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靜娟
名師工作室是教師能力提升的有效平臺,也是優秀教師群體同頻共振、集約發展的教研新樣式。名師工作室受到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在大數量的名師工作室背后,高質量的名師工作室卻寥寥無幾。
名師工作室建設質量不高,既有上級部門組織管理的原因,也有名師工作室自身的原因。就名師工作室本身而言,存在“四多四少”的現象:一是漫無目的多,科學規劃少。工作室行動“淺表化”,只有活動內容的組合,沒有目標的統領;工作室行動“碎片化”,缺少整體設計、系統安排;工作室活動“惰性化”,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二是被動應付多,主動進取少。名師工作室發展缺少動力,缺乏活力,有的名師工作室導師身兼數職,僅僅把名師工作室當成對外宣傳的身份名片;有的成員參加工作室的個人意愿度不高,主動性、進取心差;有的工作室活動缺乏吸引力,不能讓成員體會到研究的快樂。三是一般成果多,有價值的成果少。工作室的研修內容沒有指向核心知識,缺少主題,導致研究浮于表面,無法產生有實際指導意義和學術價值的成果。研修方式重視結果,忽視過程,缺乏具體的操作步驟和措施,缺乏階段性的管理和評價機制,研究無法落到實處。四是單打獨斗多,合作交流少。有的名師工作室不重視對外交流,僅僅進行工作室內部成員之間的交流,致使工作室運行處于封閉狀態,難以實現工作室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從2013年筆者主持無錫市首屆名師工作室以來,工作室成員有2人獲江蘇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近百篇論文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1人成長為江蘇省特級教師,5人獲評無錫市學科帶頭人,1人獲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杰出水手獎。“促進小學生數學理解性學習的教學研究”獲評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精品課題,在全國第十二屆數學方法論與數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江蘇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成果交流研討會中作經驗交流。筆者從多年的實踐探索中得出的經驗是:名師工作室應該圍繞“效度”“深度”“力度”“廣度”四個維度加強建設。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通過規劃對工作進行統籌安排,能減少重復和不必要的活動,提高工作效率。同時,目標統領讓工作室的各項活動從無形轉化為有形,通過系統驅動團隊成員,保障工作室的良性運作。
名師工作室要有清晰的發展目標,省級、市級和校級三級名師工作室應有不同的定位。圍繞工作室目標制訂行動規劃,進一步明晰每一年度的研修目標與內容框架、研修的思路與方法、研修的重點與難點以及預期成果。
基于課程改革和工作室成員發展的需求,筆者將“數學理解”作為工作室研修主題,聚焦課堂,聚焦科研,“研—學—做”三位一體,為工作室成員搭建學習的平臺、實踐的平臺、交流的平臺,讓名師工作室成為“教改的試驗田、成果的輻射場、名優教師的孵化園”(見圖1)。
面對工作室成員專業發展目標模糊、缺乏規劃的現狀,工作室不遺余力地幫助成員“定位”。指導工作室成員辯證分析個人優勢與短板,明晰自身專業發展的起始點,并制訂具體可達成的個人發展規劃(包括骨干層次目標、讀書學習規劃、師德提升規劃、學科發展規劃、教育科研規劃)[1]。通過學習交流、研究實踐、反思表達,喚醒專業自覺,培植專業內核,磨礪專業技能,塑造專業品質,促進成員提升專業素養。
名師工作室聚焦某一項目開展研究,可以引導成員在合作性的問題探究中深入理解關鍵概念,實現元認知、個性化表達的拓展和學習結果的情境遷移,易于產生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為更好地提高工作室成員研究的積極性,基于名師工作室的總課題,實施子課題承包制,讓管理重心下移。通過招募項目負責人,讓關注共同研究目標、志趣相投的成員組成研究團隊,進行連續、定向、系統的思考,開展課題項目攻關活動。讓項目負責人把子課題申報市級或省級“教師專項課題”,讓“我”的事情變成“我們”的事情。通過論證立項、項目實施、中期匯報、成果展示等環節,實施對課題的管理。因此,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促進小學生數學理解性學習的教學研究”、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促進理解的小學數學游戲課程開發研究”均形成了較為突出的研究成果,包括課程研發成果、教學成果、競賽成果、科研成果等。
這里的真實性是指項目研究必須致力于發現和診斷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與設想,并在實驗驗證之后,把經過驗證的理論假設在實踐中加以推廣應用[2]。名師工作室一直聚焦“數學理解”這一課題展開挖井式研究。從“小學生理解性錯誤原因的診斷分析”到“如何創設有效問題情境,促進數學理解”,從“如何聚焦本質促進數學理解”到“如何激活內需促進數學理解”,從“如何創設聯結促進數學理解”到“如何通過元認知促進數學理解”……從“問題”到“課題”,從“課題”到“課堂”,經歷調查分析、學習研討、實踐研究,工作室成員對“數學理解”的理解變得深入,教學行為更具智慧[3]。
亞里士多德認為:“當各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的功能就會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要提高名師工作室建設的質量,就應該引入共同管理精神,劃分責任,讓工作室成員在一個個子任務的達成過程中累積經驗,發展能力。
為進一步督促工作室成員實現3年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工作室為每個成員創建電子“成長檔案袋”,實行動態管理。圍繞“知、思、行”,對成員進行學年度“六每”考核:每學年讀兩本教育專著,完成5篇讀書筆記;每學年上一堂滿意的公開課或在市級以上開展講座;每學年發表一篇緊扣研究主題的論文或論文在市級以上比賽中獲二等獎;每學年參與一個有價值的課題研究(主持或作為核心人員參與);每學年在“數學理解”公眾號發表兩篇文章;每人帶一個小團隊的計劃。同時,進一步健全組織,規范管理,成立名師工作室核心班子,督促管理工作室的活動。
活動任務一方面可以按內容分解進行研究。如開展“課題式聽評課”時,按研究的子課題將成員分組,讓他們帶著自己的研究內容參與到活動中。這樣的聽課、評課既關注了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需求,又關注了課題研究各要素在教學過程中的整體效應。另一方面也可以從研究過程進行分解。如課例研究放大“前移后續”的活動價值,從“理論學習—課堂實踐—課例分析—形成策略—反思內化”,實施“研”“學”“做”三位一體的深度研究。(見圖2)
名師工作室要秉持“共建、共享、共進”的理念,通過多種途徑,讓每位成員成為知識管理的載體,產出、分享和使用資源。資源共享不僅可以激發成員的榮譽感,還可增強鞭策力,擴大影響力。
教師研修強調從成員間的交互作用中學習,這應以不同方式根植于工作室活動設計的核心之中[4]。工作室以“行動學習”主導學科研修共同體,培育研究狀態,支撐課堂轉型;以課例研修推進同伴學科教學改進,累積經驗碎片,再造行為文化;以循環實證磨練學科教學知識,累積為師底蘊[5],倡導即時、即事的研究,集教學、科研、培訓于一體的研修模式形成了學習共同體、研究共同體、學術共同體。
一方面,發揮網絡的平臺功能,形成網絡研修社區。借助名師工作室QQ群、微信公眾號、名師工作室網站以及每月工作簡報等平臺,將階段研究成果不定期分享,讓優質資源輻射更多的學科教師。另一方面,通過學科送培、工作室成員蹲點、組建二級梯隊聯動輻射等方式,實現由點到面的延展。名師工作室與省市名師工作室、各地教師發展中心培訓班舉行聯合教研活動,實現跨區域的成果輻射。鼓勵工作室成員將研究成果進行提煉,在各級各類期刊發表,讓工作室成員“個個都是吸納的樹,人人成為輻射的源”。
總之,名師工作室建設讓“規劃”來領航,讓“項目”來提速,讓“責任”來護航,讓“共享”來保航,名師工作室這艘航船才能駛向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