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強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屬現代骨科常見疾病,主要是由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又受外力作用,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神經組織引起臨床癥狀多表現為下肢麻醉、下腰痛[1]。中醫認為該病多因風寒濕熱、勞傷氣血,肝脾腎不足,督脈虧虛引起,治則為通絡止痛,舒經通絡,補氣益氣,養肝護脾。針刺深入經絡,通經絡之氣血[2]。治療上常運用針灸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腰椎功能狀態,但是其對于癥狀的緩解較慢,對于部分頑固癥狀甚至無明顯改善作用。根據《醫林改錯》記載,加味身痛逐瘀湯具有活血祛瘀、調經溫絡之功效,輔助以加味身痛逐瘀湯治療,能進一步行氣活血,痛經止痛,祛瘀通絡。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1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資料,探析加味身痛逐瘀湯配合針刺治療對其腰椎功能及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響,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3月16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80例)和觀察組(80例)。對照組中男44例,女36例;年齡21~64歲,平均(48.50±8.60)歲;病程5~18年,平均(8.15±1.60)年;發病部位:L3/428例,L4/541例,L5/S111例。觀察組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20~62歲,平均(48.53±8.61)歲;病程5~15年,平均(8.17±1.62)年;發病部位:L3/429例,L4/542例,L5/S19例。2組患者基線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①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編制的《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標準[3];②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關于氣滯血瘀證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診斷標準:①下腰痛,腰扭傷發作期;②局部壓痛;③直腿抬高試驗陽性;④X線片診斷脊柱側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排除標準:①近1個月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物;②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③嚴重心血管疾病或精神疾病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針刺治療,取患者阿是穴、腎俞、腰陽關、大腸俞、委中、后溪、膈俞、次髎,平補平瀉法,用805-AII電針儀接電針穴位,先在大腸俞與次髎穴連續波針刺,頻率100 Hz,留針30 min,以患者自覺舒適、酸麻脹為宜,1次/d,7 d/療程,持續治療2個療程。觀察組聯合口服加味身痛逐瘀湯,方劑組成:桃仁、川芎、牛膝、香附各10 g,秦艽、羌活、五靈脂、土鱉蟲、沒藥、地龍、甘草各6 g,續斷、丹參各15 g,當歸9 g,黃芪30 g,杜仲12 g。水煮取汁200 ml,分早晚服用,1劑/d,7 d/療程,持續治療2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①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評估患者的腰椎功能,采用JOA腰椎功能評分量表[5],對患者腰腿痛(0~3分)、下肢麻木(0~3分)、步態(0~3分)、直腿抬高(0~2分)、跟腱反射(0~2分)、拇背伸力(0~2分)、膝反射(0~3分)進行評分,總分0~29分,評分越低表示腰椎功能越好。②比較治療前后患者IL-2、IL-10、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炎癥因子水平,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測定,全血自動分析儀,按照說明書操作。③治療結束6個月后對2組痊愈患者復查X線,根據結果比較2組復發情況。
1.6 療效評估標準按照《中醫病證診斷標準》[6]相關標準進行評定:痊愈:腰部疼痛或下肢疼痛癥狀徹底消失,直腿抬高試驗呈陰性,日常生活、工作恢復正常;顯效:腰部疼痛或下肢疼痛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試驗約為70°,日常生活、工作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腰部疼痛或下肢疼痛部分消失,活動略受限,直腿抬高試驗與治療前比較有所改善,可進行日常輕度工作;無效:腰部疼痛或下肢疼痛等癥狀無變化或有加重表現,無法進行日常生活工作。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00%,大于對照組60.00%,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腰椎功能JOA評分比較與治療前相比,治療2個療程后2組的JOA評分顯著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患者腰椎功能JOA評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與治療前相比,治療2個療程后2組血清IL-2、TNF-α均下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2組血清IL-10明顯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2組患者炎癥因子比較 (例,
2.4 2組患者復發情況比較治療結束6個月后,觀察組有2例復發,復發率為4.35%(2/46);對照組有9例復發,復發率為27.27%(9/33),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
現代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多因腰椎間盤功能退行性病變,又受扭傷、勞損等影響,在內外因共同作用下,引起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腰椎間盤神經組織,引起腰腿痛,腰不能直等,發病時,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給患者身心均帶來很大的折磨[7]。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腰痛”“腰腿痛”“痹證”范疇。根據《素問·刺腰痛》中記載[8]:“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腰”,患者主要是因為風寒濕入侵,侵襲患者的肝腎脾臟,寒氣郁結,深入筋骨,入脈絡,加之扭傷、勞傷等外因作用,長久經絡受損,經脈閉阻,久而失養。經脈不通則痛,肢體失調則臟腑失養。根據《證治準繩·腰胯痛》記載,“腰痛牽引足膝腰腘,徹夜疼痛”。所以治療該疾病關鍵是補腎益氣,活血化瘀,補腎通絡,行氣導滯,祛瘀利痰。
針刺治療已經被大量研究證實,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后溪屬于手太陽小腸經,連接任督二脈,針刺可以緩解腰腿痛等癥狀;腰背委中求,委中疏通腰背經絡,調和氣血;腰為腎之府,腎俞補腎壯腰,腰陽關穴、阿是穴及大腸俞均是腰部經絡,舒經通絡,則止痛消腫,通經行氣;膈俞為八會穴之血會,針刺可平衡經氣、經血,產生很好的舒經通絡,止痛消痛功效;次髎于髂骨后上棘內下方,針刺直接可刺激腎督二脈,起補腎理氣、行氣止痛之功效。而加用加味身痛逐瘀湯治療,方劑中黃芪補氣益氣,固本培元,利尿排毒、祛濕,同時,排泄水鈉,調節脂質代謝,減輕肝脾腎負擔;桃仁與紅花活血化瘀、舒經通絡,止痛消痛,破血養血,川芎活血化瘀,補氣益氣,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乳香、沒藥輔助也產生補氣益血、活血化瘀之功效,還能消腫止痛;丹參、土鱉蟲、地龍等同樣具有活血化瘀作用,通經活絡;牛膝、續斷補腎益氣,強筋健骨,活血益氣,甘草調和諸藥,加味身痛逐瘀湯方劑最終產生補腎益氣、強筋健骨、驅風去濕、通絡化瘀、活血補血、消腫止痛之功效[9]。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00%大于對照組60.00%,表明加味身痛逐瘀湯聯合針灸治療效果較單一的針灸治療效果突出。加味身痛逐瘀湯中牛膝、續斷等補益藥可補腎益氣,強筋健骨,針灸通經活絡,化瘀止痛,二者合用可促進腰椎功能恢復,本研究中,觀察組JOA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在針灸基礎上聯合給予加味身痛逐瘀湯治療,可緩解患者腰椎功能癥狀,改善患者腰椎功能。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10],加味身痛逐瘀湯具有抗炎、擴血管、改善微循環、促進組織恢復及調節機體代謝等作用,其中秦艽、香附具有抗炎、鎮痛、鎮靜、解熱及保肝等作用,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及免疫系統;桃仁、紅花、牛膝是活血化瘀的中藥,毒副作用較小,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炎、鎮痛、保肝作等用。根據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加味身痛逐瘀湯加針灸治療可顯著調節炎癥因子水平血清IL-2、TNF-α、IL-10,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疾病腰椎功能癥狀,減輕患者痛苦。本研究中治療2個療程后觀察組血清IL-2、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血清IL-10高于對照組,表明加味身痛逐瘀湯可調控炎癥因子水平,減少炎癥反應發生。加味身痛逐瘀湯通過藥物調節人體臟腑功能,達到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目的,故痊愈后不易復發。本研究中,治療結束6個月后,觀察組復發率4.35%低于對照組復發率27.27%,證實了這一觀點。
綜上所述,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加味身痛逐瘀湯聯合針灸治療,可提高療效,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降低炎癥因子水平,降低復發率,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