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冠成 孫靈芝
在西方國家,所有主流醫學以外的其他醫學都被統稱為補充醫學或替代醫學,而傳統醫學則是指在西方近代醫學出現之前,已經獨立發展起來的多種醫療知識體系,是世界現代醫學體系的有力補充,在當今的醫療體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并且因其廉價高效的優點,備受中低收入國家人民的歡迎[1-2]。從特點上看,傳統醫學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實踐性、人文性和傳承性,是當地人民群眾長期醫學經驗的總結[3]。西方國家作為現代文明的發源地,其發達的現代醫學理論與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運用。但是,西方同樣存在悠久的傳統醫學和相應的實踐經驗,在16~17世紀,隨著中醫西傳和西學東漸,東西方醫學得以互相交流并相互借鑒。
醫學知識的形成除了經驗的累積、文本的傳遞,也包括了中外的醫學交流帶來的新知識。本文旨在對西方傳統醫學的草藥實踐和中國傳統醫藥西傳的歷史加以述評,并且對世界傳統醫學的發展與傳播提出思考和解決策略,以期促進世界范圍內傳統醫學的交流與進步。
西方著名醫家通過觀察和經驗的總結,發現了具有不同藥用價值的草藥,并進行了豐富的臨床實踐,直到今天,草藥療法在西方國家仍舊具有一定的地位。
草藥療法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時期,如希波克拉底認為,當患者粘液過多時,可以使用柑橘治療,因柑橘有調和之功效。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收錄了約400種當時古希臘人民所常用的草藥,包括大黃、桂皮等,并將醫學分為藥療、食療和香療三大體系[4]。公元1世紀時的希臘醫生戴奧思考理德(Dioskorides)在他的著作《藥物學》中描述了近600種不同功效的生長于地中海邊的草藥,并配有彩色插圖,其中包括大量使用至今的草藥,諸如麥角、桂皮、芍藥、牛蒡等。其著作在歐洲藥學與植物學領域有著極高的地位,在17世紀前始終被奉為權威著作。公元795年查理曼大帝頒布法律,要求全國的修道院必須種植24種不同的草藥,這是西方政府官方對規?;牟菟幏N植的一次嘗試,從此來源于古希臘的草藥知識便打上了一定的宗教烙印[5]。
西方醫家的不斷實踐也為草藥醫學提供了諸多的臨床經驗,繼希波克拉底之后公元2世紀的古羅馬著名醫家蓋倫亦善于使用草藥,蓋倫在其臨床實踐中,不僅將四體液學說加以完善,還總結了其處方中所使用的540種植物藥,如使用胡椒治療三日瘧和間日瘧,洋元荽和芹菜治療腎臟病。基于當時草藥應用多為單味藥的現狀,蓋倫創造性地提出了草藥復方的理念,復方中所使用的藥不拘泥于植物藥,礦物藥與動物藥都可入方,可謂當時的一大創舉[6]。俄羅斯的《諾夫哥羅德編年史》中記有使用榕樹霉菌治療創傷感染的方法,這一古老的療法比青霉素誕生早了7個世紀[7]。
在現代醫學產生之前,草藥醫學為西方國家人民的身體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草藥醫學在西方逐步走向沒落,草藥醫師因不符合現代醫學的理念,不具備行醫資格被認為是庸醫。但近年來,由于現代醫學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以及西方各國政府對于傳統醫學的重視程度提升,副作用小、療效顯著的植物藥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使用量逐年上升。俄羅斯至今仍舊使用貫葉金絲桃和浮萍治療白癜風,莢果漿果、甘菊和蕁麻則被發現具有治療痤瘡的作用,這些藥物與其他共計83種植物藥一樣被收錄于《蘇聯藥典》(第11版)中,至今俄羅斯聯邦也遵循該版藥典[7-8]。而在德國,有研究表明人們常用銀杏葉預防和治療循環系統疾病,使用貫葉連翹以抗抑郁,使用歐洲七葉樹種子以治療靜脈疾病[9]。法國則大量栽培銀杏,或從中國引進銀杏,用以治療腦血管疾病,增強記憶力。在美國,1997年國家補充醫學和替代醫學中心出資對草藥補充劑進行系統的臨床研究,取得較好的成果。越來越多的草藥被列入飲食補充劑名單,美國人逐漸信任草藥和替代醫學,如使用歐洲七葉樹以收斂、抗炎,當歸養血調經,蒜可以降膽固醇,貫葉連翹治療抑郁癥,紫錐菊治療感冒。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國雖然為歐洲移民國家,土著居民較少,但當地對草藥的使用也別具一格。如澳洲土著居民長期食用金合歡,并以此藥治療牙痛、感冒、創傷和燒傷,桉樹用于治療呼吸道疾病,此外歐洲常用的植物藥在兩國同樣廣泛使用。以上的應用,可見草藥醫學在當今的現代醫療體系中,仍能發揮相應的作用,在世界醫學中仍舊占有一席之地。
明清時期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相對穩定,傳統科技的發展達到頂峰,中醫藥理論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長足的創新與發展。反觀西方,伴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和大航海時代的到來,西方人從過去天主教教會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思想逐漸開放,對外交流和貿易日趨活躍。
受《馬可·波羅行記》的影響,西方人對東方這一文明富裕的古國充滿向往,隨著一批批傳教士的到來,他們在介紹傳教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科技和醫學理論,并且將中醫藥理論向西方傳播,促進了東西方醫學的交融與學習。如中醫西傳的拓荒者波蘭籍傳教士卜彌格,其在華期間將大量的中醫藥理論和實踐經驗撰寫成書傳入西方,涉及中醫基礎理論、本草學和脈學等諸多領域。其著作成果豐碩,有《中國植物志》《中國人用于醫療的簡單藥》以及《對作者王叔和脈診醫病的說明》等著作。在這些書籍中,卜彌格在參考中國古代本草學文獻如《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的基礎上,結合在中國的實踐經驗,系統介紹了300多種植物藥與動物藥,并且還將中藥學中的炮制方法和畏反理論傳入歐洲,其中《中國植物志》被認為是目前已知的西方介紹中國本草學的最早文獻[10-11]。此外卜彌格不僅將中醫藥知識翻譯至歐洲,在許多文獻中還體現了他對于東西方醫學的思考。他在《耶穌會卜彌格1658年在暹羅王國給醫生們寫的前言》中,開創了中西醫學匯通研究的先河,將中國脈診與蓋倫脈診進行對比,認為蓋倫的脈診沒有中國脈診深入細致,以呼吁西方人系統研究中醫學[12-13]。中西的植物學交流在18世紀達到頂峰,法國傳教士湯執中等人,將在中國采集到植物種子引入歐洲,并在歐洲多國廣泛栽培。法國傳教士范德孟德在華期間,不僅翻譯了《本草綱目》的部分內容,還將該書中所記載的約80種藥物帶回巴黎,這些舉動直接提升了中藥在歐洲的知名度[14]。清代法國傳教士殷宏緒將中醫人痘接種技術傳入歐洲,在西方同樣掀起一股熱潮,這一技術很快便在西方得到廣泛的使用。這一時期中醫學的諸多理論和經驗得以初步向西方國家傳播,并不局限與中藥、針灸。如18世紀法國傳教士韓國英將宋代法醫著作《洗冤集錄》翻譯成歐洲文字傳入歐洲,系統介紹了諸如尸體解剖、死因分析等中國法醫學的成就,以及當時中國的司法體制,這是中國法醫學著作首次引入歐洲。由此觀之,明清時期在西方傳教士的努力下,中醫藥學理論得以向西方傳播,西方人對于中醫藥的態度也從之前的模糊轉向開始逐步運用。加之當時西方的現代科學思想才剛剛起步,解剖學、生理學等學科也處在萌芽階段,對于指導臨床意義重大,為此西方人對于中醫學的認可程度相對較高,將中醫學稱為“鑰匙”,足以體現對中醫學的重視與認可,并認為西方醫學可以從中醫學中獲得啟發。
1840年的鴉片戰爭通常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近代以來,伴隨著東西方差距的擴大,西方國家開始了殖民擴張的進程。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西方人過去對中國的好感逐漸下降,甚至認為中國是“未開化的蒙昧民族”,這給中醫西傳和西方人對中醫的認可程度帶來了一定的阻礙和挑戰。但是同樣存在機遇,近代以來中國的社會形態逐步改變,對外開放的程度也逐漸提升,因此來華的傳教士往往兼具多重身份,其中不乏專業的醫生。他們原本便有扎實的西醫基礎,同時也精于中國傳統文化,在行醫的過程中目睹中醫的療效,對中醫的養生觀和治未病等理論產生濃厚的興趣,為此展開了對中醫藥的研究與翻譯工作。
這一時期的中醫西傳以中藥為主,如美國傳教士,湘雅醫學院的創始人胡美在臨床工作中,親眼目睹了中醫藥的療效,隨后他逐漸開始重視中醫,對于中醫藥的療效也趨于認同。在《中國醫道》一書中,胡美不僅客觀系統地評價了中醫藥的價值,并且糾正了西方人對于中醫四診的誤區,認為中醫不僅僅是經驗的總結,它同樣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應理性看待中西醫之間的區別,對中醫的辨證論治體系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15]。
英國傳教士、醫生德貞精通中國文化以及中醫,以尊重科學和客觀公正的態度,系統研究了諸如《內經》等中醫經典著作,對于脈學的研究頗為深入。在中醫著作的翻譯層面,德貞于1894年將王清任的《醫林改錯》譯成英文發表于《博醫會報》,1895年將《醫宗金鑒》的部分內容加以翻譯,使得中醫著作得以向西方展示,駁斥了西方認為中醫沒有解剖的錯誤觀點,并且通過東西醫學的對比以發現二者之間的普適性。在養生觀層面,德貞在1884年倫敦“國際衛生展”上向西方人介紹說,“這個古老的東方民族在生活和保持健康、預防疾病、避免危險方面有許多課程值得我們學習”,并且將中國的健身運動與道家的養生操一并在《中國的治療藝術》一書中介紹,使得中醫的養生觀和健康觀得以被西方人知曉[16-17]。德貞還曾經節譯中醫養生著作《遵生八箋》,英譯本于1895年在歐洲發行并廣為流傳,使得中醫養生學的觀點在西方國家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18]。
20世紀初的法國駐昆明領事館副總領事蘇里耶·德·莫朗,1901年來華工作時因漢語流利以及對中醫的熱愛,隨即師從針灸醫師學習針灸,并深入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藥知識。1906~1909年在昆明期間,其針灸醫術得到了充分的實踐并將針灸體系得以完善,為其回法傳播針灸奠定堅實的基礎?;貒?,他在行醫之時向法國當地醫生介紹針灸,使得法國原本不成規模的中醫藥實踐逐漸規?;ㄟ^法國的臨床實踐,西方各國掀起了一股學習中醫的熱潮,蘇里耶·德·莫朗亦被人尊稱為法國的“針灸之父”,法國也因而成為歐洲針灸的發源地[19]。德國傳教士許寶德畢生致力于中醫的翻譯和傳播工作,將《倉公華佗傳》和《針灸甲乙經》等書譯為德文,并節選《內經》《難經》《顏湖脈學》和《脈訣》部分內容,翻譯后編為《中華醫學》出版,該書于1929年出版,介紹了中醫學的發展史與基本的學術思想。此外,許寶德在柏林大學任教期間,還將中醫知識引入大學課堂,通過課堂講述,提升中醫在德國的知名度和聲望。
總而言之,這一時期隨著東西方差距的增大,西方現代科學的飛速發展,使得西方人看待中醫學的眼光未免有些偏見,認為中醫藥僅僅是經驗的總結甚至是封建迷信,極大地影響了中醫藥在西方國家的聲譽。加之當時國內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廢除舊醫的觀點,使得中醫在在國內的地位都大受影響,更加不利于中醫藥在海外的傳播。而機遇在于,這一時期從事中醫西傳工作的傳教士大多具有醫學背景,相較于明清時期的單純翻譯,此時的中醫西傳著作加上了很多當事人自身對于醫學的體會與思考,他們精通西醫,在了解學習中醫之時能夠將中西醫學融會貫通,較為客觀全面地評價兩套醫學體系的優劣,而不再是以看待異域文化的眼光認識中醫藥。同時基于西方發達的現代科學,使得中醫藥的現代化研究得以開展,這也使得中醫藥能夠以貼合西方人思維的方式加以傳播,但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中醫失去原本的理論和根源,以及今天中醫西化的現象。
通過中醫西傳,西方醫學得以了解古老的中醫藥所擁有的醫學經驗,西方醫生在接觸并體驗后,將中醫藥的一些技術手段用在日常的醫療實踐工作中。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職員布紹夫在中國接觸針灸并使用針灸治愈自身的痛風病后,將針灸技術傳入歐洲,在歐洲掀起了一股學習中醫針灸的熱潮。本草學的西傳使得西方醫生在臨床中使用中藥進行治療,如德國怡默克藥廠就曾使用當歸治療婦科病,并取得較好的效果。
眾所周知,東西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存在較大的差異,為此西方人在接觸中醫之時,不可避免地會使用西方的觀點和科學技術加以研究。早期的卜彌格將中醫脈診與蓋倫脈診進行對比,并深入思考后認為中醫脈診比蓋倫脈診更先進全面,開創了中西醫匯通研究的先河。隨著西方科學技術的發展,用現代科學解釋中醫成為西方人了解接受中醫的方式。如法國人杜德美在接觸人參后,建議西方采用化學分析的方法對人參的有效成分進行化學分析,并發現人參中含有人參皂苷。這也使得對于中藥的功效,西方采用現代化學分析的方法進行研究,一方面促進了中藥的現代化進程,但也增加了中藥在西方傳播的難度。
此外,西方醫生在學習中醫理論的同時,也在借助自身解剖學、生理學等知識加以創新。如法國醫生諾吉爾在學習中醫的經絡理論后,聯系自身臨床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倒置胚胎學說,并繪制了耳穴圖,推動了耳針的誕生與發展。美國的漢默醫師在跟隨沈鶴鋒系統學習中醫脈診后,將中醫脈診的精華進行總結創新,提出特色的包含72種脈象的“飛龍脈法”,并著有《當代中醫脈診精華手冊》一書。
縱觀中西傳統醫學的基本理論,不難發現其中存在很多的共性,雖然這些共性從起源上說并沒有太多相似性,但是其對疾病和健康的認知仍舊是中西交融的重要橋梁。西方傳統醫學的四元素學說與四體液學說,與中醫學理論的五行學說有一定相似性,二者都強調了人與自然的交融共通,也都強調了一種平衡觀。四體液學說更是要求醫生從患者的整體情況入手進行治療,而不是片面的針對某種癥狀或疾病,這與中醫學的整體觀不謀而合。這一理念也逐步被現代醫學所認可,成為現代醫學的有力補充。如希波克拉底健康觀的核心觀點適度原則而言,其與中醫學的養生觀也存在較多的相似之處。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便認為,若要保持健康,則必須從治療性的生活制度做起,這一制度其實就是攝生法。所謂攝生法,即以重在養形,以動為主為主要特征,包含呼入空氣、睡眠、飲食、運動與休息、排泄與貯存能量和情緒變化等六點主要內容[4]。在具體做法上,則要求人們適度飲食、合理鍛煉、避免過度勞累、過度縱欲。這與《黃帝內經》的養生觀點有許多共通之處,《內經》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以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同樣告誡人們以適度的原則進行養生調攝。由此觀之,中西醫學對于疾病和健康的認知具有較多共通之處,為此基于中西醫學理論的研究,對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水平的提升意義重大。
基于傳統草藥的現代化學、生物學研究,無疑是為傳統醫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隨著草藥在西方國家的受歡迎程度逐步提升,并且伴隨“一帶一路”建設,中醫藥也走出國門,進入西方市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加強中西傳統草藥研究具有較好的現實意義。西方草藥同樣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且有較多草藥已經經過嚴格的檢測,明確其中的成分和功效,此外吸收外來藥物進入中醫藥使用亦有悠久的歷史,如唐代阿勃參、底野迦,五代薔薇水、近世的猴棗等。為此中國可以引進已被證明卓有成效的西方草藥的近緣植物,按照國家標準進行種植培育生長,擴充中國的草藥資源庫。而中國同樣需要向西方介紹宣傳中醫藥,首先需要進行的工作便是規范翻譯,唯有統一規范的中醫藥翻譯,才能使海外更好的認可中醫藥,同時也是對中醫藥文化的保護。在中醫藥術語的翻譯中,應遵循對應性、同一性、系統性和簡潔性等原則,做到詞意精準,言簡意賅,蘊含中醫藥特色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深意[20]。在此可參考俄羅斯的經驗教訓,《蘇聯藥典》(第11版)中記錄了大量俄羅斯獨有的草藥,并且附有完整精密的現代研究資料數據,但是由于政治等因素,這些資源都僅僅以俄文的形式呈現,沒有譯成英文向世界公布,為此俄羅斯傳統草藥并未得到國際社會認可[6]。
中藥成分復雜,有效成分不確定的現狀也成為阻礙中醫藥國際化的因素之一,很難得到遵循嚴謹循證醫學思維的西方醫學界認可。為此,國家和各大高??蒲袌F隊應加強中藥化學的研究,探尋有效成分,以大數據大樣本證明中醫藥的作用。
中國人對于中西匯通的探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歷代中西匯通的醫家都試圖利用現代醫學的理論、方法來研究和解釋中醫,提升中醫內在的科學內涵。從中醫理論的科學詮釋,到通過文獻梳理進行的中醫理論建構,再到中西醫結合的實踐經驗升華,都是促進中醫藥現代研究的必由之路[21]。但是,現代醫學與中醫藥理論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差異性,中醫藥也有自己獨特的性質,加強現代研究,并非忘記傳統,更不可一味西化。
海外的各中醫團隊應加強團結協作,與西方主流醫學界加強溝通交流,并且以扎實的療效獲得民眾的認可,推動海外的中醫立法進程,從法律層面維護海外中醫藥工作者的利益[22]。針對當前海外諸多中醫療法并未被納入醫保的這一現狀,海外中醫團隊應努力與相關部門進行協調,努力促使中醫療法納入醫療保障體系,由此吸引當地民眾體驗并信任中醫藥療法。針對外國人民對中醫藥缺乏了解,甚至部分群眾有畏懼或輕視中醫藥的心理,各駐外使領館和海外中醫團隊應積極協作,積極借助中國文化年或其他中國文化宣傳活動,宣揚中醫藥知識,并給予免費的體驗機會,以此打開海外市場。
正如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所言“今天的替代醫學可能就是明天的正統醫學,正統醫學已經從補充醫學中得到了好處,我們需要做的是創建一個更加全面的、能夠將正統醫學和補充醫學最有效的結合起來的體系”,無論是西方傳統醫學,還是中醫藥,都將迎來一個適合發展的春天。以四元素和四體液學說為代表的西方傳統醫學,在退出主流醫學舞臺后的今天,也同樣被現代醫學證明它的療效和合理的理論。
中西傳統醫學都是世界人民不斷探索的成果,是人們古老醫學經驗的總結,在當前現代醫學遇到瓶頸之時,如面對一系列突發的傳染病時,加強中西傳統醫學的交融,便是打破瓶頸,共同為全人類生命健康保駕護航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