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奮力譜寫湖北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篇章

2021-01-06 02:13:26
民族大家庭 2020年6期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在新的起點上開創湖北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2020年12月7日至8日,湖北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經驗交流現場會在宜昌市召開,會議為下一步全省民族工作明確了任務、強化了措施,壓實了責任、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會議指出,要切實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的鮮明主線和戰略任務。要把這條主線貫穿民族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團結帶領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不斷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良好局面。湖北省是少數民族散居地區,56個民族俱全,在浩蕩的歷史長河中,湖北各族人民攜手并進、披荊斬棘、團結奮斗,共同開發建設了荊楚大地。要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不斷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新進展;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最大限度地調動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諧因素,切實維護社會和諧與大局穩定;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部署要求,全力加快疫后重振、災后重建和高質量發展;要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各民族擰成一股繩,匯聚強大凝聚力,才能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不斷創造歷史偉業。

會議要求,要切實提升做好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整體水平。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著力推動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守望相助、接續奮斗,讓民族團結之花在荊楚大地常開長盛。一是要抓好民族團結教育這個基礎。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納入國民教育、社會教育、干部教育,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用好“十三五”輝煌成就的鮮活素材、抗疫斗爭偉大實踐的生動教材,講好新時代湖北省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生動故事,引導各族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二是要著力加快經濟發展這個關鍵。要堅持“一盤棋”、省市縣銜接,推動編制好“十四五”時期湖北省少數民族事業和民族地區發展規劃、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十四五”規劃,以及對口支援西藏、新疆發展規劃,切實發揮好規劃的引領和導向作用,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要完善促進民族地區發展的扶持政策,推動制定促進湖北武陵山少數民族試驗區經濟社會發展扶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完善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社會力量參與幫扶機制,深化拓展“616”“1+1”對口支援工程,加強對口支援單位與受援地區的深度溝通對接,推動各類要素重點向“一州兩縣”民族地區傾斜。三是要突出交往交流交融這個重點。要順應大流動、大融居的新特點新趨勢,持續深入推進城市民族工作,著力構建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通過普惠性政策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建立以社區(村)、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為依托的網格化管理模式,以“小網格”提供“大服務”、促進“大團結”,引導各民族在共居、共事、共學、共樂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幫助。要廣泛開展“結對子”“手拉手”“心連心”“一家親”等活動,通過交朋友、解難題、敘友情,促進結親結在心坎上、走訪走在日常中、幫扶幫在刀刃上、聚力聚在人心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諧共融的氛圍。

會議強調,要切實形成齊抓共促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強大合力。要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過程、體現到加強民族團結的各方面,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根基更加堅實、紐帶更為堅固。一是要強化主體責任。要把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實踐,著力強化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主體責任,增強全社會守護民族團結生命線的共同責任,推動形成全黨全社會共同推動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要堅持實行和進一步完善民委委員制,充分發揮各委員單位在民族工作中的積極作用。要把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完善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監督檢查機制,以上率下、以下促上,真正把維護民族團結的職責履行好、任務落實好。二是要強化協同配合。要堅持下好“一盤棋”、形成“大合唱”,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協同推進、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統戰、民族工作部門要發揮牽頭協調抓總的職責,當好黨委和政府在民族工作上的參謀助手,推動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一起做好民族工作。宣傳、教育等部門要立足職能、主動作為,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文化和旅游部門要組織加強中華文明源流專題研究,加強重要價值文物保護。工青婦等群團組織要充分發揮聯系廣泛、貼近群眾的優勢,扎實做好團結聯系、教育引導、幫助服務群眾的工作,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減阻力、添動力、聚合力。三是要強化依法管理。要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民族事務、協調民族關系、促進民族團結。要大力普及黨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引導廣大干部群眾主動學法、遇事找法,學會按照法律辦事,依靠法律維權。要堅持依法、慎重處理民族問題,對涉及民族因素的問題具體分析,是什么問題就按什么問題處理,是什么性質就按什么性質處理。四是要強化隊伍建設。要深學篤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原原本本學、系統全面學、聯系實際學,全面領會掌握精神實質、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真正把學習收獲轉化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工作成效。要提高駕馭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深入研究民族工作的歷史經驗,把握新形勢下民族問題、民族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增強做好民族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

會議期間,與會人員先后赴宜昌市伍家崗區江山社區、西陵區常劉路小學、三峽創谷和點軍區車溪土家族村,對宜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情況進行考察。宜昌市、仙桃市、武漢市武昌區、恩施州恩施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文理學院等單位先后作交流發言。(閔中軒楚天舒)

會議交流發言(摘要):

宜昌市:創新思路強化舉措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完善工作機制,構建科學化工作體系

加強組織領導。市委將民族工作納入各級黨委(黨組)統戰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成立市委民宗工作領導小組,專題召開民族工作會議,設立民族工作專項經費,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全市民族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十三五”時期全市少數民族事業發展的意見》,全面加強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推動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健全聯動機制。嚴格落實民宗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解決民族工作重難點問題,形成齊抓共管工作合力。建立流入地和流出地雙向合作管理機制,實現了雙向管理無縫對接。健全風險聯動化解機制,構建市直相關部門及區、街道、社區、網格治安維穩防控體系,消除管理“死角”,有效杜絕涉少數民族群體重大案(事)件發生,維護了民族領域和諧穩定。

構建服務網絡。堅持以“互聯網+民族宗教政務服務”工作為抓手,推進基層治理與民族工作網格化管理相融合;建立市、縣、街道、重點社區聯動服務網絡,將網格服務覆蓋到小區、樓棟和家庭;建立市、縣(市、區)兩級少數民族服務中心,配備相應網格員和兼職民族工作人員,強化了“一站式”“窗口化”服務管理。

二、優化服務平臺,促進民族交融發展

開展語言培訓。搶抓國家民委“深入推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試點”機遇,創新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培訓。率先開發微課堂電子教程,自編教材、情景微視頻等,實現線上線下教育培訓全覆蓋,培養了一批聽得懂、說得來、能溝通的“好學員”。

落實惠民政策。全面落實各項民族政策,幫助少數民族務工經商群眾同等享受衛生醫療、就業培訓、文體活動等基本公共服務,更好融入宜昌。發揮部門協同作用,及時提供各項服務,少數民族務工經商人員租房難、入學難、看病難、租攤難、維權難等問題有效解決。

建設嵌入式社區。按照“八有”工作標準,在20個重點社區開展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示范創建,落實定期走訪、信息報送、困難幫扶等工作機制,幫助少數民族外來人員及時享受技能培訓、法律援助、上崗就業、免費體檢等服務,營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氛圍。

三、創新工作方式,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

抓實學習培訓。宜昌市委將民族政策法規納入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和社會主義學院教學,以及普法教育和社區網格員培訓的重要內容,編印《宜昌市民族工作宣傳手冊》和《民族宗教知識問答手冊》,舉辦基層統戰干部、少數民族干部和民族政策知識培訓班,定期召開少數民族代表人士座談會,舉辦少數民族商貿代表人士法制講座,引導少數民族人員增強法治和民族團結意識。

在車溪土家族村考察

在伍家崗江山社區考察

強化宣傳引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月”活動,舉辦全市民族團結教育宣講會,開展“民族團結手拉手、粽香濃濃心連心”“端午共話愛國情、民族團結一家親”等特色主題教育活動,開辟民族團結宣傳教育主陣地,全方位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營造了全社會參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良好氛圍。

深化創建內涵。因地制宜開展創建活動,在五峰、長陽持續推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建設,在三峽機場和宜昌火車東站探索“宣傳平臺+服務機構+服務手冊+文化景觀”新模式,在常劉路小學打造散居地區學校“民族文化+傳統體育+團結教育”新范例,在三峽大學總結推廣“少數民族學生聯誼共處+各民族學生結對共建”新經驗。

四、落實援藏工作責任,助推民族地區加快發展

建立多層次全覆蓋的援藏工作格局。自2007年起宜昌市對口支援西藏山南市加查縣,先后選派5批26名援藏干部、91名專業技術人才赴加查開展援助工作。建立“市對縣、縣對鄉”多層次、全覆蓋援助工作機制,市直部門整體聯動按需幫扶機制,全力落實加查縣及市援藏工作隊提出的工作事項。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加查縣建成“宜昌云醫院”平臺,構建了醫療、教育組團援藏新格局。

全力助推加查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力開展產業、項目、資金援藏工作,先后為加查縣落實援助資金1.8億元,援建項目23個,2017年加查縣實現整體脫貧。幫助加查縣成功引進宜昌安琪集團、和遠氣體、清諾公司、眾信國際等一批企業和項目落戶發展,增強了縣域經濟發展后勁。

深化交往交流交融促進民族團結。建立黨政代表團定期互訪機制,打造了“創業手拉手 宜加一家親”加查青年來宜跟班學習、加查電商人才來宜培訓、創業青年“一對一”融入式輔導等多種交流模式,形成多層次交往交流格局,增進了民族團結。

仙桃市:真情服務聚人心創新管理創佳績

一、加強宣傳教育,筑牢同心同力的思想根基

強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利用廣播、報刊等新聞媒體,大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介紹民族知識、民族政策等,同時在仙桃職院新疆班、西藏班加大了民族政策內容教學;各鎮(辦)開展少數民族務工人員政策法規學習活動,創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通過市民學校、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傳播民族知識和政策。

強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專業技能培訓。2018年初,仙桃市在龍華山街道華山里社區設立了少數民族務工經商人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培訓點,重點對在仙桃及周邊縣市少數民族務工經商人員進行初、高級培訓,提高其工作生活中的交流溝通能力。幾年來,共組織力量對1000多名少數民族務工經商人員進行了各類技能培訓。

強化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政策落實。堅持把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納入仙桃市人口服務管理工作中整體推進,根據仙桃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現狀、特點,有針對性進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醫保、社保、子女上學等政策宣傳。

二、破解難點堵點,創造宜家宜居的生活環境

化解矛盾糾紛穩人心。充分發揮民宗部門職能作用,發現矛盾糾紛,及時妥善處理,將不穩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

關心日常生活暖人心。發揮好社區服務作用,組織醫務人員每年為少數民族務工經商人員免費開展健康檢查。疫情期間,社區干部為少數民族務工經商人員送去口罩等防護物資,開展免費核酸檢測,保障其健康安全。

關愛困難家庭順人心。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給予少數民族群眾幫助扶持。2019年5月,仙桃市民宗委在走訪中得知康舒電子公司務工人員什海莫有牛因工作原因導致其4名子女無人監管,立即協調市民政局、教育局、杜臺社區、市義工聯送去臨時救助金,并落實4名未成年人的教育監管問題,同時形成關愛合力,守護少數民族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三、強化政企聯動,構建穩定舒心的就業渠道

組織保障到位。針對少數民族務工經商人員不斷增多的實際,仙桃市第一時間增設仙桃市民族宗教事務服務中心,同時將民族宗教工作單列納入全市鎮(辦)、市直部門年度政績目標考核范疇,壓實各地、各部門責任。針對少數民族務工經商人員流動性大的特點,在加強流動人口工作信息網絡平臺建設的基礎上,落實工作責任,完善工作機制,注重各部門協調聯動,提升服務管理水平。

企業保障到位。有組織少數民族務工人員所在的恒天嘉華、宏昌生物等企業都是行業龍頭,企業實力雄厚、抗風險能力較強,這些企業給員工的工資待遇較高,從源頭上保證了少數民族務工人員穩定的就業崗位、滿意的收入保障、舒心的生活環境,做到用人單位和務工人員雙滿意。

服務保障到位。依據《勞動合同法》,督促用工單位與少數民族務工員工簽訂勞動合同,繳納養老保險,維護其合法權益。同時,引導企業組織開展聯誼交友、文藝表演、體育競賽等活動,加深了各民族員工之間的友誼。

武漢市武昌區:多元共治抓創建 合力繪就“同心圓”

一、堅持黨的領導,建立責任共擔的工作體系

區委領銜抓。區委、區政府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重要論述,將民族工作納入重要內容,定期聽取工作匯報,每年至少兩次專題研究部署民族宗教工作,把民族宗教政策法規納入全區兩級理論學習中心組及區委黨校網絡學習內容。

上下聯動抓。推動教育培訓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區民宗局堅持“以會帶訓”,組織各單位分管領導、統戰干部、社區書記、網格員,參加民宗工作專題培訓,提高各級干部政策理論水平。成立由43家區直部門、街道參加的區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構建條塊結合、立體聯動的區民族宗教工作網,打造“區—街—社區”三級網絡,壓實兩級責任,形成高效協同工作體系,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納入街道績效考核指標,及時跟進督導,推動工作落實。

社會合力抓。積極發揮區內省直機關、高校、部隊、企業、宗教活動場所優勢,突出干部、學生、知識分子、信教群眾等群體作用,加大重點行業、窗口單位、非公經濟和社會組織創建力度。利用統戰工作優勢,在少數民族群眾較多的社區和企業、學校,培育創建品牌。綜合運用公共管理部門力量,齊抓共管,構建創建工作長效機制,推動民族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二、強化思想認同,構建各族群眾共有的精神家園

拓展宣傳領域。開展“四聯四送”,把政策法規宣講送進社區、送到少數民族經營戶,引導少數民族務工人員知法懂法守法,增強法規意識。依托少數民族調選生和“雪蓮花志愿服務隊”,開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班,學漢語、學法規,開展“誠信建設萬里行”教育,兩年來累計授課150多堂3500多人次,受到國家民委、省、市統戰民宗部門及省外城市民族工作調研組好評。

豐富活動載體。利用武昌微鄰里、街道社區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深入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推送民族政策法規、活動信息、民族文化知識,強化“民族一家親”的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整合社區資源,廣泛開展各類社區聯誼活動;舉辦少數民族服飾繡、服飾展、少數民族居民“七一繡黨旗”等特色活動,拉近各族群眾的距離;組織少數民族居民共慶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互相交流,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自豪感。

抓好教育結合。堅持把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制宣傳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和社會綜合治理全過程,在公共場所、社區宣傳欄、文化墻,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民族大團結宣傳。組織少數民族務工經商人員參觀博物館、農講所、中共五大會址等紅色基地,強化愛國主義教育,讓各族群眾牢記革命歷史,珍惜美好生活。

三、真心貼心服務,推動成果共享的生動局面

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以基層社會治理為切入點,充分發揮紅色引擎作用,形成“區—街道—社區”三級工作體系,完善少數民族基礎信息臺賬,在少數民族聚居社區設立專門服務窗口,受理就業、就學、就醫、社會保障等民生訴求。建立走訪慰問制度,堅持“三個必訪”,節假日、重大民俗節、生病住院上門走訪;堅持“四個一”,第一時間化解矛盾、第一時間幫扶困難、第一時間送出愛心、第一時間共享溫暖;開展“微心愿”結對幫扶救助,慰問社區困難少數民族群眾。定期召開各民族共同參與的居民協商會,對衛生環境、安全巡邏、消防隱患等公共問題開展民主議事,制定“居民公約”,形成社區自治微循環,形成各民族共治共建共享格局。

大力開展雙擁共建。利用共建單位優勢資源幫扶少數民族困難家庭,實施“民族助學工程”,幫助貧困少數民族學生圓大學夢。建立互助機制,號召鼓勵少數民族務工經商人員回饋社會,共同開展志愿公益活動。積極開展示范單位創建,選樹先進典型,2010年以來,全區30多個街道、社區、學校、企業、宗教活動場所被評為國家、省級、市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

切實化解矛盾糾紛。注重情理法相結合,切實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依法依規妥善處置各類涉少數民族矛盾糾紛、上訪投訴和輿情,贏得少數民族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擁戴和支持。

四、積極探索實踐,打造上下聯動的創建環境

創建示范社區。以黨建引領為核心,提升社區民族工作水平,打造共治共享社區民族團結共同體。紫陽街起義門社區結合自身特點,打造“起義門民族之家”“馬義幫紅色+聯盟”,形成以社區黨組織為主,學校、少數民族代表人士參與的社區治理模式。糧道街以中醫社區為重點,打造“一室、一臺、兩廊、四區”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之家特色服務平臺。南湖街寧松社區聯合湖北省新疆商會開設“漢語講堂”,成立“紅石榴志愿服務隊”,打造“紅石榴民族大廣場”,開展形式多樣的民族文體活動。

探索“社區+高校”共創模式。引導高校少數民族志愿者參與社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發揮高校少數民族志愿團體作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雪蓮花志愿服務隊”主動參與起義門社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武漢理工大學余家頭校區組織各民族學生組建“多民族義務消防隊”,參與社區消防宣傳、大型活動安保任務。湖北中醫大學組織少數民族學生,為群眾開展免費醫療咨詢服務活動。

完善志愿服務網絡。依托西廠口社區“同心統戰志愿服務隊”、中醫社區少數民族“手牽手”志愿服務隊、理工大水運社區“多民族義務消防隊”、寧松社區“紅石榴志愿服務隊”、起義門社區“馬義幫紅色+聯盟”等,打造武昌區少數民族志愿服務聯盟,積極宣傳黨的民族政策,開展各種志愿服務。

恩施市:畫好最大同心圓共筑全面小康夢

一、堅持黨的領導,推動民族團結政治責任落地生根

著眼“兩高”,樹立民族工作“燈塔”。“兩高”即高起點謀劃,高規格推動。堅持以黨的民族政策為指引,堅定當好全州龍頭、勇當武陵山排頭兵、市域經濟走在全省生態功能類縣市前列目標定位,奮力打造武陵山區域城市中心、交通樞紐中心、旅游休閑中心、低碳工業聚集中心、富硒產品集散中心、金融服務中心。成立市、鄉、村三級書記任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考核和綜合督查內容,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抓、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共創共享”的工作格局,為民族工作高速“航行”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著眼“三示范”,樹立民族工作“風帆”。“三示范”即全力推動示范點、示范系統、示范廊帶建設。堅持以“七進”為載體推動全域創建,以“一校一品”推進教育示范教育縱深拓展,以“東進、西延、南拓、北展”布局推動示范廊帶條塊融合,現已有國家級示范單位3個、省級示范單位10個、州級示范單位20個,同時,打造示范廊帶4條,形成一線串珠式示范群體。

著眼“五貫穿”,樹立民族工作“標桿”。“五貫穿”即貫穿脫貧攻堅戰役,貫穿文旅融合發展,貫穿城市建設,貫穿鄉村振興,貫穿基層治理。堅持從長遠著眼,超前布局,將民族工作貫穿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實現民族工作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機融合、共同進步。在全省縣域經濟工作考核中,恩施市始終名列生態功能類縣市前茅(2016年、2017年排名第一,2018年、2019年排名第二)。

二、堅持借勢借力,推動民族地區政策紅利開花結果

強化“搶”的意識,搶抓政策和發展機遇。民族地區最有利的發展條件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和政策優勢。近年來,恩施市緊緊圍繞民族地區一系列支持政策,把武陵山試驗區建設、“616”工程作為最大機遇、最好平臺、最佳載體,堅持以干求助,不斷加快支柱產業、基礎設施、民生事業發展。

強化“爭”的意識,爭取上級和部門支持。積極主動加強與國家、省直部門和對口支援單位之間的聯系,強化工作匯報銜接,及時準確掌握投資動態,找準政策的關鍵點和結合點,為項目和資金爭取打下良好基礎。先后爭取武陵山試驗區建設和“616”工程幫扶項目338個、資金271.53億元,帶動投資近300億元,為全市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強化“借”的意識,借力兄弟縣市和社會各界幫扶。借力孝感市對口支援恩施市、東西部扶貧協作和省內部分發達縣市對口支援民族鄉鎮發展機制和政策機遇,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口支援和協作體系,堅持高層次、高標準、高效率統籌推進,按照“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當前與長遠相結合原則,先后受援項目200余個,資金4.2億余元。

三、堅持綠色發展,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枝繁葉茂

守住綠色底色,壯大特色產業。圍繞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競爭優勢,加快建設“四大產業集群”。生態文化旅游產業持續發展,年旅游接待人次突破2300萬,被評為“2019中國縣域旅游競爭力百強縣市”。硒食品精深加工產業蓬勃發展,“三品一標”認證企業達51家,認證產品81個,硒產業年綜合產值達122.18億元。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年綜合產值達33億元。清潔能源產業穩步發展,年綜合產值近10億元。

統籌城鄉發展,提升綜合實力。滬渝、銀百、安來等高速公路相繼通車,鐵路提速、開通動車班列,機場擴建、開通航空口岸,交通條件進一步改善,正逐步成為承東啟西的“橋頭堡”。建成金龍大道、金山大道、209繞城線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六縱五橫四環”城市路網基本成型。清江帶狀公園全面完成,“三廠兩廊一園”配套設施逐漸完善,寸建寸管深入人心。鞏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創建成果,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和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

致力民生事業,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提高教育、醫療、社會保障能力。年均民生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約80%。累計統籌資金82.67億元用于精準扶貧,2019年全市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6.08%下降至0.24%,54627戶174933人脫貧,精準脫貧攻堅戰即將圓滿收官,“強美富”的鄉村振興大戲已拉開帷幕。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服務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18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被國家民委、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等部委授予全國首批6所大學生民漢雙語志愿服務團建設單位(以下簡稱“服務團”),同時,根據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語委《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要求,學校依托服務團等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主動對接服務地區(單位),積極發揮高校在參與社會治理服務、促進各民族語言相通心靈相通方面的作用。重點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國家民族政策宣講

服務團自成立以來,始終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作為工作指引,依托“尼加提·雪蓮花志愿服務隊”“湖北新時代絲路青年成長社”等學生民族團結教育平臺,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國家法律法規、民族地區政策等,引導各族學生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不斷增強“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

學校主動與洪山區卓刀泉街魯廣社區、武昌區紫陽街起義門社區共建“大學生民漢雙語志愿服務實踐基地”,組建125名各民族學生志愿者宣講團隊,面向社區所轄少數民族務工經商人員及其未成年子女,開展“蓮蓮公益課堂”,開發“四海同音語言教育服務”平臺,根據服務對象對國家通用語言的學習需求,編寫教材、準備教案、制定線上線下教學計劃,先后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課堂70期,累計受益人數達885人次。

三、推普脫貧返鄉社會實踐

每年寒暑假期間,服務團面向新疆、西藏、內蒙、四川、貴州、云南、甘肅、湖北等民族語言工作重點省(地)及少數民族流入人口較多地區,積極組織10余支返鄉志愿服務隊開展雙語志愿服務推普脫貧工作,同時,依托財經政法專業特色,助力民族地區進一步發展特色旅游業和農產品電商。相關工作也得到了國務院扶貧辦、中國青年網、當地等多家媒體的報道。其中,赴新疆服務的“濃情系華夏、籟音遍中華”返鄉實踐隊積極深入當地農牧民青年,開展的“筑夢課堂計劃”榮獲2019年“推普脫貧攻堅”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團隊,服務團“關愛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項目入圍“深度貧困地區青春行”全國優秀項目。

四、特色民族文化傳承交流

結合各民族重大節日,學校固定開展中南大“絲路芳華”民族文化節,根據新時代新要求,組織《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讀書分享暨多語種文化交流、民族語言文字作品翻譯、民族文化傳承展覽會、民族歌舞舞蹈教學、民族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等特色民族文化傳承交流活動,通過挖掘各民族愛國主義傳統和文化理念,增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強各民族師生對中華民族這一共有身份的認同,厚植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湖北文理學院:校園盛開民族團結“格桑花”

一、推進“格桑花”支教行動,增進民族團結

健全三個機制,保障支教工作長效開展。健全組織領導機制。成立工作專班,黨政負責人任組長,統籌支教團隊的招募選撥、團隊管理、宣傳思想工作、黨小組建設、崗前教學培訓等。健全隊伍建設機制。根據當地需求,訂單式選拔支教隊員。把“政治合格、信念堅定”作為第一標準,原則上招募黨員或預備黨員,每批均建立臨時黨小組。健全經費支持機制。先期注入20萬元成立“支教發展基金”。

做到三個聚焦,推進教育援藏做深做實。聚焦課堂,抓好課程教學。利用“情景、案例教學”等多種方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主動承擔電教式教學示范課任務,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舉辦課余學習培訓班,開展家訪補習,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募資設立“支教愛心基金”,累計捐助7萬元資助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聚焦課外,開展精神幫扶。成立心理輔導工作室,引導學生以良好心態對待學習生活。集資在校園內種植“格桑林”,以景觀實物教育學生感恩社會立志成才。開展“暖手、暖智、暖心”結對幫扶,堅定學生成才決心。組織學生到北京、襄陽參與“首都參觀”“隆中訪學”項目,開闊學生視野。聚焦課改,推進素質教育。編輯出版縣中學第一份漢文校報,舉辦第一屆藝術繪畫展,組建第一個合唱隊、第一個葫蘆絲演奏團、第一支校園武術隊、第一支國旗護衛隊,成立美術社、科創社、朗誦社等6個學生社團,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格桑花”支教覆蓋中小學、幼兒園。團隊獲評西藏“青年五四獎章”,入選教育部全國教育扶貧典型案例、中央文明辦“中國好人榜”,榮獲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組織獎、全國“最美支邊人物”。

二、開展“格桑花”衍生活動,增強民族共同體意識

拓展支教外延,支持當地城建。每批選拔具有藝術設計或建筑工程等專業特長的隊員,利用周末和暑期參與當地城建項目,將街道墻繪美化、城建測繪測量等作為支教延伸。瓊結縣住建局向支教團隊贈送感謝錦旗。撰寫發表研究論文、調研報告20多篇,為藏族民俗文化弘揚和政府基層治理提供了一線資料和參考素材。

拓寬支教載體,促進校地交流。引導隊員踴躍參與漢藏交流活動,2名隊員兩次支教,6人畢業后返藏工作。建立校地人才培訓機制,當地每年選派10名骨干教師來校接受教學技能培訓,學校每年選派優秀教師赴藏開展教育教學指導。已開展“瓊結縣科級干部委培”等校地交流活動35次。就讀我校的西藏籍學生逐年增多,已達52人。

拓深支教內涵,搭建實踐平臺。發揮“格桑花”品牌外溢效應,打造在校學生利用周末參加志愿服務的“格桑花周末志愿服務”品牌,感召學生在民族團結進步實踐中展現青春擔當。學校每周有近千人次的學生通過“周末義教”等志愿服務形式走進街道社區。學校成為中宣部命名的高校系統中唯一榮獲全國首批50個學雷鋒示范點單位。

三、開展“格桑花”宣傳教育,增進民族團結進步

打造一支隊伍,實化宣教主體。成立格桑花宣教小組,選拔3名優秀支教隊員留校工作并擔任小組骨干,組織帶動全體隊員現身說法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教。組建“格桑花”劇組,將支教事跡搬上舞臺。團隊成員登上中央電視臺跨年盛典,向全國觀眾表達“青春誓言”。

建好一個陣地,固化宣教載體。專項建設占地300㎡的“格桑花之家”展館,接待團體參觀、學習活動400余場次,接待校內外人員9萬多人次,現已成為襄陽市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地。

講好一個故事,深化宣教質效。開設主題公眾號、微信群等線上載體,依托黨團課、“青馬工程”等線下平臺,弘揚隊旗、隊徽、隊歌、隊訓等標識文化,推出事跡畫冊、文藝作品、故事文集等文化產品,講好講活“赴藏支教促民族團結”的故事。支教項目獲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項目,并在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上得到肯定。2019年,學校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www.youjizz.com久久| 久久先锋资源| 永久毛片在线播|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不卡视频国产|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 欧美色丁香|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日韩在线视频网| 人人艹人人爽| 国产91av在线|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www.亚洲国产|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91亚洲免费|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91视频国产高清|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国产视频a|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国产尤物视频在线|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波多野结衣二区| 99资源在线|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69精品久久| 亚洲成a人在线播放www|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91色|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97se亚洲综合不卡| 男女男精品视频| 色久综合在线|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久久视精品| 亚洲一区毛片|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久久黄色小视频|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色AV色 综合网站| 天堂成人av|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婷婷五月在线|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91欧美在线|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