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薇
(江蘇省徐州市玉潭實驗學校 221000)
思維是數學的靈魂,思維力的培養是數學教學的中心任務,是學生綜合發展的基本要求.目前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們更多關注教材的講授、知識的灌輸,忽視能力的培養,忽視思維力的培養.思維是數學的主要特點,忽視思維力的培養,數學教學也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探討思維力的培養,是數學教學教學實踐中,不得忽視的問題.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思維力的方法和策略問題進行論述.
數學課堂應該是“講理”的地方.“說理”的過程,也是概念清晰、公式由來明晰、思維發展的過程.學生在“說理”的過程中,思維清晰、語言表達有條理、獲得成功的體驗,萌發學習的興趣.為此,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重視“說理”訓練,讓數學課堂因“說理”而有效,因“說理”而精彩.
任何知識都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數學知識也不例外.數學課堂中,讓學生將知識的由來和過程“說”清楚,這個“說”清楚的過程,需要學生嚴謹的思維力、流暢的語言能力.“說理”也可以讓學生發現學習中的不足、快速認識到出現的錯誤,利于學生查漏補缺.
如《分數乘分數》的教學時,對于教材例4:涂色部分表示一張紙的二分之一,斜線部分各占1/2的幾分之幾?各是一張紙的幾分之幾?
這個問題情境的給出,借助于圖例,學生很快發現斜線部分占1/2的1/4,是整張紙的1/2×1/4,并對計算的過程說出來.這個過程,讓學生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意義——表示求一個分數的幾分之幾、以及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分子與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與分母相乘作分母.整個過程,無容置疑,學生的思維力、探究學習能力、語言能力都得到發展,學生也因知識的構建而收獲學習的快樂.
“說理”也包括公式的推導過程.如“三角形面積的計算”,讓學生說說如何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底乘高除以2等;“說理”,也包括說出問題的解題思路,如簡便運算98×66+2×66,讓學生說出簡便運算時,運用的什么運算律.“說理”的過程,是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助于學生思維力的發展.
再者,學生在計算時,難免出現錯誤.此時,教師讓其說“理”,學生在“說理”的過程中,會自主發現解決問題時,出現的不足,立刻意識到錯誤所在.如“比的認識”的教學時,對于填空題5∶8=30∶( ),不少學生填上8.對于這個結果,教師改變簡單的對錯的評價方式,而是讓學生自主說出方法——比的前項擴大為6倍,后項也擴大為6倍.此時,迅速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彌補不足.
再如五年級的《找規律》的教學,可以設計“組學”的任務:你能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花盆、彩燈、彩旗擺放的規律嗎?

任務提出后,給學生留出思考、探討的時間,教師也可以以其中的一個作為例子進行方法的提示,如盆花的擺放問題為例,幫助學生找出擺放的順序問題:

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說紅旗的排放順序是每( )面一組,每一組的排列順序都____(相同、不同),排列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彩燈的每( )個一組,每一組的排列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
“說理”是思維力發展的重要手段,對于學習意義重大,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說理,讓思維在說理過程中綻放,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平時的期中、期末考試,以后的小升初、中考、高考等,拉開分數段距離的不是基礎題,而是靈活性、難度系數較大的問題.這些題,之所以容易拉開距離,主要是多數學生對于這類題倍感難度,從內心深處,對這些難度較大的題,有抵觸和畏難情緒.為此,平時的教學中,就應該適當融入難度較大的問題,通過難題的思考和探究,提高學生的思維力.
如《平均數》的教學時,練習一般設計為給出一組數據,讓計算出平均數,這樣的練習,純粹是“求和再除以數據的個數”的方法的運用,無濟于思維力的培養和發展.而教師如果涉及思考題:數學測驗,第一小組6個人的平均成績是90,如果一個學生的成績改為98,可使小組平均分提高了1.5分,那么,這個學生的原來分數是多少?顯然,這個問題,靈活性較大,利于發展學生的變式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
融入難度較大的問題,應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之內.否則,難度太大,也會讓學生望而生畏.如《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出難度稍大的問題,通過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根據條件,補全問題,再解決問題.如:有兩根繩子,第一根長2/3米,____,第二根繩子長多少米?(1)2/3×1/3:____;(2)2/3×(1+1/3):____.這類問題,需要學生根據列的算式,而補充條件,這類問題,與常規的練習題的思維方式,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變式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數學教學中,經常性融入一題多解題、奧數題等,培養學生的思維力,也培養學生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實踐性是數學的主要特點,數學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的特點,融入操縱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做中思”、“思中做”.
如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時,開展“生活中的數學”的尋找活動.如讓學生借助于相關的資料,查詢空氣中的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等的含量,并分析這些數據的意義;班級期中考試后,成績分析中,優秀(成績90分以上)率12%;衣服上的百分數:面料100%棉;啤酒的酒精度是3.8%;套圈命中率是55%;郵政存款年利率是2.25%…通過尋找生活中的百分數的活動,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也無處不生活.
尋找生活中的數學的活動的開展,應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章節中.通過生活中的數學的尋找,分析生活中的數學的意義、特征,從而有助于數學知識的學習和鞏固,促學生且行且思,發展學生的能力.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時,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通過尋找到的長方體、正方體的實物,細心觀察,分析其主要特點.如借助于尋找到的鞋盒子,觀察鞋盒的六個面的特點、找出12條棱的特點,這樣,實現“做中思”、“思中做”,也實現“教學做合一”,更實現“學以致用”.
再者,創設生動的情境,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力的主要方法,通過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促學生積極思維.如“分數的意義”的教學時,借助于麗麗過生日,淘淘為麗麗慶祝生日的情境,然后,根據情境提出問題:麗麗和淘淘平均分吃一塊蛋糕,一人吃蛋糕的多少?從而引出“一半就是1/2”的概念,引發學生對1/2的意義的理解和思考,從“分蛋糕”的情境,引出抽象的數學概念,從形象到抽象,學生的思維力不斷提升.
總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方法很多,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重知識的方法,運用新方法,從情景的創設、問題的設計、難題的運用、實踐活動的開展等,為學生思維力的培養和發展提供機會,讓思維滲透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在數學課堂上馳騁,促數學教學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