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輝蓉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特色醫學中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重慶400000)
突發性耳聾是指72 小時內突然發生的無明確原因的感音神經性聾,其病因和病理機制復雜,只有少數患者在發病期間能明確病因,如壓力大、情緒激動、生活不規律等都有可能誘發疾病[1],如不及時進行治療,可能留下永久的聽力損失。由于患者心理波動大,治療效果不穩定,易引發醫療糾紛,因此給予患者人文關懷,也是護理工作的重點。
人文護理包含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并以此為核心,全方位維護人類生命周期的生理、心理、情感、精神健康,獲得舒適感、尊嚴感,提高生命質量[2]。(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當前護理模式向以病人為中心、滿足病人需求的護理模式逐步轉變。而當前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也空前得到滿足,進一步向精神文化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護理人文關懷要求護理工作不僅僅局限于治療疾病,應同時給予生活的照護,滿足患者情感和歸屬、尊重的需求[3]。
突發性耳聾是耳鼻喉科的常見急癥,突然發生聽力下降及耳鳴、眩暈等癥狀,加上患者認知不足[4],導使患者很難接受及適應。經調查研究,大部分突發性耳聾患者存在焦慮、抑郁、人際關系敏感等不良情緒,且與病情的嚴重程度成正相關[5],這些不良情緒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還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6]。據統計,90%突發性耳聾患者存在耳鳴癥狀,耳鳴使患者入睡困難、睡眠時間縮短、睡眠質量差[7]。同時,不良情緒和睡眠障礙對患者內耳微循環產生不良影響,加重內耳循環障礙,導致伴有焦慮、抑郁情緒的突發性耳聾患者的療效明顯降低[8]。
患者的不良情緒、睡眠障礙及生活質量的降低又會導致耳鳴及不良情緒加重,由此形成了惡性循環,不僅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更加重了病情。有學者通過研究得出,在常規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再實施系統地心理干預,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均有所提高,患者的滿意度也大大增加[9]。因此,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對突聾患者實施人文關懷,尊重、理解、關心患者,既是突發性耳聾患者的需求,也符合新醫學模式的宗旨和理念,對促進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護士儀表端莊,態度溫和,仔細為患者介紹病區環境、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以及接下來的流程等,減少患者的疑慮,讓患者安心。病區各種指引標識明確,便于患者盡快熟悉病房。保持病房環境溫馨、安靜、整潔,患者的治療和護理等集中進行,減少探視人員。
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選擇不同的健康宣教方式,例如發放宣傳冊、觀看視頻動畫[10]、口頭講解等,介紹疾病知識、治療方法、疾病的預后等,并告知本病的治療有效性和醫療技術的先進性,介紹以往的成功病例,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減輕焦慮和抑郁情緒,幫助患者建立信心,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指導低鹽低脂清淡飲食。鼓勵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如晚睡、吸煙等。可根據自身情況適當進行健康鍛煉,促進全身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做任何治療及操作時均應仔細介紹目的和注意事項,如突發性聾患者常使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用藥期間應加強藥物知識的宣教,告知藥物會產生一定副作用,但停藥后會緩解,以減輕其憂慮。
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加強醫患、護患之間的溝通,在與患者交談時要注意情緒的導入,深切理解患者的痛苦,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了解患者聽力障礙情況,選擇恰當的交流方式確保有效溝通。例如患者一側聽力下降,說話時可靠近健側耳。如患者雙側聽力下降嚴重,已不能聽到說話,可使用寫字板、肢體語言等進行交流[11]。與患者交談時注意避免噪音,適當減慢語速,吐字清晰,可適度提高音量,溝通過程中應保持足夠的耐心。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圍繞患者當前最希望了解和解決的問題,從多方面幫助患者進行解決。指導患者勿隱藏內心情感,正確宣泄內心的不滿情緒[12],必要時請心理科提供專業的心理治療。
突聾患者由于聽力下降導致溝通困難,易導致自卑心理,從而減少與他人的聯系和互動。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家屬交流,強調社會支持對患者治療的重要性[13],指導家屬參與患者的治療和護理,幫助和鼓勵患者參與社會交流,如多與親朋好友、同病房患者、醫護人員等交談,互相鼓勵等。鼓勵患者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一些娛樂、游戲等,豐富住院生活,減少影響治療的消極因素,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
降低病房音量,護理人員做到走路輕、治療輕、動作輕,合理安排治療時間,休息時段避免做治療和護理,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環境。指導患者養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習慣,評估患者的睡眠狀況,如有必要,可給予服用鎮靜劑和安眠藥以保證睡眠。
突發性耳聾病因復雜,治療效果和轉歸也受多種因素影響,護士要善于觀察、加強溝通、正確掌握患者的身心變化。通過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提供全方位的關心和照護,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保持患者心理狀態穩定,提高治療依從性,間接起到輔助治療疾病的作用,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并提高患者滿意度[11-12],同時使護患關系得以良好維護。
我國人文護理學科建設尚處于初創階段,護理教育的相對缺失,導致護士群體的人文素質和人文實踐能力普遍較低;護理人文關懷實踐總體也剛剛起步,缺乏相應的人文關懷實踐標準與管理制度;當前的護理模式應用人文護理也有很大的困難,臨床護士人員配置不足,護士群體普遍工作量大,缺乏實施人文關懷的時間和精力[14-16]。因此,人文關懷的臨床實踐應用面臨很多問題,總體現狀不佳。
作者通過查閱期刊文獻,關于耳鼻喉科人文護理及人文關懷的文獻多集中于耳鼻喉手術患者的應用研究,鮮少有針對突發性耳聾患者的相關研究和總結,進一步體現了人文關懷在突發性耳聾患者應用的不足和缺失。因此,建議根據本科室實際情況,借鑒國內外學者的實踐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人文關懷的實踐:(1)對護理人員進行人文關懷相關的理論知識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人文素養,具備人文關懷的理念;(2)制定相應的人文關懷護理措施,規范護理人員的關懷操作;(3)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定期評估人文護理實踐的落實情況及質量,并持續改進,加強對突聾患者的人文關懷的實施,更好地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身心同治,提高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