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濤,陳莉
(梧州市人民醫院藥學部,廣西 梧州)
華法林(warfarin)為香豆素類口服抗凝血藥, 在體內抑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羧化,起到抗凝效果,華法林臨床適應證廣泛,但臨床劑量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安全治療窗狹窄,個體差異大,與許多藥物和食物存在相互作用。臨床常以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及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作為其抗凝監測指標(要求INR 值在2-3 之間)。
林鑫等[1]推薦的美國藥師參與住院抗凝管理的服務模式:組建抗凝管理團隊,加強臨床藥師與專科醫師的交流與協作,將抗凝治療協定方案整合入信息系統中,利于藥師對治療方案的審核和調整。我國也有臨床藥師開始關注抗凝管理的模式,認為規范化藥學監護能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掌握,能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2]。結合國內外抗凝管理,以及其他藥物藥學監護的成功方法,本院臨床藥師為隨訪組的每位患者建立隨訪記錄表,從藥物相互作用、食物對華法林的影響作為切入點,對患者進行用藥教育,運用統計學方法評估兩組患者的抗凝治療效果、安全性、依從性,為方法的推廣應用提供數據支持。
入組者:2014 年至2016 年在本院住院或在門診就診,因病情需要服用華法林至少6 個月的患者。
入選標準:凡符合診療指南診斷為心房纖顫、風濕性心臟病、肺栓塞、瓣膜病換瓣術后、深靜脈血栓栓塞、慢性腎功能不全等疾病且自愿接受華法林抗凝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抗凝治療過程中出現以下新情況,被迫放棄抗凝治療者:(1)嚴重肝功能不全及肝硬化;(2)顱內出血、不能控制的高血壓;(3)憩室病或腫瘤;(4)傳染性心內膜炎、心包炎或心包積液。
分組情況:患者根據入組時間按實驗設計的隨機化分組,分為隨訪組和對照組。
1.2.1 臨床資料收集
收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等基本信息,飲食習慣、煙酒史等生活方式,原發疾病、合并疾病以及并用藥品等臨床數據。
1.2.2 開展藥學監護的模式
1.2.2.1 建立隨訪記錄表,提供藥學監護
隨訪組由臨床藥師為其建立隨訪記錄表,開展抗凝管理同時給予藥學監護。隨訪記錄表內容包括:(1)患者基本信息;(2)患者住院時用藥情況、檢驗檢查結果;(3)抗凝穩定性,每次復查的INR 結果;(4)維持劑量影響因素,煙酒嗜好、體重變化、治療期間是否服用與華法林有相互作用的藥物、飲食習慣、新發疾病等;(5)藥物不良反應;(6)其他,服藥期間是否進行小手術。對照組由臨床醫師開展抗凝管理,記錄患者INR 復查結果、不良反應等。
1.2.2.2 開展用藥教育宣教[3,4],發放用藥教育手冊和華法林飲食清單
隨訪組:臨床藥師開展抗凝教育,向患者發放用藥教育手冊,內容包括:(1)用法用量;(2)不良反應,華法林為抗凝藥物,若出現牙齦出血、鼻腔出血、皮下瘀斑、小便潛血、黑便、便血、嘔血等,請及時與臨床藥師聯系,必要時立即門診復診;(3)漏服藥物如何解決,如漏服,只需在第2d將漏服劑量與當天常規劑量一同服用即可;若漏服數天,需重新開始服藥處理,密切監測INR 值;(4)服藥注意事項:不得大幅度改變飲食習慣,也不得攝入酒精;應限制攝入富含維生素K 的食物;用藥期間應定期測定INR,并維持在2.0-3.0 范圍內;療程中應定期檢查血常規及肝腎功能等;(5)藥物相互作用,如果您正在使用以下藥物:保泰松、羥布宗、阿司匹林、丙硫氧嘧啶、二氮嗪、丙吡胺、鏈激酶、尿激酶、灰黃霉素、利福平、格魯米特、甲丙氨酯、維生素K、苯巴比妥、輕瀉藥、口服避孕藥、雌激素類藥物、磺胺類藥等,請告知醫生,未經醫生或藥師允許,不要擅自使用或停用任何一種藥物。對照組由臨床醫師開展用藥宣教。
1.2.2.3 隨訪周期
臨床藥師對隨訪組的患者定期通過電話、門診預約復診等方式進行隨訪。電話隨訪時間周期為:INR 值不達標者(<2.0 或 >3.0)3-5d 天隨訪1 次并提前告知復診時間,INR 值首次達標(2.0-3.0)者7d 隨訪1 次并提前告知復診時間,INR 值(2.0-3.0)連續2 周達標穩定者2 周隨訪1 次并提前告知復診時間,INR 值(2.0-3.0)持續達標穩定者1 個月隨訪1 次并提前告知復診時間。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定量資料以均數和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以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男女比例、年齡、體重、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煙酒嗜好、原發疾病、合并癥等基礎信息,無統計學意義。
6 個月的監測周期內,隨訪組與對照組的抗凝達標比例為18 ∶10(72%∶40%)(P<0.05);抗凝達標的時間比例為(49.0±43.9)d ∶(99.0±63.8)d,P<0.05;依從性(評估指標為未按醫囑服藥的患者)比例為6 ∶13(P<0.05)。
兩組中均發生1 例出血性藥物不良反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隨訪期間, 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因血栓栓塞再次住院的不良事件。經驗總結:經查丹參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參的根,屬于活血化瘀藥,傳統中草藥用于心腹疼痛、瘡癰腫痛等癥,現代中醫證明:丹參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對血管栓塞起到治療作用,以及對腎臟的保護作用。丹參能夠明顯增加華法林的最大血藥濃度和達峰時間,延長華法林的凝血時間,證明丹參和華法林共同使用時有一個潛在的相互作用[5]。
華法林在很長時間內仍是我國抗凝治療的一線用藥,提高用藥安全性和抗凝療效的關鍵點在于將INR 值維持在2.0-3.0 的中等強度抗凝治療上[6]。本研究對照組的達標率為40%,與文獻報道的達標率為36.9%相當[7],但是本研究的隨訪組達標率為72%,均高于對照組和文獻報道的達標率;另外6 個月的監測周期內,抗凝達標的時間比例為(49.0±43.9)d ∶(99.0±63.8)d,P<0.05;依從性(評估指標為未按醫囑服藥的患者)比例為6 ∶13(P<0.05)。這些數據均提示我們探討的門診藥學監護模式,能提高患者的抗凝治療達標率和用藥依從性。臨床藥師在其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包括了能及時了解患者INR 的復查情況,結合INR 值交待患者遵醫囑配合治療;進行用藥干預和飲食宣教,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8]。
華法林在目前的抗凝治療中仍為最廣泛的藥物。建立華法林門診藥學監護模式,有臨床藥師參與的抗凝管理團隊,對患者進行用藥教育,交待患者遵醫囑檢測INR 和服藥,通過隨訪為患者提供答疑解惑的平臺,最終提高抗凝治療的效果,改善患者用藥結局。本研究的局限為納入的樣本量有限,未能對不良反應和不良事件提供很好的數據,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