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嬡,涂素華
母乳喂養是兒童生存、發育以及孕產婦健康的基石[1]。研究顯示,我國每年因未進行母乳喂養將損失約2.11萬億元人民幣(約占世界國民總收入4.9‰)[2],如果進行母乳喂養,每年可預防82.3萬名5歲以下兒童死亡和2萬名婦女死于乳腺癌[3]。我國6個月純母乳喂養率僅29.2%[4]。良好的哺乳姿勢和含接姿勢是成功母乳喂養的關鍵。有研究顯示,80%以上的母親會遇到一個或多個母乳喂養問題,其中含接不良及乳頭疼痛分別占16.3%~65.4%、8.9%~69.4%[5],若調整哺乳體位和含接姿勢,57%~65%的乳頭疼痛會立刻緩解[6]。生物養育是舒適且有效的哺乳姿勢,可有效緩解乳頭疼痛并提高母乳喂養率以及產婦滿意度、舒適度等[6-9]。本文對生物養育的基本概念及開展情況進行綜述,旨為提高我國醫務工作者對生物養育的認知、促進生物養育的開展提供參考。
1.1生物養育概念 生物養育(Biological Nurtu-ring,BN)[10-11]又被稱為半躺式哺乳(Laid-back position),母親以半躺的姿勢向后傾斜,嬰兒趴在母親胸口上,使嬰兒與母親身體進行面對面的緊密接觸,這種悠閑的哺乳姿勢會刺激嬰兒原始反射并促使自主完成尋乳、含接、吸吮等一系列動作。采用半躺式哺乳期間,母親的頭部、頸部和肩部得到良好支撐,嬰兒的大腿、小腿和腳會自發地貼在母親的身體上或環境的一部分(如椅子、沙發、床等)。生物養育法不僅是一種哺乳姿勢,而且包含了環境、反射、干預和神經發育的一種系統的哺乳理念[12]。
1.2生物養育操作方法 生物養育操作可分為如下幾個步驟[11,13]:①母親與嬰兒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穿衣與否,以便在哺乳過程中母嬰能進行更多的皮膚接觸;②找一張床或沙發,母親身體向后傾斜(傾斜角度15~64°)并得到良好的支撐;③讓嬰兒整個身體正面接觸母親的身體,臉頰靠近母親裸露的乳房,沒有必要將乳頭對齊到鼻子,或者主動把乳頭放進嬰兒嘴里,而是讓嬰兒通過一系列原始反射自主尋乳;④母親盡可能幫助嬰兒做想做的事;是否托住乳房可根據母親的意愿決定,此時的母親與嬰兒是一個整體,放松而享受。
2.1不同哺乳姿勢的適用對象 我國大部分醫院推薦的哺乳姿勢主要有4種[14],分別是搖籃式(適用于可坐立進行哺乳的母親)、交叉式(適用于早產兒、小嬰兒或乳房比較豐滿的母親)、環抱式(適用于雙胎、嬰兒含接困難、治療乳腺管阻塞、母親喜歡環抱式哺乳體位)、側臥式(用于剖宮產術后母親、正常分娩后第1天的母親、習慣臥位喂奶的母親)。以上4種哺乳姿勢均要求嬰兒頭與身體呈一條直線且得到良好支撐,下巴貼乳房,鼻子對乳頭,待嬰兒張嘴到最大時送乳。而生物養育哺乳適用于順產、剖宮產、需增進母嬰關系、產后初期等,進行哺乳時無需特殊技巧,嬰兒趴在半躺的母親身上利用原始反射自主尋乳。
2.2生物養育哺乳姿勢的優勢 母親按照哺乳操作步驟,理論上可使嬰兒含接良好,但對沒有哺乳經驗的母親,僅通過產后簡單的哺乳指導,常常不能完全掌握這些哺乳姿勢與技巧。有研究顯示,當母親坐立或側臥哺乳時,母親必須沿著嬰兒的背部施力來抵消重力,這種抱緊動作非但沒有幫助嬰兒進行有效的含接,反而抑制了嬰兒的原始反射,常伴隨著嬰兒弓背、手腳亂動,感覺為拍打或拳打腳踢,而嬰兒的身體將遠離母親的身體,并造成母親沮喪或一定程度的焦慮[15];而生物養育這種悠閑的哺乳姿勢,打開了母親的身體,消除母親胸部與嬰兒身體之間的間隙或角度,并可把臥位從橫向改為斜向或縱向,這些動作增加了嬰兒的活動空間,重力作用使嬰兒的身體保持在合適位置,并誘發約20種原始反射,可刺激嬰兒進行有效的含接與乳汁泌出,促進有效哺乳。一項關于生物養育的個案研究中,當母親被問及生物養育是否對她有幫助時,她回答說:“生物養育標志著我女兒母乳喂養方面的突破,與她獨自坐在這里真的很神奇?!痹谡劦讲捎蒙镳B育姿勢進行母乳喂養時,這位母親說:“我們依偎在一起,享受著在一起的舒適時光”[9]。
3.1嬰兒
3.1.1激發原始反射 嬰兒具有多種原始神經反射,尋乳反射和吸吮反射常被認為是哺乳的助手,確保嬰兒將需要進食的信息傳達給喂養者[6],如從嘴唇輕微的嚅動到夸張的頭部轉動、手臂與腿部運動等。母親采用生物養育哺乳時,半躺的身體位置給嬰兒發揮原始反射(如尋乳反射、吸吮反射、踏步反射等)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嬰兒為了尋找和接近乳房,將不僅僅移動下巴,而是會自動激發涉及整個三叉神經區域的擺動性頭部反射[11]。此時重力作用協同原始反射,嬰兒成為母乳喂養的積極參與者,能夠實現自主含乳并與母親進行親密互動。Schafer等[16]研究也發現,采用生物養育哺乳姿勢時新生兒原始反射比非生物養育哺乳姿勢多,母乳喂養持續時間更長、嬰兒吐奶次數更少。因此,國際母乳會推薦生物養育作為早期母乳喂養的首選哺乳姿勢[17]。
3.1.2促進情感聯結 產后24 h既是建立母嬰關系的關鍵期,也是新生兒的敏感期及脆弱期,新生兒可在此期間培養特定的內在能力。若該時期內某些特定經驗不存在或丟失,這些天生的能力將會喪失,可能對新生兒的某些結構或功能產生影響[18]。生物養育哺乳時母嬰之間可進行長時間的皮膚接觸并刺激嬰兒的乳房爬行行為。Brimdyr等[19]研究發現,早期的皮膚接觸可減輕嬰兒焦慮情緒,嬰兒哭得更少,也有利于體溫調節以及母嬰依戀關系的建立。因此,醫務工作者應鼓勵母親嘗試并使用生物養育哺乳姿勢,之后再逐漸教會產婦哺乳姿勢。
3.2產婦
3.2.1符合人體力學運動學 研究發現,當人體處于坐位,后背無支撐物,上半身直立或向前傾時,身體重量由兩個坐骨結節均勻支撐,容易導致聳肩、駝背,且這種姿勢使人重心不穩定,肌肉處于緊張狀態,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分泌兒茶酚胺,影響情緒和內分泌變化而不利于縮宮素釋放[10]。而且哺乳母親與嬰兒之間通常有一個距離,母親平視時無法直接看到嬰兒的眼睛與之交流,更容易分心走神,使哺乳由母子親密行為變成簡單的完成任務[20]。而生物養育哺乳姿勢則使身體重量由尾骨、坐骨和骶骨共同構成的骨盆結構分擔,符合人體生理解剖結構,能夠使哺乳時身體更輕松、舒適[12],為縮宮素的釋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3.2.2降低乳頭疼痛發生率、增強母親喂養信心 張嬌嬌[6]研究發現,生物養育哺乳姿勢相對非生物養育哺乳姿勢可有效減低乳頭疼痛發生率,在產后1~3 d,對照組乳頭疼痛發生率分別為32.1%、54.0%和53.0%,高于實驗組21.0%、27.9%和2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此外,生物養育哺乳姿勢可提高產婦母乳喂養自我效能及母乳喂養率,而這一研究結果也被Yang等[21]證實,母乳供應不足與低母乳喂養自我效能相關。研究還發現,生物養育哺乳姿勢可有效降低母親乳頭皸裂發生率,提高母乳喂養率、母乳喂養滿意度以及母親對母乳喂養的自信心[7-8,22]。分析原因,可能是采用生物養育哺乳姿勢時嬰兒趴在母親身上,兩者“零距離”接觸可激發產婦腦垂體分泌泌乳素,促進乳汁分泌,母親還可與嬰兒進行目光交流與身體撫觸,能快速理解嬰兒發出的各種信號并給予適當的回應,可促進更親密的母嬰互動發生[16,23]。但也有研究指出,生物養育哺乳姿勢對延長母乳喂養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4],此觀點有待今后開展嚴謹的隨機對照試驗進一步驗證。
生物養育是一種舒適且有效的哺乳姿勢,可激發原始反射,促進母嬰情感聯結,從而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可使母嬰雙方均獲益。但國內外對生物養育的研究相對少且比較局限,尚需開展關于生物養育對母嬰近遠期影響的多中心、大樣本、高質量的隨機對照研究,以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