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蘭,陳捷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4)
卵巢癌是女性三大生殖系統惡性脾瘤之一。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1],卵巢癌的全球發病率在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中排名第3,同樣死亡率也位居第3.根據國內研究報告顯示[2],2015年中國被確診為卵巢癌的女性患者有52100例,其中大概有22500例是死于卵巢癌。近年來,中醫藥治療對于延緩腫瘤進展,減少放、化療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率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優勢不斷地被患者及醫學工作者認同,已成為研究熱點方向。
祖國醫學以為,卵巢惡性腫瘤屬“腸覃”“癥瘕”“積聚”等領域。中國古代醫學文獻中,對“瘕聚”最早的記錄是《素問·骨空論》中提到:“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這里就闡明“瘕聚”為奇經任脈為病。《靈樞·水脹》中闡述:“腸覃者……起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說明腫物初起如雞蛋大小,無明顯癥狀,后逐漸變大,形如女子有孕之態,按之質地堅硬,可移動。說明腫物初起大約雞蛋大小,癥狀不覺,后逐漸變大,形如女子有孕之態,按之質地堅硬,可移動。《脈經》中有論述:“有一婦人年六十許,經水常自下,沒久得病利?小腹堅滿者為難治。”《肘后備急方》中也有強調:“凡瘤底之起,多以漸生……腹中廟有結積,便害飲食,轉羸瘦,不治之百日死。”可見古籍中癥狀的描述與現代臨床觀察到的癥狀非常相似,卵巢因其深居盆腔,發病部位十分隱匿,早期無明顯自覺癥狀,通常要等到腫瘤長增大才被患者察覺就醫,大約有60%~70%的癌癥患者在確診前已是晚期且發生轉移[3]。
祖國醫學對卵巢癌病因病機的認識源遠流長,《靈樞百病始生》記錄:“卒然外中于寒,若內傷于憂怒,溫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而積皆成矣。”強調婦人容易情志失調,肝郁氣滯,突然感受外感寒邪,則氣血不行,水液不通,寒凝瘀血內結,積聚以生。唐代王煮在《外臺秘要》提到:“病源積聚者……受于風邪,搏于腑臟之氣所為也。……乃成積聚。”確切說明外邪侵犯與機體正氣搏結,最后導致人體正氣損傷,氣血陰陽失調,臟腑失和,氣血瘀滯成積聚。張元素《活法紀要》則言:“狀人無積,虛人則有之……四時有感,皆能成積。”道明惡性腫瘤的發病最初是機體正氣虛弱,脾胃之氣亦不足,其次加上外邪入侵,邪盛正衰是以結成積聚。另外,張介賓在《景岳全書·婦人規》中將癥瘕病因病機概括出三方面,分別為氣虛血瘀、寒凝血瘀、氣滯血瘀[4]。
陳捷教授目前任職中國衛生部婦科內鏡診療技術培訓基地主任,善于卵巢惡性腫瘤的根治手術,對中西醫結合運用中藥治療卵巢癌化療后患者的研究頗深。他認為卵巢癌的產生、發展進程是機體正邪斗爭、消長的過程。俗話說:“惡聚之處,其氣必空。”正氣虛弱則無力衛外,導致邪氣容易入侵。風、寒、濕、熱之邪侵犯于內,導致臟腑功能失常,隨著女性年紀的增大,三陽脈俱虛,且后天的脾胃之氣同樣虛損,水谷精微化生無源,導致機體氣血不足;熱毒、痰濁、血瘀等致病因素蘊結少腹,胞宮失養,沖任失調,腫瘤以成。陳教授強調部分病因為外因作用,內因作用更加關鍵。總之,本病當屬本虛標實,局部邪實以氣、血、痰、飲等病理產物滯留為主,全身則以正氣虛損為主。陳教授提出大部分女性在確診前已屬癌癥中晚期且發生轉移。中晚期患者的病情雖然復雜,病因病機仍具共性,即氣虛血瘀,正虛邪實。特別是卵巢癌術后化療后的患者機體正氣更加虛弱,如不加以培本扶正,機體復感邪氣,可能導致卵巢癌的復發[5]。
手術和化療是現階段治療卵巢惡性腫瘤的重要手段,但化療藥物的使用可損傷機體正常細胞,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使用中醫藥輔助治療成為新趨勢。近20年來,現代醫學應用傳統中醫藥,中西醫結合診療,有效地延緩中晚期腫瘤病程進展,明顯提高腫瘤患者術后生存率,減輕放化療毒副作用。臨床研究證明[6,7,8],培本扶正法主要作用包括:(1)提高機體免疫功能;(2)改善機體的代謝功能:(3)改善機體的消化吸收能力;(4)改善機體的內分泌功能;(5)改善機體的骨髓造血功能。活血祛瘀法主要作用包括:(1)改善機體的血液流變學;(2)改善機體的局部組織供氧;(3)改善腫瘤組織微循環;(4)抑菌及抗癌細胞作用。
陳捷教授團隊通過抑瘤湯加減治療100例氣虛血瘀證卵巢上皮癌化療后患者較對照組相比,發現抑瘤湯有預防、減輕TP方案化療所致的消化道癥狀、泌尿系統毒副反應、骨髓抑制及預防肝功能損害,同時支持患者更好地完成術后化療周期的治療[9]。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中“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其研究的中藥抑瘤湯君藥:太子參30g,生黃芪30g;臣藥:茯苓10g,炒白術10g,雞血藤30g,莪術6g,三棱9g;佐藥:白花蛇舌草12g;使藥:甘草3g) 是借鑒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謂“養正積自除”,此方重用太子參、黃芪為君藥,培本固元益氣;茯苓、白術健脾益氣以資助后天,莪術、三棱破血祛瘀,雞血藤養血活血,輔之五者為臣;佐以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散瘀,甘草為使藥,調和諸藥。全方共奏培本祛瘀之功。陳玲玲[10](陳捷教授學生)通過研究抑瘤湯對卵巢癌化療術后氣虛血瘀型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顯示,實驗組角色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惡心嘔吐、腹瀉、納呆、疲勞等方面及人體功能情況均比對照組高,消化道反應與骨髓抑制的嚴重程度及發生率均比對照組低。葛榕等[11]通過抑瘤湯對卵巢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機制的實驗研究發現,腫瘤湯與腫瘤組織細胞周期的調節、腫瘤組織PCNA的減少、VEGF表達和免疫功能的改善有關。部分患者經加減運用抑瘤湯治療后腹痛不適仍存在,但其余不適癥狀較前改善,心情愉悅,復查腹部MRI未提示腫瘤復發、轉移,CA125水平亦正常。所以抑瘤湯能夠提高機體的功能狀況,減少放化療術后的毒副反應,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虛”是貫穿著卵巢癌全過程的病因病機,因此培本扶正類藥物不可缺少。在此基礎上,陳捷教授運用抑瘤湯根據患者臨床個體化情況辨證施治,如兼脘腹脹滿、消瘦納差等,可加川芎、木香、香附等;如兼小腹疼痛、大便秘結等,可加桃仁、大黃、當歸等;如患者月經不調,與虛和瘀相關,可加生地黃、川芎、牡丹皮、肉桂、干姜、當歸等;如盜汗、潮熱較甚,可加牛膝、白芍、當歸等;此外,陳捷教授善用蟲類藥,如地龍、土鱉蟲等,因其走竄搜刮,易搜剔絡道之邪,可松動痼疾之根。特別是地龍,因其入絡攻堅、活血化瘀之功能夠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狀態。
綜上所述,卵巢癌術后加用抑瘤湯治療,能減輕患者術后常見的伴隨癥狀,較大程度減少化療的毒副作用,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協助患者更好實現后續的治療和生活。針對卵巢癌的防治工作,提高卵巢癌術后患者的生存率,是當前醫學工作者的迫切任務。但需針對卵巢癌術后患者個體化辨證論治,綜合患者一般情況,制定出最佳診療方案。