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
(鶴壁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河南 鶴壁 458000)
隨著家禽疫病的變化,飼養戶需要對家禽進行防疫措施,在此過程中,家禽難免會發生不良反應。基于此,該文通過調查、分析防疫過程中家禽產生不良反應的原因,并著重探討防治措施,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目前,對家禽進行防疫主要的手段是接種疫苗,通過刺激機體進而使家禽產生免疫反應。但是,對于家禽而言,疫苗是一種異源物質,在各種因素的干擾下,極易使家禽產生不良反應。相關調查結果表明,防疫過程中導致家禽發生不良反應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疫苗質量不過關。家禽注射疫苗后,疫苗會對家禽產生刺激,往往不具有明顯反應。但疫苗若是內毒素等物質,且稀釋液是油劑等,那么該疫苗則具有較強的刺激性,進而導致家禽出現部分或全身過敏等不良反應。而且,各個廠商之間的疫苗質量也存在一定差異,也存在引發家禽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
第二,防疫人員在開展防疫工作前未對養殖戶了解情況,且防疫工作操作不規范。我國大部分防疫人員在對家禽開展防疫工作前,并未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向養殖戶了解家禽的有關情況,導致盲目接種情況的發生,進而使家禽出現不良反應。而且,在對家禽進行免疫接種工作時,部分養殖戶為節省疫苗的注射時間,進而選擇多種疫苗同時注射,對于需要暫緩接種的家禽極易產生不良反應,而且多種疫苗會在家禽體內互相干擾,進而引發不良反應。不僅如此,還存在疫苗稀釋液選擇不恰當以及未對注射器械、家禽注射部位消毒的情況,未按照相關規定保存疫苗導致疫苗變質,這些都會導致家禽在免疫工作后出現不良反應。
第三,環境原因。在較高溫度以及較高濕度的環境下進行免疫工作也較易使家禽產生不良反應。不僅如此,家禽在疫苗接種前,養殖戶未對其進行檢查,導致疫苗在注射前,部分家禽可能正處于病原感染的潛伏期。在疫苗注射后,直接誘發或惡化所感染的疾病,進而出現不良反應。
第四,免疫工作結束后,未對家禽進行認真觀察。在家禽接種防疫疫苗后,養殖戶與防疫人員應對其進行半小時左右的觀察,查看家禽是否出現不良反應。但相關調查數據表明,我國大部分家禽防疫后,飼養員和養殖戶都沒有進行觀察作業,導致無法及時處理出現不良反應的家禽,甚至引起家禽的死亡,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而且,該環節的缺失也不利于我國防疫疫苗的進步與發展。
對于家禽防疫工作后產生不良反應的預防工作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防疫工作前、防疫工作時、防疫工作后。防疫工作前應嚴格落實以下措施:第一,應提高防疫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可通過對其進行技術培訓以及考核,對于有相關執照的人員也應一并審核,考核通過后方可投入工作。培訓內容應包括疫苗的保存方法和條件、疫苗的注射使用方法等,嚴格規范我國防疫人員的專業技術,避免因疫苗注射操作不當引起家禽出現不良反應。第二,相關人員應定期對疫苗的質量以及有效期限進行檢查,對于發生變質情況的疫苗或是過期的疫苗應及時處理,杜絕此類疫苗出現在防疫工作中。不僅如此,若是某種疫苗是初次投入使用,防疫人員應對其進行接種試驗。若是試驗動物未出現不良反應,則可以推廣使用;若是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應更換為其他廠商的疫苗,并在此進行疫苗接種試驗。第三,在對家禽注射疫苗前,應對其進行健康檢查。首先,對防疫器械、注射部位以及家禽圈舍進行消毒作業。其次,防疫人員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科學選擇注射器以及疫苗劑量。最后,對于保存在冷藏柜中的疫苗,在使用此類疫苗前防疫人員應對其進行回溫,之后以適當的力度搖勻。防疫工作后。防疫人員在疫苗注射完畢后,應對家禽的活動狀態進行觀察,而且,緩解不良反應的應急藥品應隨時帶在身上。
一般情況下,可將不良反應按照嚴重情況分為注射部位腫脹、急性反應以及最急性反應三個等級。當家禽出現注射部位腫脹的情況時,可通過熱敷的方法促進炎癥吸收,例如熱毛巾等。對于出現急性反應的家禽,需要及時肌肉注射鹽酸異丙嗪,不同的家禽所需劑量不同。因此,在治療時,需要結合實際情況。若是出現急性反應家禽的體感溫度達到40℃以上,應對其注射安乃近;對于出現心臟衰竭的家禽,應注射安鈉咖,并對其進行保暖或降溫措施,而且保證圈舍的通風性以及充足的飲用水。對于出現最急性反應的家禽,要立刻皮下注射鹽酸腎上腺素,并根據注射后家禽的具體情況在20min后再次注射。之后對此類家禽肌肉注射鹽酸異丙嗪以及地塞米松。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地塞米松不可用于孕畜。對于出現休克癥狀的家禽,防疫人員應找到家禽大動脈進行少量放血措施。與此同時,還要使用靜脈注射的方式注射去甲腎上腺素以及葡萄糖液。待家禽蘇醒后,使用靜脈注射的方式注射維生素C、維生素B以及碳酸氫鈉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