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玲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一區,廣東 湛江 524000)
為了提高護士的溝通能力,可將同理心與臨終關懷相互滲透結合,充分運用到護士與臨終患者的每一個溝通環節,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愛與理解,尊重其權利與人格,提高臨終關懷的質量,體現生命倫理原則的關懷與照顧。已有研究數據表明,同理心在護患溝通中的運用,可有效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治療配合度,有效改善護患關系[1]。為了提高臨終患者的生命質量,我們嘗試將同理心與臨終關懷相結合,從兩者現存在的主要問題、臨床上的運用評定和其在未來醫療機制中的發展進行探討。
改變一個根深蒂固的觀點是困難的,我們可以從小開始去推動大方向的發展。所有新事物的普及都是一個漸進的狀態,發展教育先行。醫學生是未來運用同理心進行臨終關懷的主要力量[2],醫學教育機構應該重視相關課程教育的設定。但在現階段中,大多數研究調查過多關注和探討臨床護理工作者,臨終關懷教育未得到充分的關注,全國僅有2%的醫學院設置成必修課的數據顯得微不足道[3]。許多學校注重培養技術層面而忽略了倫理觀念的培育,課程開設繁雜卻缺乏系統。
新生代是未來的發展力量,改變傳統的護理方式前提是要改變護理人員的傳統思維。學校培養人才要意識到知識與技術不可割裂,但同時要塑造具有有效溝通能力的學生。據調查顯示[4],醫學生與臨床護士的同理心相比,前者的水平更高于后者,而臨終關懷的能力是后者比前者更優越。學生在未進入臨床工作之前,一腔熱血與和對職業的完美向往是一定的影響因素,對于死亡仍缺乏一定的認知;臨床護士則因為臨床工作的忙碌和生活閱歷的豐富,對臨終關懷更有感觸的同時忽略了對患者的同理感知。臨終關懷僅靠義務人員的力量是遠遠不足的,所以在校園教育的過程中,應趁早進行同理心和臨終關懷的教育。抓緊學生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應加強臨床工作的體驗,通過使用邱志軍編譯的杰弗遜護生同理心量表(JSPE—NS)評估調查[5]醫學生的同理心現狀,采用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臨床實習等方式讓學生認識到臨床的真實性。同理心課程的設置和對專業的滿意度同樣影響護生對同理心的掌握,在今后的教育要著重發展這幾個方面,提高學生的同理心水平,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6]。護生作為未來護理工作的主力軍,有資料顯示,如果護士自身不能正確看待死亡和理解患者對待死亡的態度,一直采取回避談論死亡的方式,將會使臨終護理顯得蒼白無力,護理工作將會變得無意義反而成為護士工作壓力的來源[7]。所以,樹立學生正確的死亡態度有助于幫助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對死亡的接受態度越好,面對臨終患者的心態自然會淡定,就能更好地幫助臨終患者及其家屬度過人生的最后階段。
在臨床工作中,護理工作者大部分能夠從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做事情會考慮其感受,盡量考慮對方的需要;溝通要有比較真誠的態度,愿意將自己的一部分想法表露出來,能讓患者覺得被理解與被包容。同理并非同情,同情心在人文關懷中會促生一種問題:護士處于對患者的同情心,將患者作為一種弱勢群體,在進行健康宣教時會事無巨細地指導患者,而并沒有考慮到患者的實際需求,從而阻礙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護理學者認為,在臨床工作中護理工作者應該運用同理心而非同情心去關懷患者[8]。臨終護理強調的是以人為本,而同理心的運用同樣是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去為患者進行護理,兩者的相輔作用更要求護士不可將其割裂去運用[8]。同理心的運用能在正確認識自身情緒的基礎上,去認識他人,并能有效將共同交流者的情緒表達給他人[9-10]。在臨終護理的過程中,護士與患者的溝通要處于平等的地位進行溝通,運用同理心去看待患者的心理態度變化,減少同情的成分,將心比心,用心去體會臨終患者此時此刻的需求,并以此作為工作依據,才能到達良好的溝通效果[11]。
在交流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該優先考慮患者所需,再去給予,尤其面對臨終患者的時候。為了更好地提高臨終患者的生命質量,首先從護士自身出發,將耐心、關心、細心和同情心轉變為耐心、細心、責任心和同理心。對處于不同態度期的臨終患者,要采用不同的護理方式,例如eCASH淺鎮靜策略就是提出緩解因為疾病帶來的疼痛再去解決患者的其他需要,確保患者的臨終舒適度[12]。在溝通的過程中,護士不要采用有引導性的提問,也不要限制于是與否的選擇回答,可以適當提問開放式的問句,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知道自己可以擁有一個暫時的空間,不被批判,只有接納,護士不僅需要仔細傾聽患者訴說的內容,更要理解患者索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不排斥,把自己放在患者的位置上來思考,鼓勵其宣泄面對死亡的不安心態。護士盡可能理解臨終患者的價值觀、生活方式、面對死亡的態度等,盡可能容納患者的認知能力、人格特征等。例如:面對一個年輕的臨終患者和一個年長的臨終患者,護士需要根據他們的角色變化和心態變化運用不同的溝通方式,而不是模版式地進行臨終關懷,忽略臨終患者的實際需求。為此,護士應不斷提醒自身是否從患者的角度看患者問題,是否設身處地地理解了患者,是否真正做到了共情。
我們還可以通過適當的方式表達自身對患者的情緒感同身受,做到共情,除語言表達以外,還可以通過非語言表達,如目光傳遞、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和動作等,這樣有助于促進雙方的情感溝通,護士若能準確對患者的情感進行反應,則使患者能深切體會到被人理解的感覺,促使患者更深入地表達自己。理解臨終患者情緒的同時要學會限定自身情緒投入的界限。根據調查,護士在執行臨終關懷護理時,會存在個體憂傷的心理,表達出對臨終患者的悲傷同情情緒[13]。面對患者即將走向死亡的問題,終究得患者自己面對,護士應把握情緒的投入程度,以免過度陷入悲傷;且護士身為臨終關懷的主要執行者,自身消極情緒會在護理過程中傳染給患者,負性情緒會擾亂患者的心理、生理功能,使病情惡化,死亡進程加速。
對于臨終患者的家屬,護士在對臨終患者進行護理的時候,同樣要使用同理心理解到家屬的悲痛心情,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死亡態度,推動臨終護理的進行。醫院則要注重醫務人員的同理心培訓,使用安秀琴編制的中文版JSPE量表(JSPE-S)對我國臨床醫務人員的同理能力進行評估,設定針對不同人群的同理心培訓,將研究重點放在注重同理心能力和臨終護理的干預性研究,減少過多的調查性研究。
除了從護士自身出發,護士長同樣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一個科室的領導核心,要管理好整個科室的環境和人際關系。一個科室的氛圍會對護士造成外在的工作動力,關系處理融洽,能使護士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和工作動機。而且護士長的共情能力越高,其管理領導能力越得到護士的認同,也同樣一定程影響度了護士的同理心水平[14]。
因為受傳統文化的耳濡目染和對死亡的恐懼[15],社會對于死亡的態度都是躲避的。正是因為談“死”色變,才使得臨終關懷遲遲不得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臨終關懷應成為醫療事業關注的重點。為了進一步推進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2017年1月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首次制定了安寧療護實踐指南、標準及規范,從根本規范化管理。針對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設立臨終關懷的機構,即使存在臨終關懷病房,但也只是在部分發達地區醫院的情況,政府應給予政策與資金上的支持。協助地方建立臨終關懷機構或者將部分慈善機構發展成具有臨終關懷能力的組織;可以考慮將臨終關懷部分項目列入醫保,這能有效引起民眾的關注。
英國皇家護理學會認為,臨終關懷護士應該擁有交流技能、業務知識、科研能力和支持能力[16]。但因為護理人員進行臨終護理時存在場所的限制,不能有效波及到患者家屬,所以應建立相關的專業培訓機構,培養專業社會工作者,調動社會的力量,鼓勵更多的義工和志愿者加入,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意識[17]。
在培訓人員方面,國內的臨終護理經驗不足,我們可以參考國外的臨終關懷護理,比如建立具有社會服務力的喪親服務小組,去幫助失去家人的家庭走出痛苦的境地。臨床調查研究表明,過度悲傷和長時間沉浸在悲痛情緒里易引發疾病,同時還會降低工作效益和生活能力,嚴重者還會引發自殺,危害社會[18],所以更要有喪親服務小組去協助護理,擴大臨終關懷的影響力。靈性護理在國外應用非常廣泛,而在我國還未有推廣[19]。我們可以通過靈性護理去解放患者的痛苦,即讓有同樣宗教信仰的人群去為患者祈禱從而獲得慰藉[18]。接觸安慰即讓臨終患者接觸自身熟悉的事物或人物,讓患者產生安全感,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有積極的效果[20]。這些方式在我國都還未有大力的推行,臨終事業正處于萌芽發展時期,他的茁壯成長還需要全民動員去護航。
在患者生命的最后階段,讓他們沒有遺憾和痛苦地離開是我們護理人員對臨終患者僅剩不多的生命的尊重。人文關懷是我們在整體護理中一直強調的原則,臨終關懷事業是發展了百年的事物,但在將兩者結合運用的探究上,我們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護理工作的系統要順應時代的需求去做出新的改變,為維護患者的健康提供新的護理理念,真正地從技術操作性護理轉變為人文關懷性護理。
面對老齡化的社會進程,我們要把握新興力量去改變社會醫療服務制度。培養護生掌握有效的關懷方式,是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的前提。在緊抓學生操作技術的同時也不容忽視學生的觀察與同感能力,從根本去改變臨終護理方式與理念。臨床中,不斷滲透同理心的護理氛圍,潛移默化地去改變臨床護士的傳統護理觀念,逐步改善人文關懷的環境。面對護士臨終關懷知識了解來源途徑有限的問題[21],要定期舉辦講座、培訓的活動,不斷強化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孝文化的宣傳同樣需要與時俱進,積極改變人們談“死”色變的心理,愚孝不再是我們追求的糟粕文化,讓老人家安享晚年,免受疾病的折磨是新時代面對死亡的坦然態度。鼓勵整個社會共同參與臨終護理的善后工作,臨終關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患者離世后的一段時間同樣會對其家屬造成不可估量的傷害。受過專業培訓的志愿者或心理輔導人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喪親家庭早日走出悲痛環境,開始新的生活。在一個新事物處于方興未艾的時候,要勇于嘗試與挑戰,我們要去積極探尋出適合國情的臨終護理方式,制定出具有同理心的臨終護理模式,為臨終患者提供生命最后的優質護理,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