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倩,韓會娟
(河南省漯河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漯河)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醫療水平的提升,醫療模式的改變,患者臨床治療、護理需求的增多,使急救護理工作成為急救工作中關鍵的組成部分[1]。而且急危重疾病患者,病情更為復雜、多變,因此必須實施細致、謹慎的護理,以提高搶救成功率[2]。在以往護理中以常規護理為常用護理方式,但護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3]。精細化護理對急危重癥患者來說,能夠更有效地體現出護理的高質量、高效率,相較于常規護理更具優勢。為此本院在本次調查中采用了精細化護理方式,與實施常規護理的患者進行護理效果的對比,具體實施情況如下。
以隨機的方式選取60 例本院收治的急危重癥急救患者,病例選取時間為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按照隨機方式將患者分成兩組,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30 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的男性患者共14 例,女性患者共16 例,患者年齡為28-62 歲,平均年齡為(45.5±1.2)歲;實驗組患者中的男性患者共15 例,女性患者共15 例,患者年齡為27-63 歲,平均年齡為(45.5±1.5)歲。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的護理方式為常規護理。實驗組采用的護理方式為精細化護理,具體實施情況如下:(1)完善護理流程:護理人員應對患者所患疾病類型以及實際病情作出準確的判斷,并提供完善護理流程;在護理中首先應迅速的分診、預檢,同時判斷患者有無插管指征,并檢查判斷是否出現錯誤以及漏洞,并對患者氧流量進行調節;提高護理速度,對現有護理問題進行處理,及時檢查護理質量,并詳細記錄[4,5];對于污染物,護理人員應及時、正確的處理,同時準備好搶救所需要的物品以及器械[6,7];(2)提升護理質量:應邀請護理人員定期參與培訓,主要為強化護理、護理方式等;同時在每天晨會中,應總結前一天急救護理中出現的問題,并以討論形式找出解決方法,完善護理流程;(3)完善護理理念: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堅信生命第一位的護理理念,時刻做到“以患者為中心、以服務為準則”的護理理念,并將此理念徹底落實到行動中,對于情況特殊的患者,護理人員應采用針對性、個性化的護理流程,為患者提供細致、優質的護理服務[8,9]。
1.3.1 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護理滿意率。本院采用相關表格進行評定,總分值為100 分,80 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0 分以上為滿意;60 分以下為不滿意。護理滿意率為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1.3.2 觀察對照組和實驗組搶救護理時間、接診時間、急診室停留時間。
對照組護理滿意率差于實驗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搶救護理時間為(8.46±0.47)min、接診時間為(2.24±0.21)min、急診室停留時間為(68.22±5.44)min;實驗組搶救護理時間為(4.31±0.51)min、接診時間為(1.01±0.25)min、急診室停留時間為(40.09±4.31)min,由此可見對照組搶救護理時間、接診時間、急診室停留時間均高于實驗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院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精細化護理方式,這種護理方式屬于臨床新型護理模式的一種,是以常規護理為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護理模式,在實施過程中能夠完善常規護理不足之處,同時保留其優勢[10,11]。可以體現出護理的針對性、合理性、科學性。通過完善護理流程,由于在護理中護理人員任何一個不當護理措施,都可能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脅,因此應強化護理流程,對護理質量嚴格把控,及時解決護理過程中的問題,為護理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12,13];通過提升護理質量,在急救過程中,高質量的護理為急救可提供有利的保證,可通過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并對患者病情改變進行詳細的記錄可保證護理工作順利進行,同時能夠將護理意外降低到最低,而且提高護理質量,可實現“零缺陷”“零差錯”等護理目標,保證護理有效率;通過完善護理理念,在護理中以時刻謹記著護理第一位、生命第一位的宗旨,將“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護理理念徹底落實到護理行動中來,體現出個體化、針對性的護理目的,提升護理質量[14,15]。在本次調查中,筆者發現對照組護理滿意率、搶救護理時間、接診時間、急診室停留時間均差于實驗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精細化護理措施能夠使急危重癥患者搶救護理時間、接診時間、急診室停留時間顯著縮短,并大大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急危重癥急救護理中采取精細化護理措施,護理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縮短搶救護理時間、接診時間、急診室停留時間,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