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旭梅,劉 琳
(1.山東省威海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山東 威海 264200;2.威海市市區環境監控中心,山東 威海 264200)
在目前的現狀下,某些位于河流附近或者農田附近區域的化工企業未能嚴格遵守現行的化工排污監管機制,因此導致上述的化工企業表現出超標排污的情形,嚴重破壞了地下水以及土壤結構的完整生態系統,并且給該區域的居民日常飲食健康構成了非常明顯的安全威脅。近些年以來,各地環保部門都在致力于修復遭受有機污染較為顯著的地下水系統以及土壤生態系統,旨在運用較短的時間來恢復生態系統的原始運行狀況,防止由于過度毀壞生態系統進而造成居民的健康安全威脅。因此可以判斷出,合理運用有機污染的修復措施與技術手段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第一類為重金屬污染。具有污染性的重金屬離子能夠直接滲透于深部土壤,毀壞固有的土壤生態構成,導致該區域的植被物種以及野生動物遭受威脅[1]。附近居民在飲用包含重金屬固態離子的污染性水源后,通常都會導致特定的人體病變產生。在目前的現狀下,居民常用的保鮮塑料薄膜、化工生產廢水以及車輛尾氣都可能構成固態重金屬離子的重要污染來源。攜帶重金屬離子的地下水將會滲入土壤表層以及土壤深部,對于離子形態的重金屬污染一般來講都需要消耗較長時間來完成后期修復處理[2]。
第二類為固態的白色廢棄物污染。白色固態廢物來自于泡沫包裝盒、塑料購物袋及其他種類的日常生活垃圾[3]。相關環保部門對于以上種類的固體白色污染如果沒有進行妥善與及時的處理,則容易造成白色固態廢物導致的區域生態污染。滲入土壤結構內部的白色固態垃圾很難在短時間里得到全面的降解,引發后果比較顯著的白色固體污染。緩慢積累的土壤深部固態污染物將會威脅到植被生長,此種類型的土壤生態污染在早期形成的階段中很難被及時察覺,存在滯后性與隱蔽性的土壤污染特征[4]。
第三類為硫化物及其他的毒害性物質污染。滲入地表以下的硫化物構成了導致地下水源遭受污染的關鍵根源,硫化物污染目前已經占據較高的地下水源污染因素比例。在多數的情況下,硫化物成分來自于車輛排放尾氣或者化工企業的廢氣排放過程。經過特定的化學轉變過程,硫元素就會由氣態物質轉變成為液態或者固態的物質,并且存積于較大范圍的地下水源中。
下表為地下水與土壤生態系統中的有機污染物種類及比例數據。

表1 地下水與土壤生態系統中的有機污染物分布特征
多數有機污染物都具有較為嚴重的生態污染程度,而且表現為較大的污染修復處理難度。這是由于,滲入土壤與水系統內部的有機物質很難被察覺,處于累積狀態的有機污染源就會造成非常顯著的生態污染后果,客觀上增大了區域生態污染的潛在安全威脅。在目前的環保領域實踐中,環境監管部門正在全面增強查找與修復有機污染生態系統的力度,修復有機污染生態系統的基本目標就是要保護附近居民的安全與健康,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運行狀況。
現階段的環保監測部門及其相關技術人員已經將信息化的專門數據監測軟件運用于監控土壤污染以及水質污染的整個過程中,充分展現了網絡虛擬平臺在監控區域生態污染以及修復受損生態系統層面上的重要技術價值。相關部門對于修復技術手段在進行合理選擇時,必須側重考慮污染源的特性,結合生態污染源的總體分布規律來實施針對性的生態系統修復與處理,保障城鄉居民的日常飲食健康。
位于地下水源以及土壤內部的各種有機物都會表現為特定的污染分布規律,因此在全面修復與處理有機污染的過程中,基本前提就是要正確判斷有機污染的主要種類,結合區域污染分布的總體規律來實現最大化的有機污染控制效果。相關環保部門針對有機污染物需要全面實施信息化的有機污染監測,然后通過判斷監測數據的方式來識別污染源頭,節約污染修復實踐中的資源與成本。
例如對于化工企業專用的污水池在進行監測與分析時,總體的技術實施思路就是要判斷污水口的朝向是否合理,通過分析化工污水的基本水質特性,得出綜合性的污水監測以及污水處理模式要點。在目前的現狀下,各地的環保監管部門針對污染修復處理前期階段的污染分布規律監測過程給予了更多重視,進而達到了水體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監控成本明顯節約的目標,防止存在盲目性的有機污染監測工作傾向。
現階段的地下水系統以及土壤生態系統修復處理手段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基本特征與趨勢,因此容易導致相關技術人員在選擇多種生態修復手段時表現為盲目性,浪費較多的生態修復資源,而且也很難保證體現最佳的生態修復綜合技術效益。為此,技術人員針對多種不同的污染修復手段有必要綜合加以考慮,通過全面監測污染源分布狀態以及污染物種類的做法來選擇適合于修復有機污染的最佳技術手段。具體在修復土壤以及水源有機污染的實施過程中,技術人員目前重點可以運用如下的修復技術措施:
第一類為化學氧化的污染修復處理手段。化學氧化手段旨在借助特定種類的化學氧化劑來消除土壤重金屬及其他化工污染,在氧化反應的全過程中,自由基將會生成特定的氧化物質,有效去除附著于土壤深部的各類重金屬元素。從現階段的土壤修復處理實施狀況來看,依靠自由基來實現氧化修復的實踐舉措可以保證最大化的土壤修復與土壤環境凈化效果得以實現。但是與此同時,如果選擇了上述的化學氧化處理方式,則意味著相關環保部門將會投入較高的成本與資金,而且還可能導致潛在性的土壤生態二次污染后果。在此前提下,有關部門目前亟待深入探討全新的污染修復方式。
第二類為抽取地下水的污染修復手段。技術人員對于遭受污染的區域地下水通過進行全面抽取處理的方式,充分保證了污染后的地下水能夠得到快速的水質凈化處理。因此從本質上來講,運用抽取被污染水源的方法來進行地下水生態修復的過程意味著全面分離遭受污染以及未被污染的地下水成分,運用特定的化學凈化手段來恢復地下水固有的水質構成狀態。上述的污染修復手段不會導致地下水質遭受再次的污染,有助于徹底清理地下水中的各種雜質,尤其是針對重金屬造成的地下水質污染情況而言。
第三類為生物修復手段。與以上的污染修復處理手段進行對比,可以判斷出生物修復手段并不是依靠化學藥劑來完成污染修復過程,而是借助生物體特有的某種污染吸附特性來修復受損土壤,以及凈化區域地下水質。例如近些年以來,相關環保部門針對蚯蚓生物以及其他微生物特有的污染吸附性實施了深入調研,依靠蚯蚓體內釋放的某種生物體成分來分解有機污染,實現自然凈化的過程。因此可見,依靠生物體來實現生態體系全面凈化處理的做法并不會導致額外的生態污染隱患形成,有助于最大化的生態修復綜合效益實現。
除此以外,區域土壤系統以及地下水源系統本身具有特定程度上的自我凈化功能,在系統內部實現污染消解的目的。外界污染在沒有突破特定限度的前提下,自然生態系統將會發揮自身的污染凈化作用,運用內在的作用力來消除外界污染成分,維持原始的生態系統平衡。
環保監管部門針對土壤生態環境以及地下水質都要實施嚴格的定期監測,結合目前得出的監測結論數值來實施綜合性的判斷與分析。相關監測部門目前有必要做到嚴格監控測區生態污染以及環境污染,定期更新現有的自動化監測軟件以及硬件運行系統,從而為污染源的自動化監控工作提供基礎性的物質保障。對于各類生態污染源展開嚴格的污染監控工作,充分保證了生態污染源能夠得到徹底的消除,合理節約了污染源整治過程中的資源成本投入。
同時,環境監測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員針對現有的數據庫軟件以及數據庫硬件基礎設施系統都要定期進行更新,全面維護監測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及時處理并且彌補監測系統的安全運行漏洞。環境監測部門針對污染監測領域需要建立專門的污染監控數據庫,用于存儲污染監測的數據與信息,定期完善并且更新現有的污染監控數據。對于重金屬物質融入區域河流導致的生態污染在實施自動監測時,監測技術人員要結合測區河流目前遭受生態污染的總體狀況來開展自動化監測,合理進行科學的監測點位布置,確保實現精確化與科學化的生態系統污染監測目標。
下表為修復土壤與地下水有機污染源的具體技術要點。

表2 修復土壤與地下水有機污染源的具體舉措要點
經過分析可見,有機污染物構成了導致污染地下水以及污染土壤的最關鍵因素。現階段的某些化工生產企業為了獲取利潤,因此就會傾向于超標進行排污,嚴重污染了區域水質生態環境。有機污染物能夠伴隨水源流入地表以下,破壞原有的區域土壤結構,影響到農田作物及其他植被的生長,并且還會造成人類健康侵害。因此,相關技術人員對于修復受損地下水系統以及土壤生態系統的各種技術手段仍然應當加以不斷的優化調整,全面修復遭受有機污染的區域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