成為傳染源。針對病死母豬和死胎,應實施無害化處理,防止疾病傳播。針對帶病毒飼料、糞便等,也應當嚴格按照規范處置。
3.2.1 實施免疫
考慮到母豬細小病毒病難以有效治療,應通過實施免疫預防疾病發生。在疫苗選擇上,可以選擇弱毒活疫苗和滅活苗等商品化疫苗,前者可以使母豬長時間維持較高抗體水平,但存在毒力返強的風險。使用滅活苗免疫期短,但相對安全,需間隔20d后再次進行免疫接種,確保母豬體內產生較高抗體。為防止免疫效果受母源抗體干擾,可以實施兩次免疫。在母豬配種前7~8周,可以進行首次免疫,2~3周時再次接種,確保母豬在懷孕期間保持較高的抵抗力。在產后15d,可以進行免疫接種。選擇弱毒活疫苗,可以加強HI滴度測定,確認抗體水平超出1:20不注射。免疫進行到三胎以前,之后可以不實施免疫。根據地方疾病流行情況,可以將母豬配種時間推遲至9月齡后,確保多數母豬已經建立主動免疫。通過血清學監測,將陽性母豬投放至后備母豬群,能夠起到增強后備母豬免疫力的作用。
3.2.2 科學引種
結合母豬養殖經驗可知,豬細小病毒病通常由引種導致。為預防疾病的發生,可以堅持自繁自養。如有必要引種,應做好調查,確認引種豬場從未發生該類疾病。按照規章制度挑選豬只,嚴格落實檢疫工作,避免從外地采購豬只,以免引入情況不清的豬源。引種后,應進行隔離飼養30d,并開展血清學檢查。確認效價在1∶256以下或呈陰性,才能進行混群飼養。此外,應安排專人對豬群情況進行記錄,發現異常及時隔離,并采用過氧化鈉等藥劑對養殖場實施全方位消毒。
3.2.3 強化管理
在母豬養殖期間,并非是接種疫苗就可以杜絕豬細小病毒病發生。因此在日常管理方面,應定期對配種母豬、公豬實施免疫抗體檢測。按照每半年檢查一次的頻率進行免疫抗體檢測,按照總數量的15%進行采血抽檢,能夠合理判斷豬群免疫狀況。豬細小病毒可以被1%燒堿或0.5%漂白粉等藥劑殺滅,因此,平時應嚴格落實消毒工作,建立科學消毒程序,定期進行豬舍及器具消毒。此外,應健全準入制度,禁止無關人員進入豬舍。在人員、車輛或器具需要進入豬舍前,應實施消毒,避免攜帶細菌、病毒。考慮到豬細小病毒也可能由蚊蟲等傳播,需要做好日常滅殺工作,消除潛在的疾病傳播源。母豬在懷孕和產后身體較為虛弱,容易感染豬細小病毒。為預防疾病發生,可以在飼料或飲水中少量添加廣譜抗菌類藥物。
母豬細小病毒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但感染后卻會造成母豬流產、死胎等問題,給母豬繁殖帶來障礙。而在疾病治療上,目前無有效藥物,因此應以預防為主,結合實際情況選用疫苗,嚴格落實免疫接種工作。為防止引種過程中引入病毒,應盡量堅持自繁自養,有必要引種應落實隔離、監測等要求。此外,日常應做好消毒工作,全方位消除各種傳播源,為母豬健康生長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