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艮珍,易君麗,朱振云,熊曉菊
外周靜脈穿刺是臨床重要的醫療途徑,也是臨床最常見的有創操作,涉及置入血管通路裝置、輸液治療、靜脈采血等多項護理操作。兒童存在外周靜脈細小、隱匿、血管充盈不足、配合度差等特點,外周靜脈穿刺難度大,靜脈穿刺成功率較成人偏低[1]。當患兒因病種、治療技術等原因在成人科室接受治療時,外周靜脈穿刺成功率低,成為一個護理問題[2-3]。外周靜脈穿刺失敗增加患兒恐懼、焦慮等心理問題,降低患兒及家屬對醫療機構的信任,也給穿刺人員帶來極大壓力[4-6]。兒童外周靜脈穿刺疑難問題亟需解決方案。兒科護士熟練掌握兒童外周靜脈穿刺技術,具備穿刺水平高、心理素質好,與家屬溝通能力強等特點,利用此優勢服務全院疑難外周靜脈穿刺住院患兒,可以充分保護外周靜脈,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提高患兒家屬滿意度。我院護理部與醫院信息管理科聯合,開發兒童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會診平臺,2019年5月上線,為全院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患兒提供護理服務,取得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我院是一所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由3個院區組成,設有62個臨床和醫技科室,168個護理單元。除兒內科外,另有20余個護理單元收治不同疾病的患兒。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共有505例患兒(院本部232例、光谷院區119例、中法新城院區154例)申請外周靜脈疑難穿刺會診,其中男294例,女211例;年齡1個月至12歲,平均1.79歲。會診科室:眼科172例,耳鼻喉科119例,外科88例,皮膚科42例,腫瘤科34例,口腔科26例,其他24例。
1.2方法
1.2.1兒童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會診平臺的構建
1.2.1.1組建平臺建設團隊 由護理部主導,聯合醫院信息管理科和兒科護理管理小組共同組建平臺建設團隊,團隊成員共8人,護理部副主任及護理干事各1人,提出平臺建設要求及思路,設定會診模塊的主要內容,并負責組織協調;醫院信息管理科3人,負責通過硬件與軟件支持實現平臺功能,并不斷維護與優化,滿足臨床需求;兒科護理管理小組3人,包括兒科總護士長1人,專科護士長2人,負責會診工作制度及會診小組工作職責制訂、會診人員安排、會診內容完善、會診質量控制等。
1.2.1.2成立兒童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會診小組 兒童外周靜脈疑難穿刺會診主要由兒科門診承擔,3個院區分別組建會診小組,每個院區會診小組成員5~7人,由各個院區的兒科門診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負責安排會診人員、會診流程優化、會診質量控制及會診工作總結和反饋等。會診小組成員負責完成靜脈穿刺會診任務。小組成員入選標準:兒科工作時間≥5年;本科以上學歷;N2級以上;外周靜脈穿刺技術好且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溝通能力和人文關懷能力。經過嚴格評選,三院區共有28名護士(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19人,護師8人)入選為會診小組成員,均為女性,年齡28~46歲。由護理部靜脈輸液專業組和兒科護理專家對入選成員進行培訓,包括兒童外周靜脈血管解剖、嬰幼兒血管通道的評估與選擇、靜脈治療并發癥護理、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美國INS輸液治療實踐標準(2016版)、人際溝通與人文關懷等內容。培訓2周,每周4個學時,共8個學時。培訓完成后進行理論與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合格者成為會診小組成員。
1.2.1.3兒童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會診平臺的設計 在原有京頤護理質量管理系統上報事件管理模塊中設置兒童護理會診,遵循5W1H原則設定會診上報內容,主要包括患兒基本信息(如病區、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入院日期、入院診斷、護理級別等)、簡要病史及護理經過、請求會診原因、申請人、申請時間、外周靜脈穿刺會診專家信息等內容。因該系統已實現與醫院信息系統對接,輸入患兒床號/住院號或門診號,即可自動顯示患兒基本信息,減少護士操作時間。為保證各院區會診的可及、快捷及消息傳送的及時性,會診專家設為各院區會診小組組長,即門診護士長,其信息包括姓名、所在科室、聯系電話等。兒童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會診流程主要包括會診申請、會診過程、會診后追蹤與反饋等步驟。
1.2.2兒童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會診運行 ①護理部下發“關于在全院開展疑難穿刺護理會診通知”文件至全院所有科室,各科室組織護士學習,學會使用信息系統上報會診。會診小組在護理部的指導下完成會診工作,確保會診質量。②門診護士長每周為會診成員輪流排會診班,確保每日至少1名會診人員在崗,包括周末及節假日,以確保專人為會診患兒靜脈穿刺。會診人員對患兒病情、血管情況、輸液藥物、配合情況等進行詳細評估,并使用紅外線血管成像儀協助血管穿刺,保證穿刺成功率。③患兒出現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時,會診科室責任護士登錄護理質量管理系統,在護理質量管理系統選擇上報類型“兒童護理會診”,填寫會診申請相關信息,按院區選擇外周靜脈疑難穿刺會診專家,提交,打印會診單。提交后,護理質量管理系統自動編輯會診消息并發送到會診專家手機上,提示及時會診。會診專家根據提交患兒情況安排會診,輕癥患兒由家屬陪同至兒科門診進行靜脈穿刺,重癥患兒由會診小組成員至科室進行靜脈穿刺。靜脈穿刺完成后,由會診專家在護理質量管理系統中填寫靜脈穿刺會診結果及質量跟蹤。
1.2.3會診質量控制與持續改進 每日由護士長回收護理會診單,督查會診及時率及滿意度情況,每周進行不定期現場督查,會診后護士長電話申報科室了解會診情況,進行質量反饋與追蹤,如有反饋意見進行記錄并尋求進一步的質量改進。護理部每季度對會診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和指導。
1.2.4評價方法 會診小組根據兒童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會診統計表,統計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會診患兒基本信息、首次穿刺成功率(第1次選擇血管進針后即穿刺成功,同一靜脈反復穿刺后成功不計入)、會診穿刺成功率(指穿刺靜脈成功例數與所有靜脈穿刺例數的比值,包括反復穿刺)、會診耗時(從會診人員評估患兒血管情況至會診穿刺完成的時間)等情況。采用自制的“兒童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會診滿意度調查表”評價患兒家屬對會診的滿意度,包括方便性、及時性、經濟性、服務態度、護理技能5個條目,設置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5個選項,每個條目選擇非常滿意和滿意計為滿意;總體滿意為滿意條目的占比。滿意度調查在穿刺完成后由家屬填寫。共發放調查表505份,均有效回收。
2.1患兒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會診完成情況 三院區申請患兒疑難會診505例,其中2019年6~12月140例,2020年365例。會診內容為外周靜脈留置針置管455例,靜脈采血50例。外周靜脈穿刺會診成功率為100%,首次穿刺成功率為88.91%。會診耗時5~38 min,平均8.93 min,其中≤10 min 86.93%,>10 min 13.07%。
2.2患兒家屬對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會診的滿意率 患兒家屬對服務態度滿意率為99.41%,護理技能98.61%,及時性98.22%,經濟性97.62%,方便性95.64%;總體滿意率為97.90%。
3.1會診平臺的建立有助于兒童外周靜脈疑難穿刺的規范化管理 兒童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會診模式建立前,成人臨床科室在出現兒童靜脈穿刺疑難問題時,會動用科室一切資源解決問題,如科室護士輪番操作,或自行聯系兒科護士,給患兒帶來反復穿刺的痛苦,亦給繁忙的兒科護理人員增加工作壓力和挑戰,且由于缺乏規范化管理,常常出現兒科門診護士職責不清、患兒等待時間過長、患兒及家屬對護理工作不滿意等情況。何蕾等[7]研究認為,基于信息平臺的護理會診有利于提高護理會診工作效率和效果,為解決患者的疑難護理問題提供高效便捷路徑。我院護理信息系統開發成熟,護理專業組工作開展已長達3年,已有傷口造口會診、糖尿病會診、PICC會診、營養會診、加速康復會診等,護理質量管理系統中的護理會診模塊為兒童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會診的實施和推廣創造了有利條件。建立基于信息平臺的兒童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會診模式后,責任護士提出患兒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會診申請,兒科門診會診團隊提供規范化的會診服務,實現外周靜脈穿刺規范化管理,使患兒享受到方便快捷和專業化的外周靜脈穿刺護理服務。
3.2會診平臺的應用有助于提升護理質量及患兒家屬滿意度 建立以患兒為中心、以兒科門診護士為主導的兒童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會診模式,組建會診護士團隊,充分發揮臨床經驗豐富、穿刺水平高超、綜合素質優秀護理人員的優勢,為患兒提供基于專業的高質量的會診服務,有利于提升專科護理質量及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兒童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會診經1年多的推廣和應用后,已覆蓋至全院各個科室,實現
了全院兒童外周靜脈穿刺同質化管理。在會診的兒童外周靜脈穿刺中,穿刺成功率達100%,首次穿刺成功率達88.91%,體現了會診小組較高的穿刺水平。86.93%的患兒在10 min內完成穿刺,高效快捷,增進了院內護理技術合作與交流,也有效地幫助全院患兒解決疑難穿刺的問題,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減輕患兒疼痛及可避免的傷害,避免輸液外滲等并發癥發生。患兒及家屬會診滿意率高達97.90%,其中服務態度、護理技能、及時性的滿意率均在98%以上,說明兒童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會診遵循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達到了更好地為患兒及家屬服務的目的。與相關文獻對護理會診的研究結果[7-9]一致。但患兒家屬對會診的方便性和經濟性滿意率偏低。主要是因為目前信息系統對患兒穿刺使用的兒科門診耗材費用不能實現同步計入患兒住院費用,需家屬在門診重新繳費,導致手續繁瑣,影響了滿意度提升。我院信息科正在進一步優化工作流程,為會診患兒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
綜上所述,基于信息化平臺的兒童外周靜脈穿刺疑難會診流程的建立和應用,為全院患兒提供了規范、專業、及時和個性化的靜脈穿刺護理服務,在提高患兒靜脈穿刺成功率的同時,提升了患兒及家屬的就醫體驗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