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瑪,王淳,王艷君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產后病具有“多虛多瘀“的特點,而艾灸是一種中醫外治法,治療產后病療效獨特,簡便無創。本文將近年來艾灸防治產后惡露不絕、產后腹痛、產后小便不通、產后缺乳、產后身痛、產后汗證6 種產后多發病、常見病的研究現狀概述如下,以供臨床參考。
產后惡露不絕與西醫學的子宮復舊不全,產后出血互參。本病發病病機主要是沖任為病,氣血運行失常;病因有氣虛、血熱、血瘀等;治療應以益氣、化瘀、清熱為主。艾葉,對子宮平滑肌有興奮作用[1]。艾灸可促進子宮收縮,對產后出血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陳晴等[2]對80 例產后宮縮乏力出血過多,經使用宮縮劑、鈣劑及按摩子宮無效的病例隨機分成2組,A 組改用艾條灸神闕穴,在子宮收縮變硬起效后再持續灸15~20min。B 組繼續使用宮縮劑,結果A 組子宮收縮有效率優于B 組,產后出血量少于B 組,均有顯著差異。廖淑蔚等[3]將順產分娩1992 例產婦均使用艾灸子宮穴后,產后出血率均低于國內平均率,分別為1.85%,1.39%,1.24%。王麗紅[4]將自然分娩后的產婦1000 例分為2 組,研究組于產后2 小時進行子宮穴位艾灸;對照組肌注縮宮素,產后2 天研究組子宮縮復優于對照組(P<0.05);惡露量研究組少于對照組(P<0.05);B 超所測子宮三徑研究組小于對照組(P<0.05)。劉需需[5]把剖宮產術后產婦100 例,隨機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觀察組產婦于剖宮產術后24h 開始陳艾條溫和灸,取穴:神闕、合谷、三陰交、氣海、關元,每日1 次,每次15 分鐘,5 次為1 療程。對照組產婦只進行術后常規處置。術后第1 天~5 天,觀察組每日宮底下降高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惡露持續時間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楊亥華[6]將100 例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給予產婦生理康復治療,觀察組給予中醫雷火灸每天1 次,主穴為神闕、中極、關元、氣海、子宮穴,配穴為命門、腎俞、三陰交、足三里。觀察組產婦惡露量、宮底高度、血紫黯有塊、產后宮縮疼痛得分均優于對照組 (P<0.05)。
產后腹痛,西醫稱為“宮縮痛”、“產后痛”,是產后婦女常見臨床癥狀。該病主要病機是氣血運行不暢,不榮則痛或不通則通。隨著剖宮產率增加,術后使用縮宮藥物以及二胎政策開放后,分娩次數增多,產后宮縮痛也越加明顯,艾灸治療可刺激穴位,恢復產婦經絡氣血運行通暢,加強機體對疼痛的抵抗力。周小葉等[7]將順產分娩164 例產婦分2 組,對照組產婦分娩后肌注縮宮素。觀察組產婦分娩后用隔姜艾灸。將鮮姜片切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后將姜片置于氣穴、四滿、中注、肓俞等穴位處,再將艾柱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觀察組疼痛輕微,對照組感覺疼痛明顯,伴有發汗、呻吟,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劉彥等[8]將產后腹痛患者隨機分為2 組各100例,治療組于分娩后2h 給予艾灸子宮穴治療,每次20min,每天1 次,連續3 天;對照組給予常規產后護理。觀察產后腹痛情況,并抽血檢測患者血漿β-內啡肽(β-EP)含量并比較,結果治療組產后24h、48h 腹痛癥狀減輕,產后48h 治療組β-EP 含量降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蘇瑜等[9]選擇陰道分娩后出現宮縮痛的經產婦70 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用按摩溫灸棒循下腹任脈上的會陰穴、中極穴、關元穴、石門穴、氣海穴、陰交穴、神厥穴的走向,隔著干毛巾,白下而上,順時針滾動艾灸15 分鐘,每日1 次,連續使用3 天;對照組給予毛巾熱敷和按摩下腹部,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宮縮疼痛評分差異,結果產后宮縮疼痛評分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產后小便不通,又稱“產后癃閉”,是產科四大急重癥之一。多發生于產后3 日內,以初產婦及手術產后多見,相當于西醫學產后尿潴留。其主要病機是膀胱氣化失司。艾灸可通過穴位經絡滲透,直達膀胱,助膀胱氣化復常,從而使小便通利。劉利等[10]選擇經陰道分娩產婦217 作為觀察組,用清艾條雀啄灸預防產后尿潴留,取穴足三里(雙側)、三陰交(右側),初產婦及滯產者加中極穴。于產后1~2 小時開始,每穴15 分鐘,1 次即可,以產婦感覺溫熱舒適為度,并囑產婦灸后排尿一次。另選經陰道分娩的323 例產婦作為對照組不做艾灸預防。觀察組尿潴留發生率少于對照組,差別有顯著性意義(P<0.01)。周志杰等[11]運用蘄州艾條回旋灸治療產后排尿異常患者54 例,選穴主穴:膀胱俞、中極。配穴:氣虛型加氣海,腎虛型加關元、腎俞,濕熱型加陰陵泉,膀胱損傷型加膈俞,總有效率為92.6%,指出艾灸既可通利小便,又可固澀止遺。晏鳳蓮[12]采用隔姜艾柱灸治療產后尿潴留患者對52 例,將鮮生姜切片后扎出數個小孔,放于氣海、中極、關元穴上,姜片上置圓錐形艾柱,點燃艾柱讓其充分燃燒,一般灸三壯,一次成功48 例,療效確切。楊玉蘭[13]將76 例產后尿潴留患者,分為隔蔥艾灸治療組42 例,對照組34 例。治療組取陰交穴,將蔥白切片并針刺小孔后置于穴位處,上置艾絨所制艾炷,點燃待燃盡后更換蔥白及艾柱,治療1 小時。對照組肌注新斯的明1mg。治療組治愈率85.71%,對照組治愈率44.12%,有顯著差異(P<0.01)。
缺乳,又稱“產后乳汁不行”,臨床多見,剖宮產分娩孕婦尤為明顯。缺乳主要病機為乳汁生化不足或乳絡不暢。《婦人良方》中說:“婦人乳汁不行,皆由氣血虛弱,經絡不調所致”。灸法可調理氣血,疏通乳絡。張代碧等[14]將陰道分娩產婦135 例,隨機分為甲、乙、丙3 組,每組各45 例。甲、乙組產后2~8 h 內開始艾灸,甲組選穴:膻中、乳根、足三里;乙組選穴:天樞、懸鐘、巨闕穴;15 min/穴,2 次/d。丙組無任何處理。結果產后3 d 和產后5 d 甲組乳房充盈程度均優于乙、丙兩組。可見產后艾灸膻中、乳根、足三里能促進產后乳汁分泌。張瑩[15]對60 例產后早期缺乳產婦應用艾灸膻中穴的治療,每次15~20min,日2 次,3 天1 療程,治療1~2 個療程,結果100%有效。李素紅[16]將分娩后乳汁不足產婦100 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治療組加艾條懸灸膻中穴、乳根穴和少澤穴治療,每穴灸10~20min,每天 1~2 次,連續7 天。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90%)明顯高于對照組(60%)。
產后身痛,俗稱 “產后風”,西醫學產褥期中因風濕、類風濕引起的關節痛,坐骨神經痛、產后血栓性靜脈炎、多發性肌炎等病癥均屬該病范疇。本病主要是產后營血虧虛,經脈失養或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稽留關節,經絡所致。艾灸借助艾絨燃燒的熱力,可直透肌膚,通過經絡腧穴,具有溫經散寒,養血益氣,活血通絡,祛風止痛等功效。劉慧艷[17]對100 例血虛型產后身痛患者予以艾灸治療,有效率92%。張婷婷[18]選擇84例產后身痛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42 例。對照組給予普通針刺法。治療組給予任脈鋪灸法(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闕、陰交、氣海、石門、關元等),治療組有效率(95.24%)高于對照組(64.28%)。唐友斌等[19]將68 例產后身痛患者,分為治療組 35 例,對照組33 例,對照組口服布洛芬緩釋片治療。治療組采用督脈鋪灸療法,隔日1 次,7 次為1 個療程,治療3 療程后,治療組有效率為92.29%,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2.72%。
產后汗證包括產后自汗和產后盜汗兩種,均以產褥期汗出過多,日久不止為特點,主要病機為產后耗氣傷血,氣虛陽氣不固,陰虛內熱迫汗外出。艾灸通過激發人體正氣,達到營衛調和而止汗。陳梅[20]將30 例室溫下產后過多的產婦予以主穴神闕隔姜灸,配以百會、足三里、復溜溫和灸,產后第 1 天開始,每日1 次,連續灸3d,總有效率為100%。莫麗霞等[21]將50 例產后自汗盜汗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26 例和對照組24 例,對照組按產后護理常規,觀察組予以腧穴熱敏化艾灸治療,取主穴神厥,配穴足三里、百會、復溜等熱敏化腧穴艾炙,觀察組有效率92.3%,高于對照組有效率69.2%。
艾灸療法是用艾條或艾炷在體表的穴位部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靈樞·官能》:“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醫學入門·針灸》也說:“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之氣堅固,百病不生”。《名醫別錄》載:“艾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中醫學認為艾屬溫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經脈,艾灸療法具有驅逐寒濕、溫經通絡、調理氣血、回陽固脫、消瘀散結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現代研究表明艾灸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提高免疫能力、調節節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延緩衰老過程、調節機體代謝等[22-23]。
產后病是產婦在產褥期內發生與分娩或產褥相關的疾病。產婦在產褥期,由于產后亡血傷津、元氣受損、瘀血內阻形成了“多虛多瘀”病機,易并發多種病癥。《本草綱目》中記載:“艾草為純陽之草,具有回陽、理氣血、逐寒濕、通十二經、止血安胎等功效”。艾灸具溫經、補氣、散瘀、止痛之功,特別適宜于產后病的治療,臨床用于產后惡露不絕、產后腹痛、產后小便不通等6種產后病的治療取得較好療效。
艾灸操作簡便、安全價廉,對母嬰同室嬰兒無副作用,產婦避免服藥打針痛苦,不影響哺乳,產婦接受度高,值得臨床廣泛運用及推廣。艾灸作為一種祖國醫學特色治法,通過溫熱刺激,藥物療效共同作用于經絡腧穴,從而防治產后病,其有效性雖然已經被中醫的理論與實踐充分證實,但是現代醫學基礎及實驗研究領域的證據尚不充分,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