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彩娟,何春水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 成都 610072)
支氣管哮喘是在臨床中極為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臨床以反復發作性的喘息氣促,呼吸困難、喉間哮鳴,呼氣延長等為其主要特征。對于其發病具體機制,現代醫學尚未完全闡明,認為哮喘是一種由多種炎癥細胞和細胞組份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環境因素和基因的相互作用促進了哮喘的發生和發展,故可將該病發病機制概括為氣道免疫-炎癥機制、神經調節機制及其相互作用的結果。而現代大量研究表明,在哮喘的發病過程中,情志因素具有重要作用,許多情志變化,如焦慮、抑郁、憂思、憤懣、緊張、恐懼等,皆可誘發哮喘,使哮喘惡化,甚至形成哮喘持續狀態[1]。基于此,本文以情志因素對哮喘的影響為切入點,探討情志因素在哮喘中的致病作用,以期為該病的臨床中醫論治提供借鑒。
關于哮喘的病位,《環溪草堂醫案·咳喘門》[2]提出:“喘哮氣急,由寒入肺俞,痰凝胃絡而起,久發不已,肺虛必及于腎,胃虛必累于脾,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戀不化,氣機阻滯,一觸風寒,喘即舉發。”《醫學實在易·哮證》[3]亦說:“一發則肺腧之寒氣,與肺膜之濁痰,狼狽相依,窒塞關隘,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氣,轉觸其痰,而鼾齁有聲。”二者均簡明扼要指出了哮喘發病病位主要在于肺系。
中醫而心藏神,肝藏魂,心主神志和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運行在人體的情志活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情志的異常亦可首先傷及心、肝二臟,影響心、肝二臟的正常生理功能。一方面若思慮勞神過度則可傷及心脾,出現心脾兩虛,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進而影響心血的運行,而肺氣則賴于心血的運載才能布達周身。心血運行遲緩,肺氣無以布達,肺主氣功能無以正常進行,從而導致肺的宣降失常,出現胸悶咳喘,呼吸困難等證,甚則發為哮喘。而另一方面,情志抑郁或亢奮等因素可導致肝的疏泄和升發功能異常。肝主升,肺主降,肝升肺降則氣機調暢,臟腑安和。若肝為情志所傷,肝的疏泄和升發功能異常,肝氣上逆于肺,影響肺氣正常的肅降功能,升多降少,氣機逆亂,進而可導致哮喘的發生。
在哮喘的發病因素上,歷代醫家均強調“夙根”在哮喘中的致病作用,《景岳全書·喘促》[4]即指出:“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而對于“夙根”的病理本質,明代秦景明《證因脈治·哮病》提出:“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于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證作矣。”清代李用粹《證治匯補·卷五》[5]進一步概括:“哮即痰喘之久而常發者,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和,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認為夙根的病理本質以痰為主,“痰飲內伏”為哮喘發生的核心環節。在外邪、飲食、情志等因素的觸發下,引動夙根,而致肺失宣肅,痰氣搏結,壅塞氣道,發為哮喘。
正如上文所述,作為哮喘發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夙根,其本質為痰飲伏藏于肺。而其生成則與情志密切相關。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飲水濕的形成與否與脾胃的運化水濕及肺輸布津液,通調水道的生理功能正常與否具有密切聯系。而情志內傷可引起臟腑氣機的異常。《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言:“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6]即可指為過度悲傷的情志可導致耗傷肺氣及肺氣抑郁的病機變化,氣機失乖,宣降失宜,則津液無疑賴于肺氣布達,凝聚于肺而可發為痰飲夙根。而脾胃為水之中洲,可運化水濕。《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又云:“思則氣結”,過度的憂思不僅僅可使脾氣抑郁亦可耗傷脾氣,脾氣傷而不運,水谷精微無以正常輸布轉化,擇亦可聚濕成痰,為痰飲夙根的形成提供條件。《醫貫·喘論》言:“或七情內傷,郁而生痰...一身之痰,皆能令人喘”[7],正是情志失常影響臟腑氣機聚而形成痰飲夙根的精彩寫照。
神為氣之主,氣為神之使。氣的運動變化依賴于神志的調節和控制。良好的情志是氣機升降協調運動的重要條件,而情志異常則可誘發氣機的紊亂。早在我國古代,中醫先賢們便已逐漸認識到情志在哮喘發病中的重要作用。如《醫學入門·喘》記載:“驚擾氣郁,惕惕悶悶,引吸鼻張氣喘,呼吸急促而無痰聲音”[8]。陳修園《時方妙用·哮證》亦說:“哮喘之病... 動怒動氣易發”[9]。現代醫家武維萍教授亦認為,氣郁、氣逆是哮喘發病的中心環節,在哮喘發作中始終存在。氣郁不解,氣逆不除則哮喘難平[10]。對于哮喘患者,尤其是兒童哮喘患者而言,過度的情志極易引起氣機運動失乖,導致氣機逆亂,進而引動在內伏藏之痰飲夙根,內外相因,氣逆痰阻于咽喉,肺氣失于宣肅,氣道不暢,呼吸不利則哮喘病發。故而歷代醫家多推崇朱丹溪“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痰自消”之說,在治療哮喘的過程中注重通調氣津的關系。而小兒臟腑稚嫩,生而未全,全而未壯,機體功能尚處于較為脆弱時期,受情志因素影響更甚,使得氣津關系更容易受到不利影響,氣郁津凝,久而成痰,阻塞氣機,升降失司,氣機失調,形成惡性循環。故而在治療中更為強調“通調氣津”的重要性,這些均是由情志因素可導致哮喘發病而得來的啟示。
除卻上述祖國傳統醫學對于情志與哮喘關系的認識,現代醫學亦為情志(即心理因素)與哮喘發病的原因提供解釋。現代醫學認為,無論是外源性或內源性哮喘,精神因素在其發病中均占有重要作用。例如精神緊張可使情緒中樞所處的大腦邊緣系統抑制下丘腦的神經分泌細胞,使腦垂體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減少;又可通過影響情緒中樞和下丘腦前部從而使迷走神經興奮,乙酰膽堿釋放增加。而乙酰膽堿釋放的增加則可導致支氣管平滑肌的痙攣及氣道阻力的增加,從而改變呼吸系統的生理功能,并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當機體接觸到過敏原或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時,即可誘發和加重哮喘的發作。
綜上所述,情志因素通過對于哮喘發病病位——肺系的影響、夙根的形成、發病的誘導作用全面參與了哮喘該病的產生與發展等整個病理過程,在哮喘疾病的病理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致病作用。這也提示我們在哮喘病的治療過程中,不僅僅應從痰飲夙根著手,也應當充分認識情志因素在哮喘發病中的重要作用,并結合諸如“疏肝理肺法”,心理干預治療等多種措施,以期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事實上,隨著現代社會壓力的增加,不僅僅是哮喘,心理因素在現代疾病發生中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疾病的診療過程中,不僅僅應該治療疾病本身,同時不忽視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中藥作用,做到身心并治,是每一位現代醫生或醫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