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儉,黃小娟,陳碧玲,李 妹,魏艷華,羅 丹,湯小玲
(湛江中心人民醫院a.血液凈化中心; b.血液介入治療科,廣東 湛江 524000)
血液透析簡稱血透,是一種血液凈化技術,是維持終末期腎病患者生命的主要手段[1]。血管通路是確保血透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動靜脈內瘺則為現階段最常用的血透首選通路[2]。但動靜脈內瘺成形術實施過程中,由于反復穿刺以及護理不當等因素,會對動靜脈內瘺的形成及使用產生影響,引發動脈瘤、感染、內瘺狹窄等并發癥,從而不利于患者臨床療效,并降低其生活質量[3]。臨床實踐證實,有效的護理模式應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動靜脈內瘺成形術中能為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顯著減少并發癥發生和提升護理滿意度[4]。階段式護理干預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依據干預對象所處不同階段制定出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此來提高護理質量[5]。本研究對43例需行動靜脈內瘺成形術治療的血透患者采用階段式護理干預,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將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收治的43例需行動靜脈內瘺成形術治療的血透患者設為研究組,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 38~76(61.27±5.49)歲;原發病:慢性腎小球腎炎25例,糖尿病腎病11例,其他疾病7例。另將本院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3例需行動靜脈內瘺成形術的血透患者設為對照組,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 39~78(62.48±6.17)歲;原發病:慢性腎小球腎炎26例,糖尿病腎病9例,其他疾病6例。2組患者均符合慢性腎衰竭的診斷標準,具有血液透析指征,血透時間>6個月,血透前8~12周行動靜脈內瘺成形術,神志清楚,溝通、認知能力正常,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凝血功能障礙及心肺肝腎嚴重功能障礙,內瘺部位有皮膚問題或皮膚疾病史,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及其原因不能配合治療和護理操作患者。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原發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動靜脈內瘺成形術常規護理,包括健康宣教、監測生命體征變化、評估病情進展狀況、心理護理、飲食指導等措施。
研究組給予階段式護理干預,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成立階段式護理干預小組。由護士長和有經驗的護士組成階段式護理干預小組,并進行階段式護理培訓,內容包括動靜脈內瘺階段式護理相關理論知識與實踐技巧等,培訓方式采用授課和操作演示相結合,培訓結束后進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加入護理小組。2)制定階段式護理方案。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耐心與其進行溝通和交流,詳細了解其病情、心理狀態、文化背景等,護理小組根據具體情況制定階段式護理干預方案。①第一階段(術前準備階段):護理人員根據患者及其家屬的文化水平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動靜脈內瘺的相關知識,包括其作用、建立過程、保護知識、注意事項等,同時向患者分發宣傳資料及播放視頻,協助其充分認識動靜脈內瘺;鼓勵患者對內心感受進行交流,護理人員針對性予以心理疏導,使其消除緊張、焦慮情緒,幫助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進一步提高患者依從性;確定需建立動靜脈內瘺血管,做好患者皮膚和血管護理。②第二階段(術后護理階段):協助患者平臥,保持8~24 h,術肢衣袖寬松、肥大,禁止受壓或負重;不宜在術側進行輸液、監測血壓等護理操作;術肢禁止下垂、彎曲、壓腕關節及患側臥位;嚴格遵照醫囑給予術后藥物,包括使用抗凝藥物及抗生素,術側指縫與手背涂抹喜療妥、2 次·d-1;通過聽診血管雜音及觸摸靜脈端血管震顫等方式定時評估內瘺通暢情況,密切觀察術肢有無滲血及血腫等癥狀,手指有無發冷、麻木等癥狀。③第三階段(功能鍛煉階段):手術后10~14 d指導患者展開功能鍛煉,如術肢進行反復性交替握拳、旋腕動作、抬高鍛煉,10 min·次-1,強度由小逐漸增大,促進靜脈管壁增厚、血管擴張。④第三階段(隨訪階段):患者出院前對其進行健康指導,主要包括保護內瘺的相關知識及內瘺異常自主初步處理方法,囑咐其定期復查病情;患者出院后采用短信、電話、微信等形式定期進行隨訪,提醒其在家護理的重要注意事項,及時回答其疑問,共隨訪1年。
比較2組患者護理干預后對動靜脈內瘺護理知識掌握情況、內瘺成熟時間、內瘺通暢率及并發癥發生情況。1)患者對動靜脈內瘺護理知識掌握情況采用自行設計的動靜脈內瘺護理知識問卷進行調查,包括7個方面,分別為動靜脈內瘺保護方法、衛生清潔、應急處理、注意事項、功能鍛煉、自我監測、按時復診,每個方面包含若干項,總分均為100分。2)以靜脈充分擴張、靜脈壁肥厚判定為內瘺成熟。3)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內瘺阻塞或狹窄、感染、水腫等。
研究組對動靜脈內瘺護理知識掌握情況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對動靜脈內瘺護理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分
研究組內瘺成熟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6個月、1年內瘺通暢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內瘺成熟情況及內瘺通暢率比較
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9.30%,對照組為27.91%,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P<0.05),見表3。

表3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動靜脈內瘺為血透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是確保血透順利進行的基本前提[6]。因此,構建可靠、穩妥的動靜脈內瘺通路對血透患者具有重要意義。但在患者動靜脈內瘺成形過程中,由于反復穿刺、護理不當及患者內瘺護理的知識、技能薄弱,常導致多種并發癥的發生[7],繼而引發動靜脈內瘺血管通路失功,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療效及生活質量[8]。有研究[9]證實,高質量護理干預能保護好功能正常耐用的動靜脈瘺管,避免內瘺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治療效果。
階段式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根據護理對象所處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設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方案并實施[10]。本研究將階段式護理應用于血透患者動靜脈成形術中,將護理過程分為術前準備階段、術后階段以及隨訪階段,強調分階段重點化、細節、循序護理。術前注重患者心理護理,同時提高患者對動靜脈內瘺的認識[11];術后強調對動靜脈內瘺的保護及功能鍛煉,調動其配合治療的主觀能動性[12];出院前指導患者充分掌握內瘺家庭護理的相關知識,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確保護理的延續性,以提高護理質量[13]。整個護理過程不僅達到各階段血液透析的護理要點,對患者動靜脈內瘺起到了積極保護作用[14];還注重患者心理護理和自我護理意識的形成,有助于患者不良行為的轉變,從而提高其護理依從性及自我管理能力,進而減少內瘺并發癥的發生[15]。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對動靜脈內瘺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階段式護理能全面提高患者動靜脈瘺的相關知識水平,從而顯著提升患者的內瘺自我護理水平;此外,研究組內瘺成熟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6個月、1年內瘺通暢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表明該護理模式應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成形術中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其內瘺成熟與通暢情況,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