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

“熊孩子”在學校不守規矩,老師該不該舉起手中的“戒尺”?在懲戒學生的時候又該如何把握尺度? 3 月1 日起正式實施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首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教育懲戒做出規定,為教師依法依規進行教育懲戒提供了依據,并且厘清了懲戒與體罰之間的界限。放眼全球,許多國家都賦予教師適度、合理的懲戒權,這些他山之石,或可幫助我們更好地探討和理解教育的本質。
長期以來,英國私立學校有著體罰的傳統。傳統寄宿男校習慣于極為嚴苛地訓練自己的學生,甚至英國學校的鞭刑體罰到20世紀90年代才徹底立法廢止。因為這樣的歷史影響,2015年的調查發現,英國七成到八成的父母在孩子3~7歲之間使用過體罰的手段。
如今,英國僅允許學校對有不良行為的學生進行紀律處分,這些不良行為包括吸煙、說臟話、毆打、親吻、偷竊、不做功課、作弊、逃學、給老師或其他學生起不好聽的外號(霸凌)、上課不聽講或者不專心、在學校穿不合適的衣服等。對于這些不良行為,學校可以按照校規進行懲戒,包括:私下的面對面口頭警告,給家長寫信,停課甚至取消學籍,沒收手機或M P3,課后留校等。當然,對這些懲戒辦法也是有限制的,比如,處罰決定必須由學校工作人員或校長授權的工作人員做出;懲戒不得違反任何其他法律(例如歧視),并且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合理。
在英國執行懲戒權的基礎其實是基于合約。孩子入校之前,英國家長都會收到一本或者數頁學校的校規解釋,同時附有簽名處,家長必須簽署此文件并同意遵守學校的規定。
英式中小學教育如今被稱為快樂教育,就是因為經歷過歷史上體罰的慘痛教訓,而現在英式教育大反轉,篤信與體罰相比,接納和鼓勵孩子、跟他們進行關于價值觀的討論、樹立積極的榜樣、著重培養健全人格,這些才是更卓有成效的教育途徑。(文/李爽)
新西蘭的中小學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全球中小學最佳典范”之一,“平等”和“個性化學習”是新西蘭教育精神的核心,老師會尊重每個孩子的不同發展節奏,用鼓勵替代懲戒,體罰孩子在新西蘭則是被零容忍的。
新西蘭中小學的組織架構充分體現了對學生權益的保護——所有公立學校和公私合營學校都設有學校董事會(校董會),校董會是學校真正的權力機構。校董會通常由3~7位獲選家長代表、校長和1名學校員工組成,若有九年級以上的學生,則需要增加一名學生代表。可見,家長和學生是學校管理的主導,對校長和學校其他教職員工擁有監督的權利。
新西蘭《教育法》第14條規定,校長可以在以下兩種情況下給予學生停學的處分:學生出現嚴重不當行為或有持續危害其他在校學生安全的行為,停學時長在一個學期中不能超過5個工作日,一年不能超過10個工作日,但如果家長有合理的理由拒絕學生停學,校長則必須讓學生回到學校。此外,在新西蘭,禁止教師用侮辱性言語和行為對待和貶低學生,包括讓學生在班級其他同學面前長時間站立,或把胳膊長時間放在頭上,或讓學生公開道歉,都被判定為違反1990年的《權力法案》。
有人說新西蘭的中小學教育是“快樂教育”,通常在家長會時,老師只問家長兩類問題:1.孩子回家開心嗎?他喜歡來上學嗎?2.你覺得我能給孩子什么幫助?學校的作用是幫助每一個孩子去發現并成為更好的自己,持續的鼓勵才是最好的態度。(文/袁瑋)
日本《教育法》對“體罰”和“懲戒”進行了嚴格的概念區分。體罰是指超出合理行使懲戒權的范圍,使用武力傷害學生的身體,或給學生造成身體上的痛苦。對體罰的限制,給老師的正常教學其實帶來了困擾:把吵鬧的“熊孩子”逐出課堂算不算體罰?讓背不出課文的學生站立反省算不算體罰?我有一個學姐,現在東京某中學擔任教學工作,她曾經跟我抱怨說,現在的孩子不好教啊,就連言辭重一些,都有可能導致被家長追責,如果在氣頭上拍了不聽課孩子的肩膀,那么第二天自己的名字就有可能見報。
出于對教育方和受教育方的雙向保護,日本文部科學省具體界定了以下幾項屬于懲戒,不算體罰:下課后讓學生留在教室,上課時罰站,罰多做作業和打掃教室,大聲訓斥上課時離開座位的學生。
日本大多數學校都主張在采取懲戒行為之前,引導、教育學生才是根本。對經過指導仍無改善的學生,再采取懲戒措施。懲戒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認識,應避免大量使用懲戒手段。對超出懲戒范圍、被認定有體罰行為的老師也有嚴格的追責制度,包括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等。
為什么日本學校要如此警惕懲戒行為中混入體罰行為?簡單歸納其原因如下:首先,體罰不可能培養學生正常的道德觀;其次,體罰有助長學生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傾向;第三,體罰可能會反向導致校園霸凌和暴力行為。(文/田芳)
在荷蘭有著相當嚴格的法律約束中小學教師的懲戒權,同時也有非常細致的指導條例。首先要看是否有刑事違法行為,如果有這種情況發生,就必須由學校管理部門或受害人進行報案處理。而對于其他違反校規校紀的不良行為,教師是否給予懲戒處理主要依據兩個方面:其一,是否對他人造成傷害,傷害程度有多大;其二,是否有財產損壞,損失有多嚴重。懲戒的辦法除了口頭警告、書面警告、停課外,通常可采取留校或者學校勞動的方式進行懲戒。
值得一提的是,荷蘭的所有中學都使用一個名叫“Magister”的A P P,這個軟件可謂管理自家孩子的神器,家長可以實時掌握孩子在學校的所有情況,包括課程安排、考試分數、到校情況等。學生的不良行為以及老師對其進行懲戒的狀況也會第一時間通過這個軟件通知到家長。家長有異議時,可以立即與學校取得聯系,交換意見。
荷蘭的每一所中小學都配有一名心理教育老師,他(她)是一名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員,不良行為發生后都由這位老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評估和指導。對于不適合懲戒的學生及特殊情況,心理老師會有針對性的談話指導。有些心理有嚴重問題的學生,將通過正規程序被轉送至更專業的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部門。這一套評估與后續轉移的程序在政府教育系統里有非常規范的操作流程,費用也由政府承擔。
當然,荷蘭學校管理部門以及教師對于“熊孩子”的容忍度與東方文化不盡相同。比如,在荷蘭的小學,課堂自由度很大,動手制作與主題討論是上課的主要形式,學生們在課堂隨意走動、發言很常見,各抒己見、標新立異便成了主流,課堂秩序的概念因此另有標尺。而對于中學生,行為規范則相對更加嚴格,尤其對于不同種族、膚色、性格以及性取向的學生有歧視行為并導致矛盾沖突時,教師便不再有處理權和懲戒權利,報警則是必需的,因為荷蘭憲法第一條就是“禁止歧視”。(文/李婷婷)
總結一下,可以發現,無規矩不成方圓,好的老師應該嚴慈同體、恩威并施,好的教育也應該寬嚴并濟、獎懲分明。鼓勵與懲戒,是教育的A B面,最終其實都是為了在溫暖和關愛中幫助孩子反思錯誤,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摘自2021年3月25日《北京青年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