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叢,楊 靖,康曉娜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放療三科,鄭州 450000)
全球腫瘤患者中爆發痛發生率約為65%,癌性爆發痛是癌癥患者在慢性疼痛持續鎮痛治療的基礎上,出現的突發性、短時間的劇烈疼痛,極易造成患者精神焦慮,影響睡眠質量。正念減壓法是以正念冥想為基礎,改善患者自身壓力和情緒[1]。而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是有序地、逐漸地通過特定訓練達到患者自身放松狀態,改善睡眠質量的方法。基于此,本研究探討正念減壓結合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對癌痛爆發期伴焦慮患者負性情緒及睡眠質量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80例癌痛爆發期伴焦慮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癌性爆發痛專家共識(2019年版)[2]中關于癌性爆發痛的診斷標準,干預前均有抑郁和焦慮癥狀,排除精神疾病且溝通障礙、非癌性疼痛、接受規范化止痛治療后疼痛仍控制不佳等患者。將80例患者按照簡單隨機化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女21例,男19例;平均年齡(59.36±5.20)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2例,初中20例,初中以上8例。觀察組女20例,男20例;平均年齡(59.42±5.19)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1例,初中20例,初中以上9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根據病情需要制定個體化癌痛康復訓練方案,給予正念減壓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干預方法基礎上,結合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連續干預1個月。
1.2.1 正念減壓訓練
1)正念呼吸訓練:保持安靜、清潔的環境,在舒緩的音樂下協助患者平臥,雙手放松放于腹部,閉目,指導患者自然呼吸,配合腹部感知呼吸起伏變化,不做任何評價,呼吸以自身舒適度最佳為宜。全身隨著呼吸運動進行吸氣和呼氣,集中精神,專注呼吸和情緒的變化,每天訓練1次,1次訓練30 min。2)軀體掃描冥想訓練:患者平臥,雙手置入腹部,閉目并進入自然呼吸狀態,隨著呼吸運動進入冥想訓練。感覺吸入空氣緩慢飄起,當溫暖感覺升至頭部時,進入陶醉狀態,在睡覺前進行,每天1次,每次15 min。3)靜坐冥想:采取挺直而莊嚴的姿勢,頭、頸、背部呈直線,雙腿盤坐,先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和身體覺察上,然后開始將注意力焦點轉移,允許注意力開放,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判別聲音內涵并關注聲音高低、音色等。然后放下聲音的覺察,將念頭作為覺察對象,將注意力集中到內心活動,覺察念頭的出現,念頭經過內心的空間及念頭消失的感受。每天1次,每次30 min。
1.2.2 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
訓練前排空大小便,指導患者平臥。1)手部訓練:先握拳并盡量握緊讓手有震動感,然后緩慢放松拳頭,重復2次。雙手及前臂向上彎曲,手腕向肩膀貼近;肩膀用力上提,貼近耳朵,然后自然緩慢下垂放松。2)頭頸部訓練:頭先向后仰,然后緩緩回到原來位置;下顎向前胸貼近后然后緩緩回到原來位置;縮緊眉毛和眼睛,讓額頭肌肉感受到緊張感后恢復;用力咬緊牙關,上下唇緊閉后放松。3)胸腹部訓練:大口吸氣盡量讓胸部擴張,然后呼氣放松,同時腹部向內收緊,肌肉緊張后放松。4)腿部訓練:雙腳伸直抬高,腳背向下當小腿肌肉緊張后緩慢向下放,雙腳伸直抬高,腳底往上鉤感受到緊張感后緩慢向下放。每組肌肉縮緊保持5 s,放松10 s,每次訓練30 min,1天1次。
1)癌性爆發痛發生率:觀察2組患者干預期間癌性爆發痛發生情況,癌性爆發痛發生率=爆發痛發生例數/總例數×100%。2)負性情緒:干預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2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進行評價[3],總分均為80分,得分越高則焦慮抑郁越嚴重。3)睡眠質量:干預前后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對睡眠質量進行評價,將19個自我評定問題納入研究,0~3分評級,得分越高則睡眠質量越差。
觀察組發生3例癌性爆發痛,發生率為7.5%;對照組發生10例癌性爆發痛,發生率為25.0%。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501,P<0.05)。
2組干預后SAS評分、SDS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減少,且觀察組減少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評分比較 分
2組干預后PSQI評分均較干預前顯著減少,且觀察組減少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分
大部分癌癥患者伴有疼痛癥狀,劇烈的疼痛易對機體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嚴重影響睡眠質量。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控制癌痛,減少爆發痛發生具有重要意義。正念減壓療法以正念冥想為基礎,采用系統、科學的團隊訓練課程,通過靜坐冥想、行走冥想、身體掃描、正念內省等部分幫助個體進行情緒和壓力的管理,從心理層面對患者進行疏導,從而個體順其自然的接受當前的想法、情緒等,并進行有效的管理。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是逐漸地、有序地通過某種固定的程式使肌肉先緊張后放松的訓練方法,以降低骨骼肌緊張,從而促使機體抵抗應激能力得到恢復的干預方式。
癌性疼痛是癌癥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李靜等[4]的研究中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采用正念減壓干預能有效改善軀體癥狀,緩解疼痛不適。本研究中,觀察組癌性爆發痛發生率為7.5%,較對照組的25.0%低,說明正念減壓結合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應用于癌痛爆發期患者中可降低癌性爆發痛發生率。正念訓練源于佛教禪修,以“正念冥想”為基礎,采用科學化、統化的團體訓練課程,使個體順其自然地接受自身目前的情緒、想法和病癥,配合運動、呼吸使患者感受并認知自身產生的情緒和狀態,從而有效的進行情緒的觀管理。正念減壓可增強左側前額葉腦區,調節對邊緣系統反應,提高疼痛閾值[5]。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終末器官正常活動,從而使大腦活動減弱,以調節機體心理功能,增強對內外環境刺激的抵抗力,緩解疼痛。另外,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是以交互抑制理論為基礎,誘導肌肉進入放松狀態,調節大腦皮層,從而降低疼痛。
SAS及SDS評分是臨床用于評價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量表。李萍[6]的研究中,正念減壓干預可改善腫瘤患者創傷后應激障礙。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SAS及SDS評分均較對照組低,說明正念減壓結合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應用于癌痛爆發期患者中可改善其負性情緒。正念減壓主要針對抑郁狀態較重的患者,通過正念呼吸、正念冥想及身體掃描等方面讓個體對當前體驗及情緒進行感知,調節患者認知、注意力及情緒,指導患者正確面對疾病,對自身狀態保持開放,接受和非批判的態度,通過反復感知或中心化,利用個體當前認知活動的認知,幫助其對當前狀態重新認識,阻礙對消極情緒的反復思考,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投身于現狀生活中,從而緩解抑郁情緒[7]。漸進性肌肉放松是一種通過放松肌肉改善心理狀態的心理療法,主要針對焦慮狀態較重的患者,通過采取逐漸、有序的方式系統訓練肌肉先緊張后放松,促進機體全身骨骼肌收縮和舒張,使患者在訓練過程中體會到肌肉緊張和放松的感覺,誘導患者掌握肌肉進入放松狀態,使機體對各種刺激的調節能力提高。同時通過神經機制的調節,降低交感神經系統活動水平,從而改善焦慮狀況。
正念減壓能對患者注意力的轉移起正向推動作用,引導患者不斷進行自我控制,激活調控情緒的腦區,刺激相關大腦皮層,使機體進入放松狀態,從而改善睡眠質量水平。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是通過有序、循序對全身肌肉進行舒張和放松運動,使患者訓練過程中,體會肌肉放松后的感受,掌握肌肉放松方法,同時在肌肉放松過程中放松情緒,從而有意識地提高對自身心理和生理的控制能力。PSQI評分是臨床用于評價機體睡眠質量的量表。黃秋瑜等[8]的研究中對心胸外科患者采用漸進式肌肉鍛煉賦予正念減壓對患者睡眠質量具有明顯的改善效果。本研究中,觀察組干預后PSQI評分較對照組低,說明正念減壓結合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應用于癌痛爆發期患者中可提高其睡眠質量水平。另外,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能將患者注意力向其他地方轉移,從而使大腦皮層積極性提高,降低喚醒水平,改善睡眠狀況[9]。
綜上所述,正念減壓結合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能夠顯著降低癌痛爆發期伴焦慮患者爆發痛發生率,改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