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意
(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腦梗死通常是因腦部血液循環障礙,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而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功能缺損。腦梗死屬中醫“缺血性中風”范疇,一般認為系由臟腑功能失調、正氣虛弱,在情志過極、勞倦內傷,飲食不節,外感風邪等因素的誘發下,致使瘀血阻滯,痰熱內生,心火亢盛,肝風上亢挾痰瘀而沖犯腦絡所引發的一系列癥狀[1]。歷代醫家大都從平肝息風、活血化痰等方面著手[2],而其中包含的“圓運動”原理卻很少有人提及。筆者試以圓運動理論,闡述風痰阻絡型急性腦梗死治法所包含的圓運動含義。
圓運動理論起源于河圖、洛書,發展至《黃帝內經》,由清代醫家黃元御所著《四圣心源》[3]中所論述的“一氣周流”學術思想進一步完善。在民國彭子益所著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中,進行了系統闡述[4]。其以“生命與宇宙整體觀”建立科學實用的中醫系統理論,成為當代中醫學的先驅。圓運動理論具體包含陰陽、五行生克、六氣運動、十二經、二十四節氣、臟腑以及大氣圓運動的內容。其中五行六氣以及十二經氣的圓運動理論,對于指導臨床方藥的運用有著很高的價值[5]。
宇宙大氣中有陰陽二氣往來運動,陽性上澎,陰性下壓。陰陽交合,彼此相隨,成一圓運動。《四圣心源》[3]中云“祖氣之內,合抱陰陽。陰陽之間,是謂中氣,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氣左旋,則為己土,中氣右轉,則為戊土,己土為脾,戊土為胃。己土上行,陰升而化陽,陽升于左,則為肝,升于上,則為心。戊土下行,陽降而化陰,陰降于右,則為肺,降于下,則為腎。肝屬木而心屬火,肺屬金而腎屬水。是人之五行也。”五行源自陰陽合而化之,而中氣又為五行之根,亦為陰陽升降之樞紐。即木升金降,水升火降,土運于中,成一圓運動。陽不得其陰,則成風、火;陰不得其陽,則成痰。
五行之中,各有陰陽,陰生五臟,陽生六腑。五行的運動圓,合成一氣。運動不圓,升降失常,則現各氣。五行各一,唯火有二——君火及相火,故曰六氣。初氣之時,厥陰風木之氣上升;二氣之時,少陰之君火之氣上升;三氣之時,少陽相火之氣下降;四氣之時,太陰濕土之氣上升;五氣之時,陽明燥金之氣下降;六氣之時,太陽寒水之氣下降。陰中蘊陽,陽中含陰,此為六氣之圓運動。六氣不圓,于天地自然,病風、寒、暑、濕、燥、火,于人亦然。故云人身之內傷雜病,亦屬六氣。
人秉五行六氣而生臟腑,臟腑間則通過十二經氣連屬。經氣如傳電之線,臟腑如蓄電之瓶。大腸經為庚金主升,肺經為辛金主降,成一圓運動;腎經為癸水主升,膀胱經為壬水主降,成一圓運動;肝經為乙木主升,膽經為甲木主降,成一圓運動;小腸經為丙火主升,心經為丁火主降,成一圓運動;三焦經為陽性相火主升,心包經為陰性相火主降,成一圓運動,以上經脈臟腑主管四維,四維如輪;脾經為己土主升,胃經為戊土主降,成一圓運動,生中氣。中氣如軸,軸運則輪行,輪運則軸靈;軸則旋轉于內,輪則升降于外,此為中醫的生理。
筆者臨床體會治療腦梗死急性期的治療應根據圓運動規律,調整臟腑陰陽、調暢氣機。可參考指南總結的腦梗死急性期中醫證候分布規律和方藥使用特點。辨證診斷時,根據病情的輕重進行病類診斷,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中經絡是指中風而無神志昏蒙者,中臟腑是指中風而有神志昏蒙者。臨床常據病性證素將急性腦梗死(中經絡)分為風痰阻絡證、風火上擾證、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和肝腎虧虛證[6]。
《臨證指南醫案》[7]指出“若肢體拘攣,半身不遂,口眼歪邪,舌強言謇,二便不爽,此本體先虛,風陽夾痰火壅塞,以致營衛脈絡失和。”近代醫家張山雷亦在《中風斠詮》[8]中云“肥甘太過,釀痰蘊濕、積熱生風,致為暴仆偏枯,猝然而發,如有物擊之使仆者,故曰仆擊,而特著其病源,名以膏粱之疾。”由此,可見風痰阻絡型中風病的發病與風陽密切相關,其根本原因為脾腎兩虛,釀生痰濕[9]。明代醫家戴原禮云“五臟雖皆有風,而犯肝經為多”[10]。彭子益云“木氣主動,動而不通,則成風。”[4]故所謂“風痰”即為“肝風夾痰”之義。脾為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脾虛不能運化水谷,水濕則聚而成痰,腎虛則水不能歸原,泛而為痰。若痰濁上升蒙蔽頭面清竅,則伴眩暈之感。于臨床常見頭暈目眩,痰多而黏,舌苔白膩,脈弦滑等癥狀相一致。甲木為陽木,如其不降,陽性主動,風氣亦動。陳士鐸于《辨證奇聞》[11]中云:“身中未有不痰盛者,痰盛則直走心經,心氣乏絕,則痰涎壅住,膻中不能開。”則肝風驟起,煽動痰濁上竄蔽掩心竅,心開竅于舌,則發為口舌歪斜,言語不利,舌強言蹇或不語。痰來乎津液,瘀本乎精血,痰流脈中而不化必然造成血液凝滯而致血瘀,瘀血也必影響津液輸布而生痰,故瘀血極易與痰互相膠結[12]。于臨床常見舌質黯淡,偏身麻木,肌膚不仁,甚則半身不遂。
《靈樞·決氣篇》云“中焦受氣,變化取赤是為血。”脾土虧虛,則精血化生無源。故朱丹溪在《丹溪心法》[13]提出“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也。”并主張“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治痰為先,次養血行血”,這提示后世醫家在息風、化痰的同時,應注意顧護脾胃正氣,活血養陰。
全國名老中醫凃晉文于臨床總結治療中風經驗,選用“息風化痰,活血通絡”法,創立活血化痰通絡湯[14],加減化裁至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桃紅四物湯,組成為丹參15g、生地黃10g、赤芍15g、法半夏10g、茯苓15g、紅花10g、炒白術10g 、桃仁10g、化橘紅10g、天麻15g、全蝎6g、當歸10g、川芎10g。方中天麻入肝膽氣分,溫降膽經。法半夏辛溫而燥,開宣脾郁,降胃調中,化痰散結,則陰陽通利。紅花辛溫,入心、肝經,活血通絡。急則治其標,故以法夏、天麻、紅花三者共為君藥;肝風肆虐,為乙木不升而甲木不降故也。膽經不降引起相火外瀉,則土氣必濕,故用甘平之茯苓瀉水燥土,與半夏、天麻配伍,加強通降膽經之效;桃仁苦甘平,入血分而通脈絡之氣,赤芍味苦,微寒,歸肝經血分,善于活血化瘀,清化痰瘀阻滯之郁熱,丹參苦微寒,入心、肝經,能揭心腹邪氣,與紅花配伍,加強通絡之效,共為臣藥;白術氣溫,味甘苦而辛,苦能健脾燥濕,甘能補中氣,辛能升散而升舉清陽。橘紅味苦辛,適均而氣溫,能達胃絡之氣出于腠理,而中之留聚自通,與術共調四維之升降,溫降戊土之逆,氣順則痰消,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佐助赤芍。《本經疏證》[15]云“古人有治風先治血之論,豈漫然血藥足以當之,蓋必擇辛甘發散者用之,風乃能解,則芎 、當歸其物也……欲血中之風上行而散者,宜芎 ;欲血中之風旁行而散者,宜當歸,以風性喜升喜流蕩故也。”當歸味甘苦而辛,性溫,苦為火而屬心,歸于血主,是金化水而親于火,則生血,又引血歸經。川芎味辛性溫燥,能升血分中陽氣、活血行血,全蝎性善走竄,息風搜風,通絡止痙,共為佐藥。諸藥調和,則中土得運,經絡通暢,陰陽交抱,風痰自消。
中風病機虛實夾雜,缺血性中風在急性期中各證候要素間不但互相之間存在聯系且常有傳變,于臨床須詳細探查其病因病機,方能隨證治之。中藥在中風病的實踐中收效頗高,以圓運動思維能促進醫家全面思考其病理生理及治法方藥,可待大型臨床研究進一步觀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