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丹丹 馬子龍 張滋 張藝林 潘婉玉 張春慧
目前,由于農村勞動力流失、低生育力和人口壽命提高等因素[1],農村老齡化形勢不容樂觀。居家養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龐大的農村老年人數量的需求,養老模式發生改變,由養老院、老年公寓等承擔具體養老事務執行的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機構養老模式[2]逐漸成為支撐力量。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和2018年我國注冊登記的養老機構分別有2.9萬和3萬家,2019年數量增長到3.4萬家[3]。雖然我國社會養老服務機構數量較多,產業體系也較為完善,但其起步發展較晚,同時也缺乏相關護理人員和養老資源[4]。在我國農村養老機構的照護服務中,單純依賴政府和養老機構是遠遠不夠的,志愿者和志愿組織的參與不可或缺。農村養老機構需要志愿者的參與緩解其在助老護理服務上的需求壓力,使養老服務更加完善,同時志愿活動的有序開展能有效節約養老機構的人力、物力成本[5]。
農村養老機構照護志愿服務,是指個人或社會組織自愿無償為農村養老機構的照護養老方面提供服務或幫助的行為。但是我國公眾的志愿服務意識差、稅收減免政策和公信力等方面存在著明顯不足,這些原因使志愿服務缺乏對公眾的吸引力,尤其在農村養老機構中志愿服務參與度更為匱乏[6]。而農村養老機構對照護方面的志愿服務需求越來越多,現對農村養老機構照護志愿服務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期為國內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根據調查,農村養老機構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大致分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衛生健康需求和精神需求等。首先老年人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在生活方面需要他人的照顧。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呈現負相關關系,也就是說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老人大多為年齡較大的老人[7]。而養老機構中的老年人失能率更高,自理能力現狀不容樂觀[8],同時養老機構中缺乏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對于生活照料有著更專業的照護需求[9]。在城市的養老機構中,會有志愿者介入老年人的生活照護中,彌補養老機構護理上的不足之處,對提升養老機構整體服務水平產生積極的現實意義[10]。對于農村養老機構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也需要社會志愿者或是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并提供個性化照護服務。
其次,農村老年人有著衛生健康需求,老年人在進入老年生活后,身體狀況逐漸變差,尤其是一些高齡老人往往還受到糖尿病、高血壓和腦梗塞等慢性疾病的困擾[11-12]。有研究[13-14]顯示,農村老年人患有風濕、“三高”、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概率較大。在農村醫療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農村老年人的醫療照護更為困難[15]。而養老機構內的老年人更加特殊,其慢性病患病率更高,往往還同時存在多種疾病[16-17]。有研究[18]指出,農村地區有超過20%的養老機構既沒有配備醫療室,也沒有專業醫療護理人員,醫療康復護理等服務嚴重缺位。在這種情況下,農村養老機構不僅需要完善自身的醫療保健設施,而且需要專業的志愿者為老年人進行衛生健康方面的專業護理,定期為老人健康體檢、康復理療。醫學專業的志愿者有著豐富的疾病方面的知識儲備,可以為機構中的老年人進行醫學方面的健康宣教[19],比一般的社會志愿者更具有護理優勢,而且農村老年人也很樂意接受這類志愿者的專業照護。
再次,農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研究發現養老機構中的老年人在社交需求、文化娛樂、學習需求和尊重需求等方面更為缺乏精神照護[20]。但是農村養老機構老年人的一系列需求中,養老機構只能提供簡單的日常照護和不成熟的醫療服務,而不能給予老人更多精神上的支持,滿足老年人心理方面的個性化需求[21]。這導致農村養老院老人很難獲得情感慰藉,老人的精神健康狀況不是很樂觀,而且缺乏精神關愛[22]。楊敏等[23]抽取江蘇省120家養老機構調查發現,機構對志愿服務需求前5位的是心理護理、文藝娛樂、陪同服務、開展興趣學習、個性化服務。在陳瑞英[24]針對25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調查中,73.64%的被調查者希望有志愿者可以為其服務,對于志愿者服務的內容有關懷訪視、交通接送服務和休閑娛樂活動等。農村養老機構需要更多的志愿者,為機構帶來新鮮的血液和改變養老院的固有照護模式,對機構內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照護。
相比于其他年齡段人群,農村養老機構老年人有著更為復雜的生活需求,這也意味著其對志愿服務的人員數量和服務內容的需求更多。目前農村養老機構照護志愿服務需求主要針對機構內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養老機構自身的養老能力而定,從調查情況看農村養老機構和老年人對照護志愿服務的需求度都很高。
我國農村養老機構照護志愿服務起步較晚,相比較城市中的志愿服務來說,在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服務形式內容的把控等環節都有些薄弱。近幾年來,農村養老院志愿者照護服務的內容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其深度和廣度不斷加深,農村志愿者照護服務的內容逐漸多元化,已經涵蓋衛生醫藥、助老養老、心理咨詢、就業指導、治安保障、文體娛樂、法律援助等社區生活的方方面面[25]。在農村養老機構中,一些志愿組織已開展的前5位服務是院內陪同、志愿者文藝表演、打掃衛生、開展益智類游戲、學習運動方法[23]。
目前農村養老機構照護志愿服務形式有很多,比如一些志愿服務群體所組成的社會組織為農村養老機構老年人提供免費體檢和文化培訓等,許多無私奉獻的志愿者和社會工作者以自組織的群體連接方式深入農村養老機構對農村老人提供心理輔導及疏解等,還有一些學校組織高校學生在空閑時間進入養老機構為老人進行簡單的日常照料和陪護。
多數農村養老機構不能提供正式編制,且屬于政府資助下的福利型機構,員工工資不高,很難聘請到專業管理和護理人員。而志愿者參與農村養老機構服務可以補充養老機構在護理人員上的不足,同時相關醫學專業志愿者不僅能夠為農村養老機構中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護,而且可以為其提供衛生健康甚至是心理精神方面的咨詢及服務。但是目前照護志愿服務在農村養老機構中的參與占比還不是特別多,志愿服務未能滿足農村養老機構老年人的需求。
農村養老機構志愿者隊伍建設一直比較遲緩,由于農村志愿服務的不方便,真正參與農村養老機構照護志愿服務的志愿者人數較少,志愿服務也缺乏統一組織。現有的志愿者結構組成過于單一,參與人員主要是當地的老師與學生,形式上主要以節假日文藝表演為主[26]。同時由于一些經濟和交通原因,地域劃分也限制著志愿活動的服務,在一些經濟發展較為快速的農村地區養老機構照護志愿服務也較為受到當地支持,志愿服務體系也較為完善,而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村養老機構志愿服務開展并不是那么順利。志愿活動在區域之間的流動性差,像一些高校組織的大學生志愿者只能就近提供志愿服務,無法進行跨區域志愿服務。農村養老機構可以擴展照護志愿服務的來源范圍,通過政府聯系地區外的社會志愿組織或是高校志愿服務項目來解決自身志愿服務人員缺乏問題。同時當地政府也應關注農村養老機構目前的照護志愿服務開展情況,減輕養老機構壓力,使養老機構良性發展。
在農村養老機構,志愿活動雖然已經開展,但是由于老年人的照護困難問題,所以大多數志愿者或志愿組織為農村養老機構老年人提供的照護志愿服務項目比較簡單:陪老年人聊天或是打掃衛生等,志愿服務項目內容比較單一。
農村養老機構需要志愿者的協助緩解養老壓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宜在養老機構中進行志愿服務。很多情況下有些志愿者只是注重形式而不注重效果的層面上,基本上就是簡單分工也不注重專業的指導,弱化了志愿服務的成效[27]。大部分的農村養老機構志愿服務的照護內容仍處于一種低水平狀態。此外, 專業人才參與的缺乏導致一些知識含量高、技能性強的服務項目比較欠缺,例如志愿服務中的心理疏導工作, 需要較為專業的志愿工作人員[28]。在每一次的志愿活動結束后,社會志愿組織可以根據農村養老機構內老年人的意見做出適當的服務內容調整,也可以適當吸引醫院專業方向護理人員共同參與志愿服務,以此來改善志愿項目上的不足。
制度建設是提升志愿者服務效能的核心內容, 缺乏制度管理保障或者制度松散必然造成志愿者的招聘、培訓、流動、退出程序隨意性較大, 管理體制缺乏統一性[28]。而我國尚未有比較完善的志愿服務法律制度保障和權益保障,只有社會志愿組織和養老機構規定了志愿者應提供怎樣的養老幫助,卻沒有維護志愿者基本權利的條例。農村養老機構和社會志愿組織也要注意對志愿者的利益保護,作為志愿服務組織者或是養老機構管理者,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前,要盡可能地為志愿者購買意外傷害保險。購買保險不僅具有降低心理不確定性的功能,在關鍵時刻還能提供實質的幫助[29]。同時志愿服務的注冊制度制度也不完善,各地的志愿者注冊制度大相徑庭,志愿活動在管理上產生混亂[30]。政府應積極健全相關的志愿服務政策和法律法規,以保障志愿服務在農村養老機構中的長期持續開展。
農村養老機構的發展起步較晚,大部分人對機構養老的內容及形式還不甚了解,所以部分志愿服務工作者還未真正接觸過農村養老機構的照護服務工作。要想真正吸引志愿者及志愿組織的關注,農村養老機構可以聯系媒體擴大對機構養老志愿服務項目的宣傳,讓更多的社會志愿組織了解農村養老機構的困境與真正的需求。也可以讓已經熟悉的志愿者或志愿組織在自己的組織中為農村養老機構尋求其他服務者的幫助。同時政府可以通過豐富社區和機構養老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社會養老吸引力,打破機構養老的社會偏見[31]。農村養老機構和政府同時合理利用自身資源,能夠引導照護志愿服務的順利開展,建立長期穩定的志愿服務關系。
社會醫療資源不僅可以在醫院內實現價值,也可以在農村養老機構的志愿服務項目中得到最大化利用。農村養老機構可以聯合醫院開展醫養結合的志愿服務或是申請醫院下鄉義診活動的項目,由此來滿足自身在醫療水平上的需求。除了醫療資源,農村養老機構也可以擴展志愿服務的照護內容,聯合一些專業院校開展護理服務方面的專業志愿培訓和項目,提高機構中老年人生活質量和生活滿意度。同時養老機構也可以專門聯系一些營養飲食管理專業方面的志愿人才,幫助改善老年人的營養和健康問題。
為了志愿服務的長期良性發展,政府應該就農村養老機構志愿服務項目制定政策保證志愿者和養老機構的基本權益,比如在志愿服務的管理上,明確規定志愿服務的后勤保障和如何合法開展志愿服務,對志愿服務的開展進行詳細的督導和保障。對于農村養老機構,政府也應該規范其對志愿服務所需承擔的責任和志愿服務接納程度,防止出現意外。對于志愿服務工作的規范是為了志愿工作的順利開展,用制度保證志愿服務是對志愿者切身利益的保駕護航。
當前我國的農村養老機構建設已取得長足發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完善和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機構養老勢必會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選擇,機構養老壓力也會逐步提升,志愿服務對于減輕農村機構養老壓力十分重要。但是針對目前農村養老機構照護志愿服務的供需未滿足情況,對志愿服務人力資源缺乏、服務內容單一和制度缺乏等問題,農村養老機構和社會志愿組織還需要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引進志愿服務人才,加強志愿服務人員培訓,提高其服務幫助的專業性,培育各類志愿者隊伍。目前關于農村養老機構照護志愿服務的相關研究還有所缺乏,在以后的研究中,應重視對農村養老機構志愿者照護服務改善和質量提升方面的相關調查,以促進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