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偉華,周賓賓,李建男,莫棋琳,熊義合,楊翔宇,閉英生
(1.廣西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2.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1)
脊髓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如椎間盤突出、后縱韌帶骨化、黃韌帶肥厚或鈣化等,致使脊髓受壓或脊髓缺血,繼而出現的脊髓功能障礙疾病。[1-2]CSM 的發病率占所有頸椎病10%~15%。[3-4]病變位置多發生在C5 ~ C6 節段[5]。以 40~60 歲中年人為多[6]。 重度CSM 患者手術干預可能是改善患者生質量的最佳選擇。但對于無癥狀或癥狀不明顯的CSM 患者,最佳治療方案仍存在著廣泛的爭議[7],而近年來傳統康復和現代康復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取得較好的研究成就,故本文以康復治療作為出發點對近些年來傳統康復和現代康復對脊髓型頸椎病干預影響進行歸納總結,為臨床治療脊髓型頸椎病提供診療依據及康復臨床工作者進一步研究脊髓型頸椎病提供方向。
傳統中醫醫籍并沒有脊髓型頸椎病病名的記載,但脊髓型頸椎病屬于“痹癥”、“痿證”、“項痹”等范疇,乃督脈受損,氣血滯澀,經絡痹阻,或氣血不能環周所致。古代醫家關于上述病癥的論述很多,《靈樞海論篇》:“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于蓋,下在風府,……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靈樞》:“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難經·二十八難>記載:"督脈者……起于下極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提示督脈循行于脊里,入絡于腦,與腦和脊髓有密切的聯系。現代醫家結合脊髓型頸椎病的病機,提出以“督脈”為核心,并注重補、通、調的治療方式有機結合,綜合應用收效更佳[8-9]。CSM的中醫病機可歸納為督脈受損、腎陽不足、氣血不暢、筋脈失養。治療上以疏通督脈、溫腎壯陽、活血化瘀為原則,中醫康復治療在CSM 治療上有特色的優勢。
中藥內服治療副作用少、價格低廉,是CSM 的常見傳統康復特色治療方式。鐘遠鳴等[10]運用脊髓傷方治療術后的CSM患者35 人,分別于術后第 1、6、12 個月使用頸椎JOA 評分表對所有患者進行療效評分,術后第6 個月和第12 個月比較JOA評分,患者治療后,脊髓功能均有改善,說明中藥脊髓傷方可有效促進CSM 患者術后脊髓功能的恢復,改善其生活質量。邱太彬等[11]運用益腎通絡湯治療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后采用彩色經顱多普勒超聲測定患者治療前后腦血流參數,包括左椎動脈和右椎動脈的Vd、Vs,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6.97%高于對照組的81.82%,結論表明中藥益腎通絡湯在脊髓型頸椎病治療中有助于改善腦血流,促進患者脊髓神經功能恢復,緩解臨床癥狀。劉潤騰等[12]選取脊髓型頸椎病患者30 例,采用口服復元活血湯合四物湯加減治療,2 個月后進行療效分析,并進行1 個月門診隨訪,結果30 例患者中臨床治愈3 例,顯效18 例,有效6 例,無效3 例,總有效率90.0%。治療后患者癥狀體征有不同程度改善,結果表明復元活血湯合四物湯加減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療效確切。益氣逐瘀方是以防己黃芪湯、獨活寄生湯、牽正散加減而成,馬智佳等[13]運用益氣逐瘀方治療40 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2 組JOA 頸椎病評分在治療2 周、3 個月、6 個月后與治療前比較,發現益氣逐瘀方能有效緩解早期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的頸痛癥狀,延緩病情進展,具有更好的遠期療效。
針灸是一種簡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法,并可以綜合其他治療方式進行協同治療,具有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CSM 的發病與督脈以及循行過肩的經脈受損有關[14]。針刺上述經脈穴位具有調節交感神經,恢復頸椎關節正常的解剖結構,改善血供,加快炎癥因子的吸收,減輕血管神經的壓迫,促進脊髓神經功能恢復的作用[15]。景繪濤等[16]采用燔針劫刺配合艾灸治療60 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觀察兩組患者治療1 個療程后的療效評分差異,經治療后患者頸椎JOA 評分較治療前有顯著提高,結果提示運用燔針劫刺配合艾灸治療脊髓型頸椎病效果良好且安全可靠。陳建輝等[17]將12 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均經2 次針刀(取大椎穴、C5 穴、C6 穴、C7 穴)分層多刀松解和15 次針灸(取百會、風池、頸百勞、大椎、肝俞、腎俞等),結果痊愈3 例,顯效4 例,有效4 例,無效1 例,有效率為91.66%,表明針刀分層多刀松解聯合針灸治療CSM 療效顯著。吳劍燁[18]將治療組36 例CSM 患者采用溫針灸配合中藥外敷的治療方法,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4.4%,證明溫針灸配合中藥外敷療效較好。
大量研究[19-22]表明,手法具有解除頸肌痙攣,同時松解粘連,解除滑膜嵌頓,糾正關節紊亂,恢復頸椎曲度,調整椎間孔、側隱窩大小,降低椎間盤應變和應力松弛速率,改善頸部局部微循環的作用。沈茂榮等[23]將130 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2 組,每組65 例,治療組采用定點正脊手法配合甲鈷胺片治療,對照組采用頸椎牽引結合甲鈷胺片治療,觀察對比2 組治療前后JOA 評分及綜合療效,結果優良率治療組81.5%,提示定點正脊手法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療效優于頸椎牽引,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何光遠[24]采用李業甫教授獨創的推拿手法配合牽引治療34 例CSM 患者,治療后,采用我國40 分計分法進行評估,34 例患者經過治療有16(占47%)例實現了基本生活正常化,有15(占44%)例可日常生活活動,只有3 例(占8%)患者不理想,表明應用李業甫教授推拿手法配合牽引治療脊髓型頸椎病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療效確切。王亮[25]將120 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60例,對照組給予中藥治療,觀察組給予整骨理筋手法與中藥聯合治療,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復發率低(P<0.05),提示整骨理筋手法和中藥聯合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療效顯著,復發率低,能夠有效地緩解患者癥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徐小恩[26]等將40 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20 例,對照組給予推拿治療,觀察組給予整骨理筋手法與走罐聯合治療,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推拿手法能緩解脊髓動脈受壓情況,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加強神經營養,而走罐治療則能清除代謝產物,消除神經根水腫,同時改善脊髓靜脈淤滯和靜脈缺血并能刺激皮膚深層筋膜和肌肉附著點神經末梢感受器,從而改善肢體麻木無力、運動障礙等癥狀,其作用部位全面,力度強,真正起到 “舒筋活血,通絡止痛”的效果[27],表明整骨理筋手法與走罐聯合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療效顯著。
穴位埋線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研究較少,缺少脊髓型頸椎病專門研究[28-30]。而有學者認為中藥制劑穴位注射有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局部軟組織的血循環與缺氧狀態[31-32],維生素B12有助于神經變性的恢復[33]。車明銘等[34]將60 例頸椎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 例,對照組采用穴位注射維生素B12 治療,觀察組采用穴位注射維生素B12 結合針灸治療,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于治療前后進行JOA 量表、中醫證候評分量表和VAS 評估,治療后患者的JOA 評分顯著升高,VAS 評分和中醫證候評分量表降低,觀察組預后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提示穴位注射維生素B12 結合針灸治療頸椎病療效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預后不良狀況。潘滿敬等[35]將早期脊髓型頸椎病患者60 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頭皮針結合腹針治療)和對照組(常規針刺治療),各組30 例,對比兩組患者脊髓功能恢復情況及治療總有效率,與治療前相比,2 組患者軀干部感覺評分、上肢感覺評分、下肢感覺評分、左上肢功能評分和下肢功能評分均有顯著提高,表明頭皮針結合腹針治療早期脊髓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較好,可以改善患者出現的臨床癥狀,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申滄海等[36]將擬接受頸椎后路手術治療的80 例CSM 患者分為高壓氧組及對照組,每組40 例。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常規治療及康復訓練,高壓氧組在此基礎上輔以圍手術期高壓氧干預,術后6 個月隨訪時2 組患者JOA 評分均較治療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并且高壓氧組JOA 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水平,表明圍手術期高壓氧治療能進一步改善CSM 患者術后脊髓神經功能,改善受損脊髓缺血、缺氧狀態、促進脊髓神經細胞及神經纖維修復。
頸椎牽引是脊髓型頸椎病臨床常用治療方式,可有效降低椎間盤壓力,解除肌肉痙攣,緩解肌肉疼痛,使錯位的滑膜皺襞復位[37]。有研究表明,在頸神經根牽引治療中,仰臥位比坐位牽引效果更好[38]。姜玉國[39]在對56 例CSM 患者采取非手術綜合方法治療加入了頸椎牽引療法,優良率占76.78%,取得良好效果。
中頻電療法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功能,可以緩解疼痛,是臨床治療頸椎病患者的重要輔助療法[40]。中頻電在治療其他類型頸椎病均有文獻記載,也廣泛應用于CSM 的臨床治療,但目前缺少相關實驗驗證。
體外沖擊波是一種針對CSM 治療的新型物理療法,可以消炎止痛,改善痙攣和局部血液循環[41]。日本東北大學Matsuda[42]等在脊髓損傷的大鼠模型上運用低能量的體外沖擊波治療,發現可以促進神經因子的表達,減少了脊髓損傷后神經組織的損傷和功能障礙。林娜等[43]對40 例脊髓損傷后腓腸肌痙攣患者運用沖擊波治療,發現體外沖擊波可以有效改善腓腸肌痙攣狀態,改善下肢運動功能,通過體外沖擊波療法治療CSM 可以改善運動和感覺功能[44]。從目前的文獻報道結果看,體外沖擊波療法在CSM 上的應用有著很好的前景。
傳統中醫雖然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沒有一套成熟的完整的康復體系,我國的康復事業醫療還處于發展階段,傳統康復與現代康復相結合是必由之路。楊濟源[45]等運用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牽引配合推拿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結果發現聯合治療組頸椎高度和前彎度較治療前均有所改善,能夠提高整體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預后。耿偉[46]運用溫針灸聯合頸椎枕頜吊帶牽引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結果發現研究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針灸聯合頸椎枕頜吊帶牽引治療CSM 可以顯著提高臨床效果。謝慰[47]等,將CSM 患者分為電針頸夾脊穴組(觀察組)與頸夾脊穴常規針刺組(對照組),采用改良VAS 疼痛評分法等綜合方式評定兩組患者病情變化,結果觀察組治療脊髓變性型頸椎病臨床療效與生活質量改善佳于對照組,電針頸夾脊穴治療脊髓變性型頸椎病可獲得更為滿意的效果。金來貴[48]等對106例輕中型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以整體脈沖中頻治療儀按循經取穴的方式進行整體治療,同時對比74 例同種疾病患者局部治療結果,得出整體脈沖中頻以循經取穴的方式整體治療療效顯著的結論,可見將西醫的中頻治療儀與中醫的經穴理論聯合在一起,可以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
傳統中醫康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其在頸椎病的診療上有獨特優勢,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常運用針灸、推拿、中藥等多種方法來治療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礙。現代康復方法是建立在現代科學和現代醫學的基礎上,運用醫學物理學和康復工程學的先進技術于康復診斷,功能評定,功能訓練,重點著于功能和能力的恢復上。傳統康復和現代康復對CSM 的治療均有較好療效,兩者結合,將更好的促進CSM 康復治療的發展。但是現代康復技術在我國還處于發展中階段,針對CSM 的新興治療技術雖種類繁多,但其臨床實驗數據相對較少,缺乏普遍性,仍需大量臨床治療有效案例的支持。
未來通過對中醫藥治療CSM 的各種療法進行整合,廣泛發掘,形成中醫藥在CSM 診治上完整的診斷、治療及療效評價體系,更加科學的應用于CSM 治療,將促進現代康復醫學與傳統康復醫學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協同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建成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的康復醫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