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個叫佳佳的95后壁畫師走紅短視頻平臺。
生于1995年的張麗佳,在抖音上擁有628萬粉絲。她是一個瘦小的女生,卻天天爬上高高的腳手架,手持劈刀和鏟刀在墻面上刮膩子、涂色,將凹凸不平的膩子最終變成一幅雋永的浮雕畫。山水、草木、孔雀、敦煌九色鹿……都在水泥墻面上“活”了起來。
佳佳對外的自我介紹是:“我是刮膩子的小女孩壁畫師。”600多萬抖音粉絲和6位數月收入,讓張麗佳實現經濟獨立。但她覺得更重要的是,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越來越多的人把美留在家里。“壁畫有很多美好的寓意,比如,鹿代表了福祿壽,孔雀寓意著富貴吉祥。壁畫傳承了傳統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我希望大家在家里就能看到這種美好。”
佳佳出生在安徽蚌埠的一個農村家庭,爸爸是外賣員,媽媽是清潔工。張麗佳自幼對繪畫感興趣,小學同學總是排隊請她畫畫。高中時她跟父母說想當藝考生,培訓費對這個家庭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但父母還是支持了女兒的夢想。佳佳順利考入廣東某大學的服裝設計專業。大學期間,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她課余時間幾乎都在勤工儉學,做過平面模特、禮儀小姐,在大夏天穿著公仔衣服發傳單……
佳佳第一次接觸壁畫是在大二那年。學校附近一家面包店開業,老板想在墻上畫一些黑色線條。為了賺生活費,佳佳聯系了老板,“在那之前,我沒有畫過,但摸索了一下,發現壁畫并不難,浮雕壁畫與衣服的立體剪裁有異曲同工之處。”自那以后,她就對壁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大學畢業后,佳佳應聘到一家全國連鎖的藝術涂料公司工作,開始幫全國各地的客戶畫壁畫。從此,爬十幾米的高架作畫成了家常便飯。累了只能在臟亂的裝修工地席地坐臥,餓了就在涂料桶上湊合著吃外賣,下了車就擼起袖子干活,一干就是好幾小時……
“我的父母當初是非常反對我做這個的,他們認為女孩子應該當白領,坐在辦公室里更好一些,覺得我整天在工地上把自己搞得臟兮兮的,還全國各地到處跑,很不安全。”佳佳花了一點時間去說服父母。也許父母是被她的熱情和干勁打動了,從最初的極力反對變成了默默支持。“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的權利,我熱愛畫畫,喜歡全國走走,體驗不同的風土人情,所以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一行。”
佳佳第一次接到外地的活兒,是去浙江幫一個社區畫宣傳畫。9米高、5米寬的三面墻,加起來有100多平方米,她跟兩個同學一起連續畫了十幾天,日曬雨淋的,住30元一晚上的小旅館,“室外用竹子搭的架子,站在上面搖搖晃晃的,幸好我膽子比較大,不恐高。”
張麗佳介紹創作浮雕壁畫的過程:每次先用粉筆在空白墻上確定每個物體的位置,用劈刀和鏟刀在墻面上抹浮雕料,刮膩子,做出凹凸的感覺。做完浮雕,等待干透,打磨掉表面的毛刺;涂一遍純白的乳膠漆,進行上色,再上一層透明的罩面,以此保護壁畫長期不掉色。
2018年,張麗佳的表哥建議她把每一幅畫的創作過程記錄下來。張麗佳上傳了一條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創作的巨幅壁畫《鴻運當頭》,點贊數多達18萬。“站內私信也像爆炸了一樣,幾天內有超過1000個人來找我約畫。”
2020年年底,佳佳受央視邀請去四川綿竹清平“童話小鎮”作畫。她和另外一位藝術家合作,畫了一幅面積達40平方米的帶有傳統年畫元素的裸眼3D壁畫,送給那座遭遇地震和泥石流雙重打擊后涅重生的村莊。“創作過程中,我非常感動,很想為村莊里那些勇敢樂觀的人點贊。”
2021年2月,佳佳成為央視《年畫·畫年》紀錄片的受訪人之一,節目播出后,她讓更多人看到了浮雕壁畫的美。很多人想和佳佳一樣成為壁畫師,目前,已經有超過600名學生通過抖音找到張麗佳學壁畫,其中甚至有聾啞人。
佳佳經常戲稱自己是“刮膩子”的,調侃自己算半個“裝修女俠”。盡管日夜兼程趕赴全國各地作畫很累,但能把美送進千家萬戶,佳佳很滿足。她說:“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已經很幸運了,累點也愿意。”(輯/青蟲,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