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長水
(確山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確山463200)
受飼養密度提升和飼養規模逐步擴大的影響,各類鴨細菌性疾病不斷涌現,這對鴨群健康生長繁殖造成了嚴重威脅。此外,盲目使用抗菌藥物、不規范的臨床用藥也使得細菌的耐藥程度日漸提升,鴨細菌性疾病的危害受此影響不斷提高。為有效防治鴨細菌性疾病,該文從鴨常見細菌性疾病的類型、流行特點以及治療方法進行了介紹,僅供養殖戶和同仁們借鑒和參考。作為我國傳統養殖產業,養鴨業向來受到各界重視,鴨細菌性疾病則屬于行業關注的焦點。基于此,該文將簡單分析常見鴨細菌性疾病,并探討鴨細菌性疾病的診治路徑,僅供養鴨從業者參考。
作為一種典型的鴨細菌性疾病,金黃色葡萄球菌屬于鴨葡萄球菌病的源頭,其本質上屬于急性(慢性)、敗血性傳染病。鴨群的周圍環境大量存在有金黃色葡萄球菌,如飼料、空氣、地面、羽毛等。臨床上鴨葡萄球菌病的病型表現多樣,如創傷感染、腱鞘炎、雛鴨臍炎、成年鴨趾瘤病等,在一年四季均可能出現。感染鴨細菌性疾病的雛鴨一般會出現急性敗血癥,發病和死亡率均較高。感染葡萄球菌的成年鴨會出現趾瘤及關節炎,鴨養殖場戶會因此出現較大的經濟損失。
作為鴨慢性或急性傳染病,鴨沙門氏菌病也被民間稱為鴨副傷寒,病原為沙門氏菌屬的細菌,如鼠傷寒等,很容易導致鴨群的大批死亡,常呈地方性流行。鴨沙門氏菌病對雛鴨(1~3周齡)的威脅較大,存在約10%~20%的死亡率,特殊情況下能夠達到80%,成年鴨一般會成為鴨沙門氏菌病的帶菌者。鴨沙門氏菌病可細分為鴨傷寒、鴨白痢、禽副傷寒,鴨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很容易導致鴨沙門氏菌病的發生。
鴨大腸桿菌病屬于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病原為革蘭氏陰性的短小桿菌、大腸埃希氏桿菌,具體涉及大腸桿菌急性敗血癥、生殖道感染、蜂窩質炎、腹膜炎等,不同日齡、不同品種的鴨均可能出現鴨大腸桿菌病,雛鴨(2~6周齡)最容易感染,鴨大腸桿菌病一年四季均能夠發生,商品肉鴨如感染鴨大腸桿菌病一般存在50%左右的死亡率。
鴨巴氏桿菌病同樣屬于常見的鴨細菌性疾病,該病也被稱作鴨出血性敗血癥或鴨霍亂,屬于急性、接觸性敗血性傳染病,很容易導致鴨群的大量發病和死亡。鴨巴氏桿菌病一般會出現地方性流行,不存在顯著的季節性,同時擁有流行速度快、死亡急的特點,往往會給養殖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鴨巴氏桿菌病存在較差的細菌耐藥性,一般抗生素的治療效果顯著,病鴨和其他細禽屬于鴨巴氏桿菌病的主要傳染源。各種日齡鴨均可能感染鴨巴氏桿菌病,但在1月齡以上時存在較高的發病率。
一旦發現患有鴨葡萄球菌病的病鴨,應第一時間開展隔離治療,具體可采用鹽酸沙拉沙星可溶性粉(5%),采用拌料或兌水的方式,拌料應在40kg料中拌入0.2kg粉劑,兌水則需要在30~100kg水中加入0.2kg粉劑,需連服3d。也可以采用硫氰酸紅霉素可溶性粉(5%)進行治療,采用在飼料中拌服的方式,具體用量為50~100mg/kg(飼料)。
受廣泛、長期應用抗生素的影響,耐藥性較高的沙門氏菌往往會影響鴨沙門氏菌病的治療效果。因此,在治療鴨沙門氏菌病用藥前要做好藥敏試驗,以此對敏感性藥物進行篩選,如沒有條件開展藥敏試驗,治療過程中采用的抗菌藥物需保證平時未曾用過,同時保證藥物劑量的科學控制且交替用藥,鴨沙門氏菌病的診療效果可由此得到保障。
在鴨大腸桿菌病的診療實踐中,氟哌酸、新霉素、慶大霉素、強力霉素、卡那霉素等藥物的應用較為廣泛,但這類藥物近年來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耐藥性,同時各地菌株的藥物敏感性差異較為明顯。為保證治療效果,治療性用藥需基于藥敏試驗確定,為避免耐藥性的產生,痊愈后還需要保證藥物使用立即停止。此外,無法藥敏試驗時同樣應交替用藥并采用未用過的抗菌藥物,并保證治療早和療程足,輔助治療的科學開展也需要得到重視,如適當補充電解質和維生素,各種應激也需要設法規避。具體治療可采用甲砜霉素散(2%),采用內服方式,連用3~5d,每日2次,用量為400~600mg/kg(體質量)。
鴨巴氏桿菌病的診療需關注抗菌藥物長期使用產生的耐藥性,因此具體的診療同樣需要做好藥敏試驗,以此基于敏感性藥物進行治療,特殊情況下也可以交替更換藥物進行治療。鴨巴氏桿菌病可采用土霉素預混劑、乳酸環丙沙星可溶性粉(10%)等進行治療。如采用土霉素預混劑治療鴨巴氏桿菌病,可在飼料中按照0.1%~0.2%的比例添加土霉素預混劑(50%),或按照0.25%~0.5%的比例添加土霉素預混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