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倩倩
(晉城大醫院重癥醫學科,山西 晉城)
重癥醫學科(intensive care unit, ICU)作為現代醫療機構最為重要且特殊的科室,擔負著對危重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由于該科室所接收的患者病變情況較多,且危險程度較高,因此,患者發生各類并發癥及院內感染的風險也較高,在給予患者治療的同時,臨床護理至關重要[1]。通常ICU 重癥患者受治療方式及自身病變的影響,多數患者無法經口進食,需接受營養支持護理干預[2]。本文探究分析給予ICU 重癥患者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干預,對其臨床療效的影響及應用意義。
抽取的80 例臨床資料為本院ICU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9 月收治的重癥患者,以每組40 例將所抽取的患者均分為兩組,即腸外營養組與腸內營養組。所選患者中,男女比例為43 ∶37;年齡均為21-83 歲,平均年齡為(49.33±4.27)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基本情況對比,P>0.05,表明無統計學差異,存在可對比性。
腸外營養組給予患者早期腸外營養支持護理干預方案,腸內營養組給予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護理干預方案。
腸外營養組,一是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護理人員即對其施以靜脈補液,且患者術后24h 左右,則給予其經靜脈行腸外營養液滴注;二是對于未接受手術治療患者,則需在其進入ICU 后24h 左右,視其臨床病情發展,給予患者腸外營養支持,即營養液補充劑量為85-105kH;與此同時,再給予患者補充電解質、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等[3,4]。
腸內營養組,一是患者進入ICU12-24h 左右,護理人員遵醫囑視患者病情變化給予其鼻胃管留置,且經由鼻胃管給予患者持續緩慢泵入腸內營養混懸液,初始泵入速度設置為15-20ml/h;二是給予患者腸內營養支持后,需每間隔4h,即為患者回抽胃液一次;泵入速度的調整需以患者胃內潴留情況而定,若患者耐受情況良好,且無反流情況,則可將泵入速度適當提升;每日營養液供給的總熱量需確保達到25kcal/kg[5,6]。
(1)分析評估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營養狀況。評估標準:通過營養風險篩查(NRS2002)工具評分系統,評估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營養狀態受損情況,若患者年齡為70 歲及以上時,則需另加1 分;當患者總評分≥3分時,則表明其存在營養風險[7]。
(2)分析評估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疾病狀況。評估標準:通過APACHE Ⅱ評分法評估護理前后兩組患者意識狀況、生命體征、血氣分析結果等生理指標情況,分值范圍0-71 分,疾病狀況越好則評分越低[8]。
本次探究分析中,所涉及的觀察指標數據均采用軟件SPSS19.0 進行分析處理,其中,(±s)表示計量資料,且通過t檢驗組間各指標對比結果,若P<0.05 時,則表明存在有統計學差異。
兩組患者臨床營養狀況對比,見表1,護理干預前,組間NRS2002 評分對比,P>0.05,無統計學差異;護理干預后,腸內營養組臨床營養狀況改善情況明顯優于腸外營養組,且組間各指標對比結果P<0.05,有統計學差異。
表1 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營養狀況對比(±s,分)

表1 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營養狀況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營養狀況評分 護理后營養狀況評分腸內營養組 40 2.96±0.65 1.32±0.26腸外營養組 40 2.80±0.67 2.51±0.52 t - 0.036 5.918 P - >0.05 <0.05
兩組患者臨床疾病狀況對比,見表2,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臨床疾病狀況無統計學差異,即P>0.05;護理干預后,腸外營養組APACHE Ⅱ評分明顯高于腸內營養組,且組間各指標對比結果P<0.05,有統計學差異。
表2 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疾病狀況對比(±s,分)

表2 護理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疾病狀況對比(±s,分)
護理后臨床疾病狀況評分腸內營養組 40 24.98±3.98 9.04±1.34腸外營養組 40 25.65±3.86 14.88±2.37 t-0.214 4.278 P->0.05 <0.05組別 例數 護理前臨床疾病狀況評分
作為現代醫療機構重要組成部分,ICU 所收治患者的病癥危重,因此,對臨床護理服務質量要求非常高,不僅要求臨床護理人員需要具有較強的專業素養,能夠有效評估患者病情、識別安全隱患、處理潛在風險的能力,而且還需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以確保為ICU 重癥患者提供最為優質的護理服務[9]。在ICU 臨床護理中,最為重點的內容即為患者提供營養支持護理,臨床常用的護理方式主要有腸內營養支持與腸外營養支持護理干預。但腸內營養時若操作不當,會影響其有效性,因此加強腸內營養護理,需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給予密切觀察,根據患者情況定時定量,提高腸內營養效果,并降低不良反應。
本次分析結果表明,接受腸內營養支持護理干預患者在臨床營養狀況及臨床疾病狀況改善方面均優于接受腸外營養支持護理干預患者。分析結果提示,一是由于ICU重癥患者受自身病變的影響,其機體正處于炎性狀態與應激狀態,導致其機體代謝較快,存在營養不良的風險較高,盡管給予其全胃腸外營養支持后,可以有效為患者補充熱量,改善其機體代謝水平,但無法從根本上改善機體炎性狀況。二是給予ICU 重癥患者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護理干預時,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彌補腸外營養支持中存在的不足,改善患者機體炎性狀況,從而維持患者腸道菌群平衡與穩定,利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并快速康復[10]。
綜上所述,給予ICU 重癥患者早期腸內營養護理干預,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較于早期腸外營養支持護理干預,該護理干預方案療效確切,且安全性更高,更利于ICU重癥患者機體營養狀況有效改善,促其快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