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 林錦清
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以乙肝病毒患者居多。乙肝病毒侵入人體后作用于肝臟,導致肝臟內部長期發炎,肝細胞不斷壞死,使得肝臟纖維組織過度增生,發生肝臟組織病變[1]。腹水是乙肝肝硬化患者最早出現的并發癥,早期肝硬化無明顯癥狀或癥狀較為輕微,易被患者忽視。很多患者因腹水癥狀入院時,已經處于失代償期肝硬化階段。大量的腹水積聚在患者腹腔,不僅會帶來腹脹、行動不便等,還可能導致低蛋白血癥、繼發性感染等,加劇對肝細胞的損傷,嚴重者可出現低血壓或休克,危及生命[2]。因此,患者在行常規抗病毒治療的同時,還要積極控制腹水,將體內腹水及時清除。目前,肝硬化作為一種進行性的慢性肝病,臨床還無特效藥物,西醫上主要通過抗病毒治療,使肝臟內部炎癥得到緩解,延緩病情發展。但是,考慮長期服用西藥帶來的不良作用,不僅增加了患者的治療痛苦,還影響治療效果,很多學者開始從中醫的角度探討治療肝腹水的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本次研究中,針對乙肝肝腹水患者,筆者提出了五苓散加減治療的方案,并對其臨床效果進行了探討。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療的乙肝肝腹水患者7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平均分成試驗組和參照組。試驗組39例中,男性19例,女性20例;年齡34~71歲,平均年齡(52.5±1.4)歲;病程0.8~4.6年,平均病程(2.7±0.6)年。參照組39例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齡33~73歲,平均年齡(52.8±1.2)歲;病程0.7~5.1年,平均病程(2.8±0.5)年。2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依據《成人肝硬化腹水的診斷與治療》[3]。乙肝肝炎病毒感染超過6個月,為HBV慢性感染,有明顯的肝功能不全,出現門靜脈高壓癥,實驗室檢查顯示肝臟儲備功能異常。中醫診斷:依據《肝硬化腹水的中醫證型分析》[4],符合腹大脹滿,脈象虛弱、小便少等證候。
1.3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確診為乙肝肝腹水;②意識清晰,能夠配合治療,依從性高;③全身無合并惡性腫瘤、嚴重高血壓、肝腎功能不全以及嚴重免疫缺陷;④非懷孕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⑤年齡未超過80歲;⑥預計存活期超過6個月;⑦所有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并自愿參與;⑧本次研究已經取得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參照組恩替卡韋膠囊(甘倍輕)(生產廠家:四川海思科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31(處方藥);規格:0.5 mg×7粒)治療,每次口服0.5 mg,每日1次。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加入五苓散。方藥組成:茯苓30 g,白術、豬苓、肉桂各10 g,澤瀉15 g。加減治療:氣滯肝郁者加枳殼、陳皮;肝腎陽虛者加枸杞子;脾腎陽虛者加黨參、白術、淫羊藿;脾虛濕蘊者加薏苡仁、白術、木香;瘀血阻滯者加白芍和黨參;濕熱者加大黃。每日1劑,用水煎至300 ml,早晚各服用1次[5]。2組均連續治療6周。
1.4.2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治療效果;②取患者空腹靜脈血,測定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包括血清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與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③記錄2組癥狀改善時間,包括腹水消失時間和肢體消腫時間;④觀察并記錄2組不良反應情況,主要包括胃腸道反應、乏力、惡心等。
1.4.3 療效判斷標準顯效:腹水癥狀基本消失,按壓腹部,無痛感,肝功能指標接近正常;有效:腹水癥狀明顯緩解,按壓腹部,痛感輕微,肝功能指標改善超過50%;無效:腹水癥狀無改善或者呈持續惡化,肝功能指標未見好轉。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試驗組治療后臨床癥狀的改善效果更為顯著,治療總有效率為94.87%,而參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9.4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與治療前相比,2組治療后的肝功能指標AST和ALT水平均有改善,但是試驗組治療后的肝功能指標AST和ALT水平好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例,
2.3 2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比較治療后,試驗組腹水消失時間和肢體消腫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例,
2.4 2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試驗組發生不良反應2例,參照組為3例,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我國是乙型肝炎高流行區,據2014年乙型肝炎血清學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約有2000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硬化和肝癌發生的危險因素,患者如果不進行積極治療,可最終導致肝衰竭、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細胞癌,帶來死亡率。我國肝硬化患者中,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硬化最多。乙肝病毒不斷侵襲肝臟組織,致大量肝細胞壞死,使肝臟呈慢性進行式病變,最終發展成肝硬化。隨著癥狀的加重,當肝硬化發展至失代償期階段,則表明患者肝功能已經嚴重減退,且伴有腹水、肢體浮腫、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等。肝硬化有腹水者,在中醫上屬于“臌脹”范疇。在《靈樞·水脹》中有記載:“臌脹如何?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肝硬化的病機多為肝脾腎功能失調,氣血水代謝失常,屬本虛標實、錯綜復雜之證[7]。
五苓散是用于治療氣化失常的蓄水諸癥的方劑。在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有提及:“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由茯苓、白術、豬苓、肉桂、澤瀉組成。澤瀉為君藥,性狀干咸,入腎和膀胱,能夠固腎治水,分泄表間之郁,宣通內臟之濕;豬苓能滲濕氣,利水道,分理表陽里陰之氣而利小便,豬苓、澤瀉兩藥聯用可加強利水之力;白術具有補脾健胃、燥濕利水的作用,茯苓健脾效果顯著,兩藥聯用,可達到運化水濕的目的;肉桂能夠助陽溫中,溫腎化氣,在方中起到加強排水利濕的功效。五藥相合,以甘淡滲利為主,兼以溫陽化氣,使水濕之邪從小便而去,起到利水、滲濕、兩解表里的功效[8]。現代藥學研究表明,五苓散具有調節機體水鹽平衡,利尿的功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更加顯著,明顯好于參照組(P<0.05);試驗組的肝功能指標水平改善情況明顯好于參照組(P<0.05);試驗組腹水消失時間和肢體消腫時間明顯短于參照組(P<0.05)。由此說明了五苓散具有利尿和保肝的功效,使腹水癥狀和肝功能指標水平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改善。同時,基于中醫的辨證治療,五苓散加減對患者的不良作用小,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參照組無明顯差異(P>0.05),表明了五苓散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將五苓散加減用于乙肝肝腹水治療,顯著改善了患者的腹水癥狀和肝功能指標水平,且不良反應少,值得在臨床上做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