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震
腰椎在人體日常活動的過程中起到樞紐作用,隨著年齡增長,椎間盤的髓核內水分漸少,椎間隙變小,影響相鄰節段的結構,導致腰部、下肢出現放射性疼痛,即腰椎間盤突出癥,也被稱為腰椎退行性病變[1-3]。目前,西醫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影像學診斷和手術治療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腰椎手術具有風險且費用昂貴,一般不作為該病的首選治療方案。在中醫學中,腰椎間盤突出癥按照臨床癥狀和體征可以歸入“腰腿痛”“腰痛”的范疇,主要病機為本虛標實,腎精虧損為本,風寒濕熱或跌倒挫傷為標,不通則痛,遂而發病,可選用推拿、按摩、針灸等手段進行治療[4,5]。本研究對比杵針、電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報告如下。
1.2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醫院收治的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48.16±6.13)歲,平均病程(3.23±0.84)年。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48.58±6.23)歲,平均病程(3.37±0.86)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臨床診療指南·骨科》[6],滿足以下標準中的4項即可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①經X光線片顯示椎間隙狹窄,CT及磁共振成像(MRI)可見腰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②臨床表現為腰椎的生理曲度消失、活動受限、肢體發涼;③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④挺腹或屈頸試驗陽性。(2)符合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辨證為氣滯血瘀型:腰部疼痛類似針刺,俯仰受限,嚴重者腰部不能轉動,部分有外傷史,舌暗紫或瘀斑,脈弦緊或澀。(3)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2)合并精神性疾病,不能描述自身癥狀。(3)從性差,未按時服藥或復診者。(4)妊娠或哺乳期婦女。(5)合并嚴重骨質疏松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杵針治療,取穴:膈俞、至陽至長強段河車路、委中、腰陽關八陣、昆侖、命門、環跳穴、腰俞;行針手法:利用五星三臺杵點叩命門、腰陽關、腰俞八陣各14次;利用持七曜混元杵運轉在命門、腰陽關、腰俞八陣,各7次;繼續持五星三臺杵用杵尖在河車路至陽至長強段自上而下進行點叩,共計49次;隨后替換七曜混元杵的杵尖自上而下、自左而右點叩每條線各7次;最后持金剛杵,利用升降、開闔手法對膈俞、委中、昆侖穴進行治療,共計7次,30 min/次,1次/d,5 d為一個療程,共計4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2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電針治療,取穴:懸樞、命門、腰陽關、腰眼、腎俞、大腸俞、膀胱俞、委中、昆侖、環跳穴;行針手法:患者取側臥位,用酒精或碘伏對穴位處進行消毒,腎俞、大腸俞、膀胱俞直刺0.8~1寸,懸樞、命門、腰陽關、腰眼進行直刺0.5~0.8寸,委中直刺1~1.5寸、昆侖斜刺0.5寸、環跳直刺約3寸,進針后均利用捻轉插提法得氣,連接G6802-Ⅰ型電針儀,頻率80~100 Hz,電流強度2 ml,密波刺激30 min即可出針,3次/周,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1)治療有效率。(2)2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治療前和治療后,對2組患者通過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JOA)評分[9]進行評價,包括癥狀、體征和生活能力3個環節的評價。(3)安全性評價。觀察2組患者針刺處皮膚有無瘙癢、紅腫、水泡、皮疹等情況。
1.5 療效評價標準治療后對患者腰椎恢復情況進行評分[8],完全正常積30分,改善率=(治療前后積分差的絕對值)/(30分-治療前積分)×100%,①痊愈:改善率≥90%,疼痛、運動受限等臨床癥狀消失;②顯效:改善率60%~89%,但仍存在輕微痛感;③有效:改善率25%~59%,疼痛感得到緩解,活動仍然受限;④無效:改善率<25%,痛感無變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療程結束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77.50%(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JOA因子評分比較治療后,2組JOA評分各因子積分均高于治療前,觀察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JOA因子評分比較 (例,
2.3 安全性評價治療后2組患者不良反應率比較無差異(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安全性評價 (例,%)
腰椎間盤突出癥多見于老年人,是骨科常見病,臨床表現為腰痛、腿痛,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負面影響。《素問》曾載:“經脈流行不止,寒氣入經,留而不行,客于脈中氣不通,客于脈外則血少,故卒然而痛”,可見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病機為本虛標實,可用針藥與藥劑并舉治療,尤其是針灸療法,對其有特異性的療效。
王丹等[10]的研究指出,氣虛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人數明顯高于腎虛、氣虛、阻痹3種證型。本研究結果表明,療程結束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JOA評分各維度積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杵針聯合電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的療效更佳,可以更好地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推測是因為杵針刺激患者體表腧穴,起到調和臟腑陰陽、舒經活血的作用;除此之外電針通過對腰椎、脊椎各節段的重要穴位進行連續電脈沖刺激,改善病灶局部的微循環,減輕關節及附近組織充血、水腫的作用。本研究中2組患者出現紅腫、皮疹和水泡的發生率無差異,證明杵針、電針都是較為安全的治療手段。
綜上所述,杵針結合電針治療可提高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JOA評分,提高治療總有效率,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