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是在重大歷史關頭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深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過去為什么能成功、未來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發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牢記初心使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為進一步深刻學習理解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中國報道》記者采訪多位專家,就相關問題進行解讀闡釋。
中國報道: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全黨要牢記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為什么這是一個根本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黨史黨建研究院副院長?何虎生:
“是什么”關系到黨的性質宗旨,“要干什么”關系到黨的使命任務,性質宗旨體現一個政黨的本質特征,使命任務揭示一個政黨的實踐旨歸,二者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政黨的政治本色。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將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就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明確了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并且在百年奮斗歷程中一以貫之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始終牢記、不斷踐行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問題。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督學、教授?洪向華:
“是什么”指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又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要干什么”指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奮斗目標。
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問題是我們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歷史和現實雄辯地證明,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人民是我們風雨無阻、高歌行進的根本力量。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黨才能堅如磐石、行穩致遠。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要牢記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真正同人民站在一起。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黨史黨建研究院副院長?何虎生:
提出這個根本問題是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前進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各種風險挑戰。提出“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有利于我們黨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本色,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在新征程上鑄就新的時代輝煌、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督學、教授?洪向華: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向第二個百年的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越是取得成績的時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謹慎,越要有居安思危的憂患。這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成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越大,我們越要牢記初心和使命,牢記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保持趕考的清醒。提出這個問題對于全黨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做到難不住、壓不垮,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航船劈波斬浪、一往無前具有重大意義。
(采訪整理?|?《中國報道》記者?邱慧)
國家檔案局原局長、中央檔案館原館長?楊冬權:
“歷史主動精神”是十九屆六中全會公報中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我理解,歷史主動精神,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精神品格的重要內容;歷史主動精神,就是主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勇于破解難題和危局、不怕“引火燒身”、勇于擔當歷史責任、舍我其誰的主動精神、積極精神、進取精神、勇敢精神、擔當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贏得偉大斗爭、開創偉大事業的重要法寶。
回顧百年黨史,一系列關系到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事件和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主動精神,極大推進了中國歷史的進步。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一系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能夠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始終掌握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在關系中華民族命運和前途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每一個重大關頭,作出了正確的抉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秘書長?張星星:
“歷史主動精神”體現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精神品格的重要內容。要正確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必須把握好社會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展規律,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認識規律、把握規律、運用規律,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科學判斷,著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的諸多重要論述正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創造性運用,為正確觀察歷史、知古鑒今、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提供了科學指導和基本遵循。
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國慶: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鮮明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開放性和引領性,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主動精神。
中國共產黨一誕生便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在不斷受挫中逐漸成長壯大,最終發展成為民族脊梁。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隨著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提升中華民族精神面貌上銳意進取,相繼提出和開展“四個自信”“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譜系”等振奮民族精神的一系列理論論斷和實踐探索。不久前,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發布,相信還會有偉大精神的精神譜系后續篇章。
(采訪整理?|?《中國報道》記者?王哲)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政治制度研究室主任?韓旭:
在我國70余年的發展,特別是40余年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經濟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巨大成就的基礎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更加強烈和多樣化,不再僅僅滿足于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的訴求也都在日益增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因此,在當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要不斷增強治理體系的“回應性”,構建“回應型治理”,及時有效地回應人民群眾多方面的需求。
從我們黨100年來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實踐來看,其中很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通過不斷推進政權建設發展人民民主,通過不斷完善體現人民民主基本原則的制度和政權組織體系,將“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實在各項政策措施上。當前,面對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新征程上的新任務、新形勢、新挑戰,需要進一步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不斷發展。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特別是更加充分地發揮各級人民代表的主體作用,能夠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的進一步落實,從而增強治理體系的“回應性”,及時有效地回應多方面的社會關切。
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李實:
堅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實現全體人民的全面發展,在新發展階段堅持人民至上就是要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福祉水平和發展能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為了保證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收入的持續性,一是要繼續發揮激勵作用,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創造性;二是繼續推進深層次改革,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使得各種要素資源更加有效地配置;三是通過共享來促進經濟發展和增長,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領域進行制度和政策創新。
在初次分配方面,重點是完善要素市場體系,讓生產要素市場不僅在資源配置方面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決定要素回報方面也起到更多的作用。首先,消除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和自由流動的障礙。一方面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另一方面要加快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建成一個充分競爭、自由流動、機會均等、同工同酬的勞動力市場。同時,建立企業內部的工資協商機制,鼓勵企業探索利潤分享機制。其次,破除資本市場上的壟斷和扭曲,放開民間資本和個人資本進入市場的限制,鼓勵小資本和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最后,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培育和發展土地市場,讓農民獲得更高的土地收益。
在再分配領域,重點是提高稅收和轉移支付的調節力度。一方面要提高直接稅比重,降低間接稅比重;另一方面要改革個人所得稅,使其覆蓋所有高收入人群,而不僅僅是工薪階層。同時,讓轉移支付也發揮調節收入分配的更大作用。特別需要關注“收入低、財產低、社保水平低”人群,在現有社會保障的制度下加大對他們的扶持力度,如提高農村的養老金水平,還要考慮增加轉移支付的項目,如困難家庭兒童補貼、大病人群生活補助等。
(采訪整理?|?《中國報道》記者?陳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